李克勤(jixuie)题记:根据公开的资料,1958年8月讨论1959年钢产量时,各个分管领导都比毛主席主张的指标高,如陈云提的是2400-2500万吨。而毛主席提1800万吨,却被别人认为是右倾保守。
最近这些年我经常到武昌都府堤41号,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悟道。
为什么毛主席总能够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是一般的功夫能做到的。
01
—
吴冷西的回忆
【(1958年11月22日)晚上,毛主席把我和田家英找去谈话,主要是谈宣传上要压缩空气、实事求是的问题。他特别提醒我:办报的、做记者的,凡事要有分析,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看来,毛主席对下午的会议很有感触,他跟我们谈话时仍处于亢奋状态。毛主席原想同各大区组长商量降低1959年的生产指标,首先是钢的指标。原来的指标是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确定的。毛主席设想可否把钢产量的指标从3000万减为1800万吨。他原想说服他们,结果反而是各组长力图说服毛主席维持原来的指标。】
吴冷西凭着良心讲了大跃进时期,毛主席被一群主张高指标的人,围起来,可是我们的毛主席依然保持清醒。
这是独一无二的理智,是不是?
02
—
毛主席为何总是能够保持清醒?
我第一次到武昌都府堤41号毛主席旧居参观,是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记住了一个历史细节,毛主席在这里写作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讲解员的声音,我都记得。
调查研究,是个法宝。
1958年毛主席不停地在各地做调查,同时组织中央和地方的同志连续在不同地方开会。如南宁会议,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等等。
在讨论1959年钢产量时,毛主席已经对1958年的钢铁行业的行情兴中有数了。毛主席发现了这一年的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预计完成1000万吨钢,而好钢只有850万吨。
所以毛主席认为,下个年度即使定1800万吨都高了,他去跟部门领导商量,结果就遇到上面那个情况。
毛主席这个时候真是孤立无援啦!
毛主席就想让吴冷西他们在新闻与舆论上能保持清醒。
据说,毛主席和吴冷西、田家英的谈话,讲的内容是滔滔不绝的,可见毛主席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深思熟虑的。
李克勤后记:毛主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就是斯大林也未必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更别说其他的人了,20世纪其他领导人甚至在千年内都找不出第二个像毛主席这样的领袖了。尽管毛主席常常处于少数人一方,但真理往往就在这少数人一边。这个时候,敢不敢坚持真理,就是一项重大考验了。
毛主席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具有独特性,在很多时候具有唯一性。
更厉害的是,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法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他和人民一起的实践,一起推而行之谓之通,道器变通。
至于毛主席去世后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那是今天的我们需要批判的,尤其是像上面提到的这件事,类似的不少,都需要正本清源。
来源:济学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