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群:毛泽东关于“农夫与蛇”的深刻寓言镜鉴 - 昆仑策
-
伟群:毛泽东关于“农夫与蛇”的深刻寓言镜鉴
2025-05-12
在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毛泽东以“农夫与蛇”的经典寓言为喻,尖锐指出“对于凶恶的敌人,妥协就是纵容,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这一比喻不仅切中国内革命的关键矛盾,更在冷战初期的国际博弈中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成为戳破帝国主义伪装、批判绥靖主义的思想利器。以下结合国际背景,解析“蛇的比喻”的三重战略意涵:
一、“蛇”的双重伪装:帝国主义的温和面纱与侵略本质
在国际舞台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正是“蛇”的典型化身:
1. 表面“中立”的政治伪装
当国民党在战场上溃败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抛出“对华关系白皮书”,宣称“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实则通过驻南京大使馆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秘密接触,试图扶持新的代理人。毛泽东指出,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伪善说教,如同蛇在冬日蜷缩时的温顺表象,其毒牙始终指向中国革命成果。
2. 经济“援助”的吸血本质
美国一方面削减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通过“对华经济合作计划”向江南地区输送资本,试图在“自由贸易”幌子下维持对华经济控制。正如毛泽东揭露的:“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蛇”的生存逻辑,正是通过反复的欺骗与攻击实现利益掠夺。
在这一维度上,“蛇”的比喻直接指向冷战初期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策略——当军事干预成本过高时,便以“民主”“和平”为伪装,通过经济渗透与政治分化延续霸权。
二、“农夫”的国际镜像:对绥靖主义的双重批判
毛泽东对“农夫”的警示,在国际共运内部亦有深刻映射:
1. 对“第三条道路”的批判
二战后,部分亚洲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幻想在美苏之间走“中间道路”,例如印度国大党主张的“非暴力不合作”与东南亚某些政党的“议会社会主义”。毛泽东通过“蛇”的比喻指出,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对抗中,任何调和立场都可能沦为“养蛇贻患”。这一论断为中国革命彻底否定“划江而治”提供了理论支撑,也间接批评了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妥协倾向(如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国民党政府合法性)。
2. 对“国际调停”的警惕
1948年底,苏联曾通过驻华大使罗申试探中共对“和平谈判”的态度,英国则联合其他英联邦国家呼吁“停止内战”。这些“调停”本质上是试图维持东亚旧秩序的“农夫式善意”。毛泽东以“蛇”为喻强调:“凡是劝说人民怜惜敌人、保存反动势力的人们,就不是人民的朋友,而是敌人的帮凶”。这一立场打破了国际共运中“苏式绥靖”的束缚,确立了革命自主性原则。
【2月1日到3日,毛泽东主席同斯大林代表米高扬会谈,围绕着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问题,系统谈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见】
三、“杀蛇”的全球启示:革命彻底性与反帝统一性
毛泽东将“斩草除根”的革命逻辑上升到国际反帝统一战线的高度,赋予“蛇的比喻”世界历史意义:
1. 对殖民体系的象征性颠覆
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中,“蛇”成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共同象征。例如,1954年越南抗法战争中,胡志明引用“农夫与蛇”论证“必须彻底消灭殖民势力残余”;1960年刚果独立运动领袖卢蒙巴则以“毒蛇不会因蜕皮而改变本性”批判比利时的“和平移交”阴谋。
2. 冷战意识形态对抗的具象化
在美苏对峙的格局下,“蛇”被赋予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既是美国“遏制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潜在化身(如1948年苏南冲突后,中共对苏联的警惕)。毛泽东通过这一比喻,巧妙地在两大阵营之外树立了“彻底革命”的第三面旗帜,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
3. 寓言背后的战略哲学
“蛇的比喻”绝非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生动表达。它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在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中,任何形式的妥协都会滋养“蛇”的生存土壤。这种彻底的革命观,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在冷战初期的国际乱局中,为后发国家指明了一条打破霸权逻辑的道路——唯有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绝勇气,才能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思想的现实回响,至今仍在全球反帝反殖的斗争史上闪耀着理论光芒。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