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大开除违反校规的李某某,著名的胡前主编又跳出来带节奏了。而作为中国舆论场中极具标志性的人物,其言行早已超越单纯的“观点差异”范畴,演变为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策略性的越界现象。胡某某凭借其特殊身份与影响,在体制内外游走,其行为模式涉及政治立场偏移、言论边界挑战、特权资源运作、舆论认知操控等多个层面。
政治立场从模糊到异化的系统性偏离。
胡某某的越界言行体现在其政治立场的策略性偏离。一个拥有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前国家级媒体负责人,公开言论屡屡与党中央精神保持“刻意距离”,甚至公开唱反调,是显著的“变色龙”。
2023年国家强化反间谍工作之际,其公开质疑“这样还怎么对外开放”,用开放对抗国家安全;当董明珠基于企业经验提出审慎用人策略时,则立即以“违反劳动法”为由施压企业,选择性忽视企业实际遭受间谍损失的案例。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其“以开放之名行解构之实”的操作逻辑。
有学者(北京大学张伊教授)指出,此类言论实质是“用新自由主义框架解构国家主权叙事”,将国家安全与发展人为对立。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其言论侧重历史人物的“错误”,淡化其历史贡献,与党中央“两个不能否定”所强调的辩证统一观形成明显冲突。
此类表述通过重构历史记忆影响现实政治认知,构成一种隐蔽的政治越界。
把爱国主义当工具操作,在某些事件中批判“爱国主义庸俗化”,却在国际冲突、佩洛西去台拼命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种看似矛盾的逻辑实则统一——将民族情感异化为流量密码,最终消解了爱国叙事的严肃性,达到弱化国家民族安全的目的。
有学者指出,当体制内人士利用公共信任为模糊立场背书时,其言论裂痕会被放大为制度信任危机。
言论行为从红线试探到底线挑战。
胡某某的言论已形成模式化的“争议生产机制”。先逆主流情绪发声吸引流量,待舆论发酵后适度调整,最终将过程包装为“理性讨论”。这种策略使其言论尺度不断扩张,搞乱人民的思想和认知,从试探边界发展为对社会共识的挑战,为资本摇旗呐喊。
在涉军荣誉议题的异常“宽容”,涉嫌毁长城。笑果文化演员侮辱军队事件中,他独树一帜主张“不需一棍子打死”,提出“让市场决定”,立场与《英烈保护法》精神存在尖锐对立。待官方严惩后迅速转向支持,被舆论讽为“舆论变色龙”。
在承德程序员因翻墙工作受罚案例中,他声称处罚“值得商榷”,主张对违法行为“区别对待”,直接挑战《网络安全法》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其构建的“技术中立”话语体系,藐视法治精神,刻意将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对立,无视二者的辩证统一,就是拆国家的基础和墙角。
在社会道德底线模糊化处理,混淆视听,对考研生虐猫事件(公众普遍认为触及道德底线),他呼吁“给年轻人改过机会”;大连工大女生违反防疫规定,他将违规者包装成“网络暴力受害者”。这种是非模糊的论调实质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潜在消解,也是公开挑衅中国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
体制资源的商业化转化的特权运作。
胡某某构建了一套成熟的资源转化机制,将体制内积累的公共资源转化为个人资本。“旋转门”式的身份转换, 从《环球时报》总编辑退休后,没有回避,立即出任金色环球传媒董事长,实现“体制内媒体人”向“市场化媒体商人”的无缝衔接。这种“退而不休”模式使其既保留体制内资源与影响力,又规避了公务员的纪律约束。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指出,类似于“国企厂长再办私营企业,利用国企资源为私企服务”。
家族利益安为先,其女以复读生身份进入按规定一般不招收复读生的军校,毕业后进入《环球时报》系统并被派驻美国工作。
在格力电器事件发酵期间,其关联企业恰获某外资咨询公司大额订单,时间关联性引发了利益输送的质疑。有分析(公众号“汪眼看天下”)指出,“胡锡进观察”公众号的成功极大依赖《环球时报》的初始引流,否则其粉丝规模恐难以达到当前水平。
舆论操控下认知塑造的隐蔽技术。
胡某某的舆论影响力构建依赖于系统化的话语操控技术,核心在于框架转换与情绪操控的双轨并行。框架转换术运用娴熟,在格力“不用海归”争议中,他巧妙地将讨论从“企业自主权”和“技术安全”框架,转移至“就业歧视”和“开放政策”框架。这种转换彻底改变了事件性质,同时忽略董明珠“国内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主张,实现了“议程切割”,成功带节奏。
情绪精准投喂,他构建了一个立场多元却能各取所需的“粉丝联盟”,为民族主义者提供反美情绪宣泄口;为自由主义者提供对“管控”的批评素材;为企业界代言对“干预”的担忧。这种策略有效割裂了社会的理性讨论空间。
常态化解构的侵蚀性,最隐蔽且具长期危害的是其日常化的边缘性言论策略。单次言论或许并非严重越界,但日积月累产生侵蚀效应。公众是非判断趋于模糊,红线认知发生游移,制度信任受到潜在削弱,客观上起到降低党和国家在公众的形象个声誉,起到敌人无法实现的作用。
雪球网评论指出,如同“精密运作的舆论永动机”,其“永远正确的套中人”形象实质上阉割了真正的批判精神。广大群众和有识之士,在长期观察胡某某的言行,觉得其很可疑,认为具有战略间谍的嫌疑。
胡某某如此负面舆论影响很大的媒体?自媒体,至今毫发无损,令人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人在管理平台?什么机构故意放任对党和不利的言论?
胡某某现象折射出中国政治生态和舆论治理体系的深层结构性挑战,亟需系统性的完善法律制度与价值重申。
强化退休官员言行监管,设立一定期限(三—五年)的“舆论静默期”,禁止以原职务身份发表公共评论,防止公共话语权私有化和破坏性。回顾2013年中央巡视组已查实胡某某公款旅游等违规行为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凸显既往监管力度不足。
建立商业利益隔离机制,实施严格的利益冲突申报与审查制度,加强对利用言论影响力进行商业变现行为的税务稽查,切断灰色利益链条,重点核查其自媒体收入与关联企业交易的合规性。
构建精细化言论影响评估体系,超越表面文字,建立多维度评估模型,分析言论的话语框架、潜在意图及长期社会认知影响,提升意识形态安全防御的精准度。针对“精致越界”言论,需制定更科学、细致的评判和处罚标准。
完善党性教育长效机制。将退休党员干部纳入党纪学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政治本色的一致性。对于胡锡进公开提及家庭基督教背景但未受处理的情况,应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审视。
健全关键人物国际联系管理。建立针对具有重要舆论影响力人士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防范潜在的无意识价值渗透风险。其家庭成员驻美工作等涉外背景应纳入审查视野。
胡某某现象的最深刻警示在于,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松动往往始于内部的侵蚀。当体制内精英利用制度漏洞和监管松懈,谋取个人影响力与商业利益时,其潜在危害远超外部挑战。
治理此类系统性越界行为,不仅是维护个案公正,更是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唯有通过严格执行党纪国法与系统性制度设计,同时,在价值层面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才能筑牢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应当严格审查,坚决打击吃里扒外的舆论掮客和战略间谍行为。唯有坚守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