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高级学者学术言论失范的危害与治理路径 - 昆仑策
-
周忠:高级学者学术言论失范的危害与治理路径
2025-07-08
当前学术争论中,部分高级学者屡屡突破学术伦理底线,其言论失范已形成系统性危害。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某与中科院院士何某的系列争议事件,暴露出学术权威在公共言论中的三大失范倾向:侮辱性语言替代理性辩论。张某在经络学争论中,对同行研究者张维波采用“吹牛撒谎”“敢吹大牛”等人身攻击词汇,而非针对研究方法和数据展开学术性质疑;面对董小华对其理论漏洞的归谬反驳(如“幻肢感传证明经络不存在”类比“幻肢痛是否证明神经不存在”),竟连续发表9篇充斥“屎尿屁漫骂”的檄文回避实质性质询。此类行为彻底违背就事论事的学术辩论基本原则,将学术争鸣降格为市井骂战。代发机制掩护攻击性言论。何某为维持其账号“科学纯洁”表象,多次委托张某代发针对司马南的批判内容。在这些代发文本中,何祚庥直指司马南“根本不懂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更以“磨刀霍霍大耍无赖”等情绪化表述进行人格贬损。这种 “账号人格分裂”策略——在本人平台呈现理性学者形象,通过代理人释放攻击性言论——实质是规避学术责任的投机行为,严重破坏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基础。双重标准否定科学证据。张洪林以“经络必须解剖可见”全盘否定经络理论,却对国际期刊《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发表的经络荧光成像研究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哈佛大学共同验证)斥为“沽名钓誉妖言惑众”。当新奥团队通过荧光示踪技术清晰观测到超过20cm的心包经轨迹时,张某竟宣称这是“正常生理反应”,指责科研人员“欺骗”。这种选择性否定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暴露其预设立场主导论证的偏见。此类失范言行、有辱斯文绝非孤例。当何某公开宣称“中医是伪理论,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时,张某立即作诗盛赞其“看明世事真神仙,一身正气透九天”,将批评者污名化为“喷子杠精”。打棍子扣帽子,动辄“极左”成了它们的武器。这种以道德颂扬包裹理论否定的言论模式,构成对学术异见的二次压制。高级学者的言论失范绝非个人作风问题,其产生的危害沿学术生态-青年培养-国际声誉链条传导,终将侵蚀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1)学术生态的毒性循环。当权威学者以“拉黑即胜利”自诩(张某公开宣称“可与99.9999%的人断绝交流”),实质是构建学术霸权话语体系。其危害在于:压制理性争鸣。董小华以解剖学证据指出张某“幻肢感传证伪经络”存在逻辑漏洞时,对方仅重复旧论点而不回应质询,被讽为“拿坏掉的鸡蛋重新翻炒”。这种回避机制使学术争论丧失可证伪性——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助长站队(饭圈)文化,何某否定中医理论后,张某立即以“反伪求真天下赞”的诗作绑定立场,将学术分歧转化为阵营对抗,迫使学者在“门派归属”与“真理追求”间被迫选择。(2)青年学者的认知误导。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在学术规范讲座中警示:当青年学者目睹权威人士通过“骂战博流量”获益,易将语言暴力误认为学术影响力的代偿机制。更危险的是,张某作为博士生导师,其“用立场替代论证”的言论模式,可能被学生内化为学术范式——这正是学术传承的深层危机。(3)国际声誉的隐性折损。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大规模撤稿中国论文事件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指出:“学风浮躁给我国学术界国际声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而张某对哈佛大学合作研究的攻击性言论(如称经络荧光成像研究为“欺世盗名”),经国际同行传播后,将进一步强化 “中国学者排斥学术监督”的刻板印象。当学术争论沦为情绪宣泄场域,中国学界长期倡导的“百家争鸣”精神在国际视野中被解构为话语权争夺游戏。遏制高级学者言论失范失德需从制度刚性、机构执行、文化培育三个维度协同发力,重塑学术话语的伦理基线。(1)制度刚性:设立学术言论的“负面清单”建议在《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增设“学术争论伦理专章”,明令禁止三类行为:实行人身攻击禁令。禁止在学术争论中使用侮辱性词汇(如“吹牛撒谎”“屎尿屁”等),严禁对逝者未经验证的道德指控(如张某称祝总骧研究“欺骗”)代发规避监管。对委托第三方发布攻击性言论的行为(如何某委托张某发文),视为责任主体直接行为追责 证据回应强制。参考美国NSF“回应批评记录”制度,要求学者在遭遇方法论质疑时(如董小华对幻肢理论的归谬),须30日内提交逐条答辩书。(2)强化科研单位的监督效能。实行言论合规评估:高校/研究院所应对高级学者年度社交媒体言论进行伦理审查,对辱骂、拉黑异见者等行为记入科研诚信档案实行争议快速响应:借鉴德国马普学会模式,设立24小时学术伦理委员会,对引发舆情的失范言论(如张某否定经络成像事件)启动闭门听证 署名连带责任:对代发攻击性文本者(如张某代发何某文),实行“双主体追责”,切断言论规避链条。(3)复兴学术批评的本真价值,重启“学术民主生活会”: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增设批评答辩环节,要求项目组主动报告理论缺陷(如张某用“神经反射弧”否定经络理论时,须阐明其理论与自身针灸实践的矛盾);设立“理性争论示范奖”:表彰恪守“三原则”的学术交锋案例:1、 就事论事(仅限观点交锋)2、证据闭环(回应所有关键质疑)3、尊重对手(如祝总骧逝世后对其学术贡献的客观评价);建构“学者言论遗产”评价机制:将学术伦理表现纳入院士遴聘考核,对辱骂逝者、有辱斯文、攻击师长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科学卫士的悖论反思:当张某们以“反伪科学”之名行“学术霸权”之实,其危害较其所批判的对象更具隐蔽性。真正的科学精神,既需对谬误的锐利解剖,更需对异见的庄严倾听——因真理可能首先以异端的面目显现。学术争论的文明底线,在于践行“对真理无情,对人格有敬”的辩证法则。唯当高级学者从“斗兽场”回归“实验室”,当学者沉醉学术研究,而不是热衷攻击谩骂,中国创新引擎方能释放应有伟力。此非仅关乎学风清正,更系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基之战。(作者系昆仑策研究员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