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与信念:阅兵映照下的军事思想与意识形态斗争 - 昆仑策
-
铁血与信念:阅兵映照下的军事思想与意识形态斗争
2025-09-03
9月3日清晨,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随着习近平主席的庄重宣布,盛大的阅兵正式开始,整齐划一的方阵、威武雄壮的装备、气势磅礴的飞行编队,不仅让人热血沸腾,更唤起了亿万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集体记忆。这一场庄严的国家仪式,不只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更是一种政治宣示与历史启迪。
阅兵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表演。它既是对军事实力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国家意志、制度自信和历史担当的综合表达。当习近平主席乘车检阅部队、铿锵有力地喊出“同志们好!”“为人民服务!”时,长安街回荡的,不仅是领袖与军队之间的互动呼号,更是党与人民、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一种深层呼应。阅兵场面之所以震撼人心,并不仅仅因为钢铁洪流的威严,而是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逻辑与思想力量。
如果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这一转折的关键所在。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旗帜,坚定地走上了全民族抗战的道路。与国民党片面防御、消极抵抗不同,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践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广泛动员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战的胜利,归根结底不仅是武装对抗的胜利,更是政治路线与思想力量的胜利。
这一点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毛泽东主席曾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军事斗争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以政治路线为指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人民军队不仅仅是一支作战部队,更是一支有理想、有信仰、有纪律的革命队伍。人民战争的思想,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种独特的军事思想,不仅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抗战,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根本保证。
今天,当我们在阅兵场上看到现代化装备的集中亮相,从战略导弹到新型战机,从无人机集群到信息化作战平台,不禁联想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时代强军思想之间的内在传承。人民战争的战略原则依然存在,但其实现形式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多次重申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的“生命线”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既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也是结合新时代安全环境的创新发展。可以说,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导弹与隐身战机”,这种跨越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制度优势和思想力量的具体体现。
所以,阅兵所带来的震撼,绝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它提醒我们,军事力量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力量和政治保障。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军事上失利的国家,往往在思想上早已动摇。在冷战时期,苏联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却在意识形态上逐渐陷入虚无与分裂,最终轰然倒塌。这个历史教训表明:如果思想阵地失守,再强大的武装也可能成为空壳。
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阅兵不仅是军力展示,更是一种制度自信的体现。它昭示着:我们有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守护国家安全,更有信心在思想与制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并非虚言,因为当今世界的竞争,早已不仅仅是坦克大炮的对抗,更是价值观念、制度模式、文化认同的较量。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比任何时期都更突出。西方国家不断鼓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试图以价值观念、制度模式和文化认同的方式干扰我国发展。在网络空间和舆论场上,历史虚无主义频繁出现,部分人借敏感事件炒作、勾连境外势力兴风作浪,试图弱化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作用。例如,“宪政民主”思潮仍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活跃在自媒体、网络博客、期刊和部分网站上,将西方宪政模式视为全人类的“普世道路”,曲解中国法治建设,混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宪政民主的本质区别。这种思潮不仅试图削弱人民群众的制度认同,也在潜移默化中挑战我国政治和社会秩序。
“新自由主义”同样老调重弹,影响不可小觑。一些观点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张自由放任市场、削弱政府调控,甚至以所谓“创新理论”为名,随意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现实中,这些论调试图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名,割裂“两个毫不动摇”,混淆公有与非公经济关系,其危害性十分明显。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获得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随意篡改其原理,无异于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根基,严重威胁国家长远发展。
毛泽东主席多次讲到,我们改变旧中国,主要靠“两杆子”,“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末,事情就好办了”。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认为它是管总的,“有了正确的政治观点,从政治上想通了,政治统帅了业务,迷信破除,胸怀坦荡,势如破竹了”。当今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的烈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武装对抗。西方通过舆论霸权和价值观输出,试图主导国际话语体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意识形态的较量是一场长期而复杂的斗争。它既发生在国际关系的宏大叙事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环节里。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权,就可能陷入精神失范与社会撕裂。反之,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基础,正是应对这种长期复杂斗争的战略举措。
阅兵的震撼因此远超军事层面。它是一种强烈的象征,告诉我们必须在军事与思想两个战场上同时取胜。强军固然重要,但如果思想动摇,再强的军力也会失去方向。反之,只有思想上坚定,制度上自信,军事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钢铁洪流在长安街上滚滚而过时,当三军将士目光坚定地齐声应答时,我们深切感受到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这不仅是军队的战斗力,更是思想的凝聚力。它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既要有保家卫国的硬实力,也要有抵御渗透、坚守阵地的软实力。只有军事自信与理论自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场阅兵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宣示。它告诉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回望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更是要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新时代强军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与军事能力。同时,更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牢牢把握话语权与主导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被干扰,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屹立不倒。
(作者简介:朱炜泽,湖南双峰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双峰县青联委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