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子芯、陈柏江:如何理解93阅兵的重要意义 - 昆仑策
-
雍子芯、陈柏江:如何理解93阅兵的重要意义
2025-09-03
这次阅兵是中国亮出国防现代化成果的一个大好机会。所有上场的装备都是国产的现役主力武器,新一代无人机、水下作战部队、网络电磁对抗和高超声速武器这些新锐力量,充分显示出解放军紧跟科技潮流、应对未来战场的强大本领。
这场阅兵集中体现了我们军队的体系作战能力、新型作战力量和战略威慑实力。这些先进装备齐刷刷亮相,突出展示了人民军队在习主席领导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解放军正大步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行列。
以纪念抗战胜利、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大阅兵,就是为了铭记民族浴血奋战的那段历史,缅怀先烈,点燃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提振民族自信心。回溯抗战往事,能帮大家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全社会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阅兵仪式展现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会让民众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这个历史教训。大阅兵不光是检阅部队,也是检阅和动员全民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强化“人民战争”的集体理念。通过举国关注的盛典,可以有力塑造并巩固全民对国家的认同,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支持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眼下这么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美战略博弈越来越激烈、台海形势剑拔弩张、亚太安全格局也在不断调整),九三阅兵通过亮出先进军事力量,向外界清楚传递中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铁腕决心和战略威慑信号。借着阅兵这个场合展示新型战略武器,既是对内对外证明国防实力的底气,也是在警告潜在对手,别轻易触碰中国的底线(比如台湾问题)。
阅兵是一场带着战略威慑意味的实力秀,震慑某些不知死活的外部势力,免得他们在台海或南海这些中国核心利益区乱来。大阅兵还凸显了中国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守护世界和平的意志。真心想和平发展的国家,就不会对中国纪念二战胜利抱有疑虑或挑刺。中华民族一直是二战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和平的捍卫者,坚定守护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秩序和国际公道正义。
这次阅兵不仅凝聚盟友,更是分化对手。多国领导人受邀来北京参加阅兵式,体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拓展伙伴关系的努力。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在内的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纪念活动。这么高规格的出席阵容,凸显了中俄朝战略伙伴的团结,也向世界展示出一个不同于西方阵营的“朋友圈”。在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缺席的情况下,仅剩哪些国家派代表来北京阅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阵营分野。
盛邀友好国家领导人同台纪念胜利,既是在加强与俄朝等国的战略协作,也是在向美国、日本等释放信号:中国有自己的国际支持网络,并将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会被美西方的孤立策略所动摇。同时,中国以“二战胜利者”身份号召各国珍视和平、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既展示实力,也宣示中国将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和地区稳定。
阅兵直戳抗日战争历史,日本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和抵触,他们的安全认知和政策也跟着受影响。在历史认知上,中国这么高调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触动了日本那长年纠结的“历史心结”。北京阅兵重申了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的铁板钉钉的事实,突出中国作为二战亚洲战胜国的地位。这对一直想模糊侵略史实、把自己塑造成“战争受害者”的日本来说,就是个直接打击。
日本政界有些人还固执地认为日本不是败在中国手里,而是栽在美苏头上,这种扭曲的史观让他们一直对中国缺乏起码的尊重。所以,中国办抗战胜利阅兵、强调日本是战败侵略者的身份,让东京那边深感窝火,现代倭寇们焦虑担心中国抢占二战历史叙事的主导权,动摇他们长期经营的“和平国家”形象。
日本政府对九三阅兵的外交抵制,充分体现了这一心态。日本不仅明确拒绝派遣高级代表出席北京的纪念活动,还通过外交渠道劝说欧洲和亚洲各国不要参加中国的阅兵式,公开敦促其他国家“谨慎考虑”是否出席。作为战败国,却试图影响他国抵制胜利日纪念,这暴露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心虚、狂妄与扭曲。此外,日本保守媒体宣称中国举行阅兵是“炫耀武力”,借此宣扬“中国威胁论”,主张日本必须加快提升军力以应对。
可以预见,日本舆论和政界将利用中国阅兵强化对华警惕心理,进一步为其自身扩军寻找正当化借口。事实上,近年来日本不断炒作“中国军事威胁”,其2025年7月发布的新版防卫白皮书中涉华内容达到历史新高,大肆渲染“中国威胁”,称中国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诬称中方“以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并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将中、俄、朝三国视为敌人。这种挑衅反映出日本日益将中国视为假想敌。日本鬼子真的是从来没有变过。
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九三阅兵也包含中国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长远战略思考。首先是塑造国际话语权和形象的考虑。中国通过纪念二战胜利和阅兵仪式,对历史事实正本清源,维护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以实际行动驳斥日本开历史倒车的狼子野心。。2015年阅兵时,曾有30位外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韩国总统朴槿惠等人,这表明中国正逐步获得对二战历史诠释的主导权,让世界重视中国作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贡献。2025年的纪念活动同样邀请了包括俄朝在内的大批外国元首,这种国际参与程度为中国增强话语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高规格的多国共同纪念,中国旨在强调自身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缔造者和维护者,从而维护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道义地位。我方一再强调要“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反对任何歪曲侵略历史的言行。可以说,中国是以历史为载体,构建一种新的国际叙事:中国作为二战正义胜利的最主要贡献者,自然应当在当今国际体系中享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有助于淡化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合法性的质疑,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其次,阅兵所展示的军事力量,也服务于中国的大国战略威慑和力量平衡目标,是我方战略威慑实力的集中体现。在核武器、高超音速导弹等战略武器领域的进展,解放军通过阅兵展现出自身的“底气”和能力,向潜在对手表明,中国有实力在关键问题上抵御任何外来干涉。日本对中国态度强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中国对其缺乏足够的威慑;中国应当确保对日形成绝对军事优势,以震慑倭寇任何蠢动的野心,进而在亚太地区对美国及其盟友形成有效的吓阻,在动态平衡中维护中国的发展安全环境。因此,九三阅兵不仅是纪念历史,更是一次战略宣示,向全球宣告中国的军事实力地位,巩固大国威慑形象。
阅兵也体现了中国构建新安全秩序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长期布局。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GSI)、全球发展倡议(GDI)和全球文明倡议(GCI)等一系列理念,主张以合作、安全、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取代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中国再次强调,将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一道,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挑战二战结果、破坏地区和平的企图(例如日本军国主义回潮或台独分裂活动),都是对战后秩序的破坏,中国和合作伙伴将坚决予以抵制。
与此相呼应,中国积极倡导亚洲安全对话和互信机制,寻求减少对美国主导联盟体系的依赖,打造更包容均衡的地区安全秩序。这一长期布局在阅兵背后有所体现——通过高调纪念共同的反法西斯历史,中国团结地区国家,共同塑造以和平发展为导向的安全观,弱化冷战阵营对立思维。这既是对美国在亚太军事存在和同盟网络的一种战略牵制,也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地区安全以及重塑全球秩序所做的有力探索。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在迈向民族复兴征程中“内塑国魂、外示国威”的双重用意。
阅兵式上的铿锵步伐和隆隆铁甲,不仅会走过天安门广场,也会向世界昭示着一个崛起大国的战略抱负:铭记历史、不忘斗争,胸怀和平、着眼长远。
(作者:雍子芯,泰国西那瓦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陈柏江,毕业于四川大学,民间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者;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大谁缉事”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