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往往深受其地缘位置、意识形态结构、国内政治生态以及大国博弈格局的多重影响。伊朗、印度和朝鲜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力量,其近年来的外交政策与战略路径呈现出显著差异,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国家命运。这三国的经验不仅折射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残酷性,也为其他处于相似地位的国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如何在大国竞争中维护自主性、保障国家安全并实现发展利益,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战略课题。
一、 伊朗与印度的战略误判:依附西方与边缘化反美势力的代价
伊朗长期以来奉行一种矛盾而摇摆的外交路线。一方面,其伊斯兰政权建立在反美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部分政治精英又持续幻想通过与西方缓和关系来解除制裁、实现经济复苏。这种内在张力导致其政策不断在对抗与妥协之间摆动,最终却往往陷入更深的困境。尤其在其相对温和的政府主导下,伊朗一度将国内强硬反美势力边缘化,主动向欧洲与美国伸出橄榄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其长期以来支持的“抵抗阵线”行动能力。
然而,这种战略退让并未换来西方的善意回报。相反,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JCPOA)并重启极限制裁之后,伊朗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与外交孤立。更严峻的是,其军事能力的局限性也在区域冲突中暴露无遗——包括重要军事目标遭以色列直接打击,核设施屡遭破坏,核心技术人才遭遇定点清除,导致其国防现代化进程与核潜力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伊朗试图以妥协换取接纳的道路被证明充满陷阱,其战略模糊性反而使自己成为被多方博弈利用的对象,最终既未获得安全,也未换来发展,其打造的抵抗之弧现在也没有什么用。
印度的情况虽与伊朗不同,但其“向西看”的战略倾向同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强化与美、日、澳等国的战略合作(如“四方安全对话”,QUAD)来平衡中国影响力,并借此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为向西方递交“投名状”,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中采取更强硬姿态,甚至试图以军事冒险展示其战略价值。然而,2025年5月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表现的失利,暴露出其装备体系、指挥结构和情报能力仍有严重缺陷,非但未赢得西方信任,反而削弱了其地区威慑形象。
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利用意图远超真心扶持。今年特朗普上台后,印度就成为贸易摩擦和关税制裁的对象之一,美方更意图将印度塑造为转移产业竞争压力和分担美元体系风险的棋子。而当印度表现出能力有限、无法完全符合美国“印太战略”期待时,其地位迅速被重新评估。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因其地缘位置和在阿富汗等问题上的角色,反而在某些阶段更受美国的重视。印度一味倒向西方的战略,非但未能换来所期望的技术转移、市场准入或战略保障,反而使其陷入在大国间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
二、 朝鲜的战略坚持:拥核自保与打破封锁的艰难之路
与伊朗和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的选择。面对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军事威慑和外交孤立,朝鲜始终判断靠妥协无法换取生存空间的改善,因而选择了一条以超强硬对抗强硬的路线,其核心是通过发展核武器与远程导弹技术实现战略威慑,以此作为政权生存和国家谈判的根本筹码。
这一选择建立在对国际政治结构的清醒认知之上。冷战后的历史表明,无核国家在面对大国霸权时往往缺乏讨价还价的资本——无论是伊拉克、利比亚还是乌克兰,放弃核计划或自废武功并未换来安全与发展,反而使政权暴露于更高风险中。朝鲜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训,顶住国际社会多年制裁,持续推进核武与导弹技术研发,直至具备初步的核打击与洲际投射能力。
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对朝制裁决议,中国和俄罗斯基于防扩散机制和区域稳定考量也不得不支持部分制裁内容,但朝鲜最终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战略突围。当美国意识到朝鲜已具备直接威胁其本土的能力时,态度不得不由“极限施压”转向“有条件对话”。朝鲜则利用核威慑作为基础,争取到一定的国际活动空间与谈判筹码。这样一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朝鲜在常规武器方面难以与美西方抗衡的被动局面,避免其因这一短板而被美西方持续牵制、陷入无休止的战略困境。同时,这也使中俄两国不再因此受制于美国。即便之前尹锡悦政府采取极端行动,也无法将朝鲜乃至中俄拖入冲突,从而让相关各方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应对其他领域的战略压力。
此外,朝鲜还积极利用国际格局变动拓展战略合作。俄乌冲突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大国关系态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破裂促使俄朝重新靠拢。朝鲜通过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甚至有限度的人员支持,换取了能源、粮食和技术援助,部分缓解了因制裁导致的经济困难。这种合作建立在双方与西方对抗的共同利益之上,使得朝鲜在继续保持高度自主性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对外经济循环的有限重启,更好地促进内循环,同时也进一步动摇了过去由美国主导的单边制裁体系,让美国通过经济上困死朝鲜,从来让它和中俄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被打破。
三、战略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国内政治因素
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更与其国内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伊朗和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国内亲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精英群体和民众对欧美抱有强烈的好感与制度崇拜,认为只要按照西方规则行事就能获得接纳与回报。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其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低估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因素,高估了制度认同与文化亲近感的作用。
与之相反,朝鲜由于坚持其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主体思想,民众中缺乏类似的西方情结,政权得以贯彻更具对抗性的战略而不必过度顾虑国内舆论反弹。同样,朝鲜与中俄在意识形态上的邻近性也便于其巩固与这两国的战略协作,从而在承受国际压力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或默许。
韩国的例子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意识形态与舆论环境对战略选择的塑造力。尽管同属朝鲜民族,韩国社会深度的西方化使其政治与安全政策严重倾向美日同盟体系,即便这种行为逻辑可能损害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甚至牺牲部分战略自主性。这种国内价值取向与地缘利益之间的内在矛盾,使韩国难以推行真正符合民族长远利益的平衡策略。以前没有上台的李在明被认为是韩国最懂在大国平衡的高手,可韩国的现实现在让他被迫和前任一样,热衷于搞美日同盟,选择和中国渐行渐远。
四、历史经验的比较:从中国“一边倒”到“双向平衡”的启示
回溯历史,中国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崛起过程提供了一个成功利用大国矛盾、实现战略转型的经典案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封锁和意识形态对立,毛泽东时代采取“一边倒”战略,与苏联结盟换取安全保障和经济技术援助。但即便在此期间,中国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拒绝成为他国附庸。其中最妙的当属抗美援朝,它让中国获得苏联的工业化武装,因为中国在这一战中立国证明中国巨大能力,这样武装中国就能够帮助美国和苏联在全球争霸中获得巨大的优势,回顾工业化的历史,这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没有国家希望有大的国家成为工业化国家来和自己分享蛋糕。可苏联对中国的工业化援助是无条件的,事实也证明,中国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苏联也因此在美苏争霸中占据巨大优势,后来让美国被迫和中国靠近。
上个世纪6、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逐步调整战略,在美苏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利用与西方关系的改善不仅成功实现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还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若没有伟人这般高瞻远瞩的擘画与付出,后来中国面向西方的改革开放,便不会取得令美国如今追悔莫及的成就,反而可能重蹈苏联的覆辙,深陷困境。在整个冷战期间,中国始终以“第三极”的定位审时度势,既不长期依附某一集团,也不主动同时与两大集团对抗,而是利用矛盾、争取空间、发展自己,并最终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反观印度,其战略界缺乏类似的长期性和灵活性。尽管具备不结盟运动创始国的传统,近年来却愈发倾向于机制化地倒向美国阵营,丧失其传统的中立地位与大国平衡手腕。印度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敌手的认知,进一步压缩了其政策选择空间,导致其无法像中国过去那样充分利用“第三方”地位获取最大利益。尤其是印巴空战对印度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这就意味着认为印度没有什么战略价值的西方和印度正在渐行渐远,印度也因此要走下坡路。
五、结论与启示:自主战略与平衡艺术的重要性
伊朗、印度和朝鲜的战略选择及其结果,揭示出在国际权力政治中几个关键原则:
其一,大国博弈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非价值或制度认同之争。试图以妥协或投靠换取接纳,往往只能得到暂时的喘息,而非根本性的安全承诺。
其二,中小国家的战略安全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自主威慑能力基础之上——无论是军事力量、经济韧性还是外交灵活性。完全依靠外部保护或制度承诺,无异于将国家命运交由他国决定。
其三,在对抗与妥协之间需保持动态平衡。一味对抗可能导致孤立,过度妥协则易被剥削。朝鲜通过极限对抗换来了谈判筹码,中国则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审时度势转变策略,这些都是基于冷静的国家利益计算,而非意识形态教条或情感偏好。
其四,国内政治共识与意识形态自主性直接影响战略选择的有效性。缺乏社会凝聚力和战略文化自信的国家,容易受到外部势力渗透或干预,导致政策摇摆甚至自我瓦解。
今天的国际体系再次进入动荡与重组时期,美国致力于维持其全球主导地位,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力量试图推动多极化进程,地区国家则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对于任何一国而言,盲目选边或幻想“搭便车”都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唯有坚持战略自主、发展综合国力、巧妙利用大国矛盾,同时保持足够的军事与经济威慑能力,才能在变局中维护自身利益,实现稳定与发展。而伊朗、印度与朝鲜的经验,正成为国际政治中一堂深刻且持续演进的战略课。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