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中国特高压真有可能被美国的超导输电干掉吗?
我这几天刷到美国能源部的通告,说2026年芝加哥要搞一个全球商业化规模的高温超导输电试点,说什么零损耗,什么电缆输电量比传统高五到十倍。看完我心里打了个问号,这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特高压是咱们的王牌,从2009年西电东送开始一步步建成国家名片。
全球第一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就是咱们搞出来的(数据来源:国家电网公司2019)。
它的优势,能把几千公里外的电,输送到东部沿海去,但它的短板就是有一点损耗。
按照电力行业公开数据,长距离特高压输电损耗率在3%到5%之间(数据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2),全国一年因此损失的电量能顶几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量。
这就是现实,所以大家才盯上超导。
超导材料在临界温度以下电阻接近于零,理论上能做到无损耗。
听起来就像梦一样。
早在1986年,高温超导体被发现,在零下196度呀,就能实现(数据来源:Nature杂志1986)。
咱们上海还搞过1.2公里长的超导输电示范线,35千伏,从2021年底投运到2023年夏天,连续运行600多天,累计供电近3亿度(数据来源:上海市发改委2023)。
关键是技术和材料全是国产的,国际领先。但问题是,推广不了。
为什么?
两个字,成本。
全球电网线路总长超过5000万公里(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IEA2021),你要真换成超导,那投入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种材料,与铜线、铝线相较,价格高不少,还得安装保温、冷却设备啦,最要紧的是得不断注入液氮。
液氮便宜是便宜,可架不住用量大。
这运维成本,加起来呢,或许比特高压那3%至5%的损耗还要高些。
长距离的超导输电呢,还存在一个大风险,那便是稳定性。
电网呀最忌惮的就是停电,传统电网要是断线啦,电工师傅背着工具爬杆子就能修好。
超导线路要是出状况呢,得先停下冷却,等温度回升后再去维修,修好后还得重新降温。这么一来一回呀,停电时长或许是传统的好几倍。
我呢也查了查,美国芝加哥这回试点,就几十公里的规模。德国埃森那条1公里超导线路,美国自个儿搞过200米地下超导电缆,皆属示范性质。韩国去年也声称突破了超导,结果到如今没了下文。
缘由一个样,造价高难运维规模难扩大。
有人会问,那未来会不会有常温超导?那当然是终极目标。
今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还在因为一个所谓常温超导材料是不是造假吵翻了(数据来源:Nature2023),这说明常温超导的路还远得很。
所以我真不觉得特高压会被轻易取代。它现在的优势是成熟、规模、产业链全套。
你看中国已经建成27条特高压线路,2023年累计输送电量超过1.6万亿度(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2023),今年中国发电量历史性突破10万亿度,这就是底气。
超导输电就算真能跑起来,短期也只能在城市局部或者大电流试试水,替代不了特高压的全国骨干地位。
特高压这一着能维持多久呢,全得看超导那端能不能真正把成本与规模的事给解决好。
我反倒在琢磨另一个事。
如果有一天超导真的能把成本砍下来,运维也能像特高压一样可控,那电价是不是能降一点。
来源:七月的影子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