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洋人抛弃,只能回国 - 昆仑策
-
被洋人抛弃,只能回国
2025-08-26
明星企业希音,被爆出要把总部迁回中国。
希音,普通人几乎不知道,但财经金融圈子里,它却是近些年的大明星,被认为“全球化”到极致,是“新全球化”的模范企业。
所谓“新全球化”,就是生产和供应链在中国,总部搬到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市场在欧美。
中国生产力强,就作为生产基地;
欧美消费力强,就作为目标市场;
新加坡有金融属性,方便融资,最关键的是,把总部放在新加坡,能让自己摆脱“中国企业”这个身份,更容易赢得欧美资本和政府的信任。
于是希音稍一做大,就选择搬到了新加坡。准备利用“新全球化”这条路子实现上市,继而成为全球化企业,而不是一家中国企业。
不得不说,过去这条路子是对的,起码从做大做强企业的角度没有错,也符合许总的个人利益,至于身后的批评,人家还不在乎。
早几年,希音属于一个被金融圈子津津乐道的案例,企业做大了马上搬出去,毕竟在“营商环境”无比重要的年代,各地政府得求着人家来投资。
然而,时代变了。
不是我们不需要全球化,是西方不需要全球化了,特朗普只是那个带头人,全球化让中上层赚得盆满钵满,但也实实在在地损害了中下层的利益。
特朗普多次限制小包裹进口,尤其是中国的小包裹,这无疑是希音的晴天霹雳,毕竟希音能做大做强,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美国的“小包裹免税进口”政策。
没有这个政策,希音的最大优势--性价比,将荡然无存。
限制小包裹进口的,不止是美国,欧洲、东南亚乃至南美国家,都在跟进。
说白了,一定程度上的“逆全球化”,不可避免,起码一般的工业品,衣服、手工艺品这些,大部分国家,都会实行内部保护政策。
能不能促进生产力,不是首要考虑,首要考虑是保住中下层的就业,你可以说这种做法不好,但事实就是,在饭碗要被砸掉的时候,没人在乎那么多。
于是希音的全球化路线,就走不通了。
要回来的表面理由,是想在香港上市,实际上,就是那条路子不行了。在外面啪啪挨了几个大耳光,便想着回来,寻找一下大树。
数十年的全球化,给了部分人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脱离祖国也能做大做强,甚至没有祖国,自己能更大更强,自己被国家给妨碍了。
纯粹的市场经济,才能做大。
然而,连“英特尔”都被国有化,便说明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市场经济。毕竟权力从来不会有真空,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所谓的市场经济,机会均等,有序竞争,无非是有人替你撑起了一把伞。你占尽了便宜,却相信一切靠自己,这种心态很普遍。
幸亏,时代真的变了。
你可以搬去新加坡,甚至搬去月球,但身上的黄皮,永远脱不掉,于是在白皮眼中,你永远是个黄皮。
作者:言左右;来源:言他君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