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香港高等法院以一纸冻结令将娃哈哈家族信托资产纠纷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宗馥莉被裁定不得挪用建浩创投有限公司(下称建浩创投)名下的18亿美元资产。
这场跨国诉讼,不仅揭开了家族财富传承的暗角,也撕开了一道旧伤疤——娃哈哈集团已多年未向国有股东分红。
01
分红与信托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披露的判决书,建浩创投账户内高达18亿美元的资产被明确认定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的信托财产。
原告方在诉讼中表示,早在2003年,宗庆后便通过其组建的财务团队在香港设立了信托,并郑重承诺为这三名非婚生子女每人设立7亿美元的信托基金,资金来源明确地标注为“娃哈哈集团未来分红”。
娃哈哈集团自1999年改制后,形成了“国资持股46%、宗庆后家族29.4%、职工持股会24.6%”的股权结构。据此比例计算,按照原告方的说法,国资股东应得分红约27亿美元。但事实上,1999年到2022年,第一大股东却长期未获分红。如此一来,信托账户上累积的18亿美元便尤为惹眼。
02
不合理的格局
依据判决书披露的关键信息,建浩创投作为信托资产的法定持有主体,应独立且严谨地履行资产管理与运作职责,其董事由宗馥莉担任。可是,该信托账户的操作指令却并非通过独立、规范的信托管理渠道执行,而是经娃哈哈集团财务系统下达。
这种“信托账户企业化操作”的模式,如同拆了信托资产与企业资产之间的防火墙,使原本清晰明确的边界模糊起来。以2024年5月发生的事件为例,宗馥莉竟以“支付越南工厂设备尾款”为由,从信托账户转出110万美元。
此外,宗庆后去世前未指定信托受托人,在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留下了“权力漏洞”。宗馥莉则顺势填补空白,获取了信托账户的操作权限。
看似平常操作的背后,隐藏着极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责任承担格局:分红时国资大股东被排除在外,用钱时却借用国有平台;盈利归私人,风险却可能甩给国有股东。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资产混同风险,混淆了国有资产与私人资产,甚至可能诱发借国有名义谋取私利的行为。
03
让分红权落地
近期,杭州市上城区已成立专班,但案情之复杂远超预期:信托资金横跨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与内地,法律适用冲突、跨境支付凭证残缺、离岸公司链条盘根错节。
这也再次暴露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分红权长期悬空的问题。
要堵住漏洞,混合所有制企业必须强制分红,按持股比例限期且足额派发,关上利润截留的闸门。
18 亿美元的信托资产姓“公”还是姓“私”?唯有让分红权落地、让监管长牙,才能避免下一个娃哈哈式的追问。
来源:企业观察报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