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捍卫民族记忆与和平的当代使命 - 昆仑策
-
周忠:捍卫民族记忆与和平的当代使命
2025-08-05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代社会,捍卫历史记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南京照相馆》等历史题材影片的热映,不仅唤醒了公众的历史意识,也引来了日本右翼势力及国内“精日”追随者的反扑。他们以“理性中立”为伪装,不断散布淡化历史伤痕、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试图消解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尊严。这种现象绝非简单的文化争论,而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存续的“思想文化战争”。现从“精日”现象的本质、历史真相等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与应对之策,探索新时代坚守历史正义、捍卫和平发展的有效路径。“精日”分子,即“精神日本人”,他们虽拥有中国国籍,却在精神上自视为日本的“精神公民”,表现出对日本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国历史的极端贬低。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文化偏好,而是民族自卑心理与历史虚无主义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殖民化。深入分析其表现形态,有助于识别其多重伪装,揭露其本质危害。1、自我殖民与历史背叛。 “精日”分子常以“贵国”、“你国”指代中国,将日本称为“精神母国”,显示出惊人的身份错位。更有甚者,公然使用“支那”等带有强烈侮辱性的殖民词汇称呼祖国,完全无视其承载的民族屈辱史。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对国家尊严的公然挑战。2018年厦门大学研究生“洁洁良”事件即是明证,其最终被开除党籍、退学的处理结果,彰显了触碰民族良知底线的后果。2、历史虚无主义与战争美化。他们成为日本右翼“大东亚战争肯定史观”的拥趸,宣扬侵华战争是“正义之战”、“解救中国”,声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有功”。论调完全无视日本对被殖民地区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更有荒谬者,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美化为“现代化工程”,声称台湾今日之成就“主要拜日本殖民统治所赐”。这种本末倒置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和反抗侵略的正义性。3、文化渗透与行为挑衅。日常生活中,“精日”分子通过仿日式家居、购买日式消费品、使用日语俚语等方式,营造“扶桑异乡”。当这种模仿与历史虚无主义结合时,危害性陡增。更为恶劣的是公开的历史挑衅行为。2017年四人穿旧日军军服在四行仓库拍照;2018年两名男子戴侵华日军军帽在南京紫金山抗战遗址摆拍;2019年河南郑州男子穿二战日军军服迎亲等。此类行为绝非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在特定历史场所对民族情感的蓄意伤害和对历史神圣感的严重玷污。4、“理中客”伪装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精日”分子最具迷惑性的传播方式。他们以“理性中立客观”自居,以反对“极端民族主义”为名,行淡化历史伤痕之实。他们质问“难道中国人要世世代代背负仇恨?”,却刻意回避一个基本事实。在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之际,要求中国人放下历史包袱,无异于邀请强盗再次“光临”。这种论调逻辑荒谬,是对历史正义的严重扭曲。他们指责中国人“过于敏感”,却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淡化侵略等行径视若无睹,暴露了所谓“中立”的虚伪性。 “精日”现象的本质是全球化时代民族认同危机的病态表现。保持对历史的警惕,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的体现。网友的愤怒回应:“去你的,老子没有你那么下贱!”,并非宣扬仇恨,而是维护民族最基本的自卫意识。“精日”分子指责中国人“敏感”,其目的正是企图钝化民族的历史警觉性和自我防卫意识,重演历史悲剧。《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上映三天票房破亿,豆瓣评分8.7,累计票房13亿),如同一面照妖镜,既映照出中国人民对真相的坚守,也暴露出日本右翼对历史罪行的恐惧与系统性否认。1、日本右翼的否认策略。面对影片揭示的真相,日本极右翼政客初鹿野裕树竟称“相信南京大屠杀是真的令人悲哀”,妄言日军是“世界上最绅士的军队,恪守'不烧、不奸、不杀'原则”。南京城内三十万冤魂的存在,无情驳斥了这种无耻谰言。日本媒体则惯用词汇游戏,在报道中回避“南京大屠杀”,代之以中性化的“南京事件”,企图淡化罪行性质。2、系统性文化渗透。日本将对华文化渗透作为长期国家战略,投入巨资(报道称2016年后每年投入高达400亿人民币)培养海外“知日派”。在军事扩张受阻的背景下,文化渗透成为其“思想文化新战争”的突破口。日本政府尤其擅长利用动漫、游戏(ACG)产业,不仅获取经济利益,更潜移默化地向中国青少年灌输其文化价值观。部分ACG产品隐含过度推崇日本文化、赞扬右翼甚至辱华反华的内容,使得相关爱好者社群成为“精日”思想滋生的重要土壤。3、干预学术与操控舆论。日本右翼资助部分中国学者和机构,试图通过学术包装为历史修正主义提供“学理支持”。一些“精日”学者宣扬“大东亚战争肯定史观”,将侵略美化为“解救”,把殖民统治说成“有功”,甚至颠倒黑白地将日本描绘成“受害者”。这种对历史的系统性篡改,严重伤害民族感情,扭曲学术客观性。日本投入巨资(如报道所称的7500亿日元/年)进行对华舆论操控,培养“亲日”网络大V和“精日”分子。《南京照相馆》上映后,网络上迅即出现以“理中客”的“球球、独立与自由”等指责电影“煽动仇恨”、“妨碍中日友好”的言论,平台也在推送,精日水军大量评论,正是这种操控的体现。4、中国的坚守与国际认可。面对否认,中国社会各界形成捍卫真相的强大合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作为历史见证人,其家族惨案(记录于1945年呈文)成为控诉暴行的永恒铁证。历史学者如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指出,大量确凿史料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出版的20卷《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是国家层面系统整理历史、警示世人的重要举措。2017年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等,表明南京大屠杀已从民族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应对“精日”现象和日本文化渗透,需构建法律规制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这是捍卫历史记忆、维护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健康的必由之路。1、完善法律制裁体系。现行法律对“精日”言行的规制存在空白。相较于德国对行纳粹礼等行为的严厉惩处(最高三年监禁),我国对性质更恶劣的亵渎英烈行为(如穿日军服拍照)的处罚力度常显不足。2018年施行的《英雄烈士保护法》是重要一步,规定美化侵略、亵渎英烈可依法惩处,但针对“精日”行为修改《刑法》,明确违法犯罪刑罚,依法严惩不贷,让它们畏惧。南京市率先探索,在2018年《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草案)》中明确列举并禁止三类典型“精日”行为(歪曲否认史实、在特定场所穿戴日军服饰道具拍照传播、侵害幸存者权益),并规定罚则,为国家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2、强化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惩戒治标,教育引导治本。必须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创新方法(情景教学、实地参观、口述历史等),避免简单灌输,让历史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南京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2014年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设为中小学必修地方课程;2020年为即将出国的高中生开设“行前一课”;利用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深化教育。传承工作刻不容缓:幸存者数量从1987年的1756位锐减至2024年的38位。2022年起,已有三批共32位幸存者后代成为“历史记忆传承人”,如阮泽宇等青年十年如一日参与历史宣传,确保记忆代代相传。3、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需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建立专业舆情监控体系,及时处置美化侵略、亵渎民族尊严的违法犯罪信息。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在重要纪念日推荐优秀爱国影视作品(《南京照相馆》的示范效应),组织讨论,营造崇尚英雄、尊重历史的网络氛围。4、构建社会协同共治机制。捍卫历史尊严需全社会参与。2014年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待观众超6000万人次;其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从60人壮大至24000人以上,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力量。媒体应承担传播真相的责任;文化机构需加强遗产保护展示;企业应避免滥用历史创伤元素;社区可组织参观抗战遗址、邀请老兵讲述历史,共同营造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社会风尚。5、争夺国际话语权。我们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积极发声。支持学术界、文化界加强国际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真相,揭露日本侵略暴行,争取国际认同。坚决反击日本右翼在国际上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行径,维护历史正义和国际公理。国家高层(外交部长王毅、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对“精日”现象的严厉谴责,彰显了国家捍卫历史尊严的坚定决心。只有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精日”土壤,守护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家园。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民族尊严与历史记忆非但未褪色,反在复杂国际竞争中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以史为鉴”的智慧深植于五千年文明。捍卫民族尊严与历史记忆,既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是民族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1、民族认同的根基。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事件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部分,承载着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精神密码。《南京照相馆》中角色所言“我们永远不是朋友”,不仅指向侵略者,更是对后世的警醒。失去历史记忆,民族将如患失忆症,丧失清晰的自我认同。遍布全国的烈士陵园诉说着民族的悲壮,亵渎记忆的“精日”行径则是对认同根基的伤害。2014年立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是制度化守护民族记忆、筑牢认同根基的关键举措。2、国际政治的现实考量。日本政客年复一年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淡化侵略史、右翼否认大屠杀,宣传污蔑“中国威胁论”,表明军国主义思想未被彻底清算。日本防卫预算连续十年增长,谋求军力突破,令国际社会对其“专守防卫”承诺产生强烈质疑。在此背景下,单方面要求中国“放下历史包袱”既不公亦危险。日本首相一面高喊“和平”,一面向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献祭;极右翼势力公然叫嚣“恢复战前价值观”。历史记忆是民族对潜在威胁的必要警惕,是国家安全的精神屏障。3、人类文明的道义责任。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篇章。《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一悲剧的承认。中国捍卫这段历史,不仅维护民族尊严,更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道德底线,防止“强权即公理”的野蛮逻辑复辟。当日本右翼政客否认大屠杀、美化日军时,他们挑战的是人类文明的良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以生命著就《南京浩劫》,发掘《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让西方世界了解真相,这正是跨越国界守护文明底线的体现。4、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敢于直面苦难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的民族,才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顶住压力完成影片,展现了这种自信。观众观影后感叹“灯火璀璨、国泰民安”才是“最大的彩蛋”,生动诠释了历史记忆与当代成就的辩证关系:铭记苦难,方知珍惜当下;回顾抗争,更增前行信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是建立在铭记历史、开拓创新的基础之上。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局部冲突硝烟,我们必须从历史痛感中汲取智慧,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5、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核心课题。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历史观是其基石。“精日”言论鼓吹的“日本人优越论”严重危害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南京照相馆》中小观众表现出的“愤怒与同情”表明,恰当的历史教育能在幼小心灵播下正义种子。而被“精日”思想蛊惑的青年(抗战遗址拍照者),则显示出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南京在中小学必修课程中融入国家公祭读本,正是为了筑牢青少年历史认知的根基,确保民族精神血脉的健康传承。当代捍卫历史记忆,有了新的载体和战场。《南京照相馆》以真实的力量感染观众,证明高质量文化产品是传承记忆的有效途径。网络空间成为争夺的新阵地,我们需善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生动多元的历史传播平台,让真相在数字时代更广泛传播。鲁迅先生警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此言于今犹振聋发聩。我们可以选择不恨,但绝不能遗忘;可以选择宽容,但绝不能软弱。民族尊严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认知之上;历史记忆是指引未来的智慧之源。守护这份尊严与记忆,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方有可能。历史不会改变,事实不容抵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已成为有能力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伟大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源于我们未曾忘记历史的苦难,并从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方能开创未来。(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