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FBI局长卡什·帕特尔在新西兰惠灵顿剪彩仪式的聚光灯下,将设立南太平洋办公室的目的直白表述为“对抗中国共产党影响力”时,地缘政治的天空骤然划过一道撕裂的闪电。这已非政策遮掩下的暗流涌动,而是美国构建亚太对华遏制网络的又一赤裸宣言。
帕特尔的发言如一柄破防之刃刺破虚伪面纱。新设办公室的覆盖范围野心昭然——从新西兰本土向南太平洋诸岛及南极延展,宛若一座精心构建的战略要塞。此地缘布局赤裸裸地折射出美国对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增长的战略焦虑。然而“五眼联盟”的紧密合作框架下,这种排他性布局无异于自我围困。
最耐人寻味的是新西兰政府的尴尬回避:外交部长轻描淡写称“从未提出”此话题,安全情报部长冷面拒绝对“别人新闻稿”置评,贸易部长更是试图割裂与“庆祝”一词的关联。这冰冷温差背后,清晰可见新西兰在安全盟友与经济伙伴间的艰难平衡——作为南太平洋的和平守护者,它深知经济血液维系于中新贸易,故而对美国的“遏华剧本”保留清醒的距离感。
帕特尔所言之“小圈子安全”实为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惰性。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在美国高调宣告战略部署的同时,太平洋军事博弈出现戏剧性一幕:在美澳“护身军刀”联合军演中,一艘中国815A型电子侦察舰凭借强大的信息作战能力单骑闯营,搅动十九国联合舰队。这被媒体称为“19+1”的震撼情节,恰好成为以联盟排斥解决安全困境之无效性的最佳注脚。
当前美国对华战略已滑向危险的军事冒险边缘:国防部长赤裸裸地煽动地区国家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美国智库的台海推演报告渲染“先发制人打击”的激进方案;国会预算办公室更警告美军可能遭遇“二战以来最大损失”。当帕特尔在高危敏感地区点燃“对抗”之火时,正如中国古代寓言“曲突徙薪”所警醒——焦头烂额救火者,不如早早移开柴薪。对抗式的零和博弈在互联互通命运交织的时代,已显苍白和过时。
更需警惕的是以执法之名行围堵之实的悖论——FBI作为美国打击跨国犯罪与维护公民安全的盾牌,被异化为意识形态征伐的矛锋。这种职能错位不单是对国际机构的信任消解,更是对秩序根基的腐蚀。当专业机构开始承担本应由外交与战略部门担当的对抗职能,整个国际协调体系面临被工具化的危险,法律精神的纯粹性亦陷入危机深渊。
放眼浩瀚太平洋,真正需要的不是割裂阵营的“排异手术”,而是如同中国所倡导的“多元互补治理”:中国与太平洋诸国在基础设施、气候治理、民生建设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区域繁荣铺就道路。正如儒家经典《中庸》所倡导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包容性安全观正是打开新纪元的钥匙。当大国尊重小国主体性,当发达经济体对后发国家展现共情能力,太平洋才能摆脱陷阱成为真正和平之洋。
帕特尔一句“对抗中国”的轻率宣言,映射出美国对华战略中的自我矛盾:既幻想拼凑遏华阵营,又未能理解盟友的复杂利益诉求。随着美国持续将国际合作武器化,消解的终将是自身全球信誉。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没有谁能在对抗孤岛独享安宁——我们需始终明辨:执意点燃对抗之火,终将在燎原烈焰中,失去渴望的安全本身。
文:少室晴雪;来源:少林文化博物馆百度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