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余年前,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炽热硝烟中挥就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那些浴血奋战、胸怀祖国的志愿军将士们以“最可爱的人”的光辉形象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人民解放军走过九十八载峥嵘征途,他们肩上扛起的使命不断拓展,战斗姿态不断更新,但军魂深处那永恒不灭的“可爱”精神品质,却如磐石般历经风雨侵蚀而愈加璀璨。建军九十八周年之际,当我们再次仰望“最可爱的人”这一精神灯塔,那光芒不仅照亮了历史,更映照出人民军队在时代洪流中巍然屹立、历久弥新的崇高坐标。
军人之可爱,其灵魂核心在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种忠诚并非空泛誓言,而是熔铸于灵魂深处的坚定信仰,是行动中不可撼动的精神支柱。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为这支人民军队注入了忠诚的基因密码。从红军将士在雪山草地的绝境中高唱“革命理想高于天”,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战士们在长津湖冰天雪地中凝固成冲锋姿态的悲壮群雕,再到今日边防线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忠诚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红色血脉,奔涌不息。这忠诚是军队作为党的“枪杆子”的根本保证,如同《孙子兵法》所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正是这份与党同心、与民同命的“道”,铸就了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灵魂基石。
军人之可爱,更在使命召唤下的无畏牺牲与无私奉献。这奉献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在不同历史场景下,军人以血肉之躯向国家与人民交付的沉甸甸答卷。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强我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他们的慷慨战歌;和平建设时期,当洪水撕裂堤坝、地震摇撼大地、烈焰吞噬家园,一声令下,子弟兵总是逆着人流奔向最危险处,在惊涛骇浪中筑起人墙,在断壁残垣中搜寻生命,在火海毒烟中开辟生路。九八抗洪,战士们用年轻身躯铸成堤坝上不倒的“血肉长城”;汶川地震,“十五勇士”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惊天一跳,只为打通震中“孤岛”的生命通道;庚子疫情突袭,数千名军队医护人员除夕夜火速驰援武汉,在最前线与死神争抢时间。当人们安全撤离时,他们选择向险而行;当阖家团圆之际,他们坚守在遥远的边关海岛。这“逆私情,顺公益”的抉择,正是范仲淹所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当代军人写照。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三十余万官兵在战斗或各类任务中献出宝贵生命——数字冰冷,却滚烫地丈量着奉献的深度与重量。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人民军队的担当亦随之拓展延伸,其可爱之处在更广阔维度上熠熠生辉。从拱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雷霆卫士,到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从抢险救灾的冲锋铁军,到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从科技强军的开拓者,到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攻坚队——其角色日益多元,其担当愈发厚重。在加勒万河谷,面对数倍于己的来犯之敌,边防官兵以“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浩然气概,用生命捍卫祖国山河。在亚丁湾海域,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十余年如一日劈波斩浪,为中外商船撑起安全之伞。在非洲维和战场,中国“蓝盔”以专业与友善赢得赞誉。三十年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五万余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出兵国。从“也门撤侨”中那句“祖国派军舰接你们回家”的铿锵承诺,到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的千里驰援,人民军队以其强大实力与负责任态度,生动诠释着大国军队的和平担当。《司马法》有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新时代军人深谙此理,他们既做捍卫和平的盾牌,亦做传递友谊的使者,在更广阔舞台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建军九十八载,人民军队的“可爱”精神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谱中一座巍峨坐标。这座坐标,由忠诚的基石、奉献的梁柱与担当的飞檐共同构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闪耀着不朽光芒。它超越了对个体英勇的单纯礼赞,升华为对一个群体崇高价值的深刻确认。这座精神坐标,对内是凝聚民心的强大磁场。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生死与共,还是和平时期的军民鱼水,军队与人民始终血脉相连。这种源于“最可爱”特质的信任与情感,是国家安全最深厚的根基。对外,它是彰显中国价值、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人民军队所展现的正义、专业与担当,有力传递着中国热爱和平、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值此建军九十八周年,回望征程,致敬英魂,我们深刻认识到,锻造一支“最可爱”的人民军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必须持之以恒筑牢忠诚根基,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必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代代相传;必须勇于拓展时代担当,使军队建设与强国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在改革强军、科技兴军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站立的地方,是国土的最前沿;他们守护的地方,是万家灯火最安宁的港湾。他们用青春与热血在天地间书写忠诚,以奉献与担当在岁月里雕刻永恒。大地知道,江河知道,那“最可爱”的精神坐标,永远矗立在共和国前行的征途上,照亮民族复兴的光辉未来。
致敬人民子弟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文:少室晴雪;来源:少林文化博物馆百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