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思考或者讨论有关中日友好的话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至少有很多中国人并不对这个话题有什么太大的兴趣。然而这毕竟是一个话题,而且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所以与其回避,还不如堂堂正正地来讨论这样一个话题。
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状态,主要责任在日方。想当年,在八十年代,中方为了日中友好做了大量的工作,又是邀请日方三千青少年访问中国,又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日中友好活动。然而中方这些善意的活动并没有使日本一方能与中方相向而行,而且似乎还渐行渐远。
自从在经济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超越日本而居于世界第二位以来,日本对中方的奇特心理就日益发酵。这里有不服气,有嫉妒,有赌气,甚至还有仇恨。接下来就是日本所谓购买钓鱼岛为国有,更是在中国的伤口上撒下一大把盐。日本大批政界人士,年复一年地参拜靖国神社,从来都不反省、不检讨,更不会制止。日本总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在主动地挑衅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侈谈什么中日友好,显然不太恰当。
然而,对中国来说,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日中友好的环境显然比两国之间总是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要更为有利一些。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中日友好的问题是一个相当大的战略问题。而且在今年,在处理好这个问题确实难度很大。至少不是从外交上做上几个表示友好的动作就能解决的。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因此只能而且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还没有实现邦交正常化。当时日本的经济界和文化界还是有一批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人士。经济界人士主要是看中了中国的大市场,在让他们看着这样的大市场而不采取行动,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日本经济界在当时还是比较积极地推进日中友好的。不管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当时被美国严密封锁的中国,如果能有一些日本经济界的朋友参与推进日本经济贸易的合作,对中国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
在日本的文化界,也有一批希望促进中日友好的人士。他们存在这种愿望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对中国文化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为了日中文化方面的交流,他们都希望日中友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顺利。
然而,在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后不久,日本的电影界中有人拍了几部对日本军国主义正面歌颂的电影。这就是《啊,海军》、《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后来还有一部《军阀》。虽然这类电影在当时日本电影界不是主流,然而这样的苗头却非常危险。当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国内,都有人说,日本的右翼思潮在日本不占主流。那背后的意思就是,我们不需要为此而感到担忧。
问题在于,当时的状态并不等同于事态后来的演化。从七十年代算起,五十年后的日本与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五十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的破灭,经历了美国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打压。同时,日本还面对着中国的崛起。这诸多因素导致日本自身心理的极大变化。如果分析起来,在五六十年代,在中日两国还没有恢复邦交正常化的时代,在日本推动日中友好的人们中,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在经济上对中国占有优势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在于,那些人认为那时的日本已经很强了,而中国还比较弱。他们所要推动的日中友好也有某种程度的施舍。虽然这些话他们可能没有公开说出口,但这种心理肯定是存在的。现在的中国在经济上已经超过日本一大块了,这些日本人心中的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内心是矛盾的、复杂的,对于日中友好,他们看不出这对日本有什么好处。要知道,日本人是很讲实惠的。没有便宜可占的事,日本人是不会做的。
如果从理性的冷静来看,中日友好对于中国的对外环境,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总的说来还是有利的。对日本来说,日本的经济也离不开中国。如果中日能维持正常的友好关系,对日本也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两国向着友好的方面相向而行,是有其必要性的。
然而,在今天中日两国之间,真正恢复或者重建友好的关系确实有较大的难度。前面说了,主要责任在日本一方。这一二十年以来,日本总想着要恢复他的军事力量,要成为所谓正常国家。而美国原来是不可能允许日本有这个想法,更不允许日本有这种做法的。但是美国明显着已经有点顶不住了,他需要日本成为他在亚洲的有力臂膀,因此在暗中不断地在鼓励日本右翼思潮与右翼力量的膨胀。日本民众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满意日本右翼的观念和做法,但是这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已经有着很大不同了。年轻一代在这个方面并不了解也不关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而且多年受到日本右翼不断扩张的宣传与叫嚣,有些年青一代也就受到这种右翼思潮的影响。这对中日友好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与内部的顽固派进行斗争时,讲到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对于中日友好关系的维护,今天我们还仍然要坚持这样的原则,以斗争求友好则友好存,以退让求友好则友好亡。委曲求全从来就不会得到人们所期待的结果。因此,维护中日友好,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与日本右翼思潮进行坚决地批判和斗争。这项工作比较难,但又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这项工作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收到明显效果的,要准备进行长期的斗争,要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批判日本右翼思潮,要批判日本对战争的历史虚无史观,批判日本对靖国神社参拜的观念,要揭露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无数的滔天罪行。这对于真正维护中日友好关系都是绝对非常必要的。而要让日本广大民众开始接受这样种对日本错误历史观的批判,本身就非常困难。但这项工作又是非做不可的。
在对日本右翼思潮进行批判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揭露真实的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说理斗争。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对被侵略的亚洲国家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而且也导致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严格说来,这种观点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当年很多日本的普通民众一直在疯狂地支持这样的侵略战争。这个工作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有不少中国人也不太相信所谓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这样的观念。但是再难也要把这个工作做下去。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对于过去的日本还是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还是要打压日本的不听话行为。这种不听话有的是来自右翼方面,也有的来自左翼方面。但对美国来说,只要日本不听话,那就绝对不允许。而美国对日本的另一手政策就是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在纵容和鼓励日本右翼的存在与膨胀。因此,日本民众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为日本当年的对外侵略有什么罪行。所以我们做工作的难度主要也就在这里。.
对于中日友好的历史,要不要讲? 这也是一个问题,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讲中日友好历史,对于少数日本民众,他们可能是能够接受的。但对于更多的日本民众,他们对此普遍反映冷淡。所以中日友好的历史可以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对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只要日本的企业遵守中国的法纪,那么正常的经贸关系还是需要维持的。但对于某些企业的不轨行为和阴险的算计,则必须要予以揭穿和打击,绝对不能纵容。至少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日本采取所谓怀柔政策并不一定有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就像毛主席所说,需要在他们的背后击一猛掌,告诉他们,过去和现在他们的某些做法是行不通的。他们必须改弦更张,甚至需要改邪归正。
有人或许会说,你所说的这类做法,怎么可能有利于发展中日友好关系? 这不是在做相反的用力吗? 或许在一段短时间内有可能是这样。但是为了中日友好的大局,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将来发展中日间友好关系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就无从谈起推进中日友好关系。这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还有一点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从来就再也没有正眼看过中国。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是落后的、无知的、腐朽的。而且,日本人常把中国人的善良看作软弱可欺。中国人民的善意常被日本人所耻笑。因此,中国要推进中日友好,必须对日本的这些臭毛病采取严正的态度,要教给某些日本人知道应该如何做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没有学会,就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他们。如果日本没有端正对中国认知的正确态度,无论中国怎么做,对中日友好都没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