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一声“同志”值千金,别挖空心思乱喊了 - 昆仑策
-
侯立虹:一声“同志”值千金,别挖空心思乱喊了
2025-07-14
一声“同志”值千金,别挖空心思乱喊了
——也谈“同志”称呼是重归主流
侯立虹
2025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20版推出《称呼与风气》,认为“称呼既关乎交往中的礼仪,也关涉社会风气的诚实或轻浮”,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让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真可谓“言语不多道理深”,迅即在全国传播开来,很多主流媒体自媒体包括抖音视频争相转发,而且大都以“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的醒目标题,可见称呼不仅关乎着党的形象和党内政治生态,也是民心所向和民意的特殊表达。
文章指出,以前一声“同志”听者坦然、舒泰,后来称呼有了“先生”“小姐”“美女”“老板”的花样百出,开初尚觉新鲜,久之不免腻味,尤其是“小姐“美女”等”常给人轻薄之感。丝毫没有“同志”那种亲切。于是文章认为“同志”是民风淳朴年头的亲切称呼,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一声“同志”既有一视同仁含义,也有人人平等的讲究,还有志同道合之感,因而被长久使用,即使高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也都称呼“同志”,甚至称呼“同志”有一种主人地位自豪和为人民服务的共同追求感。“同志”延伸的“师傅”,则是对有一技之长劳动者的尊称,也是对德厚者的敬重。而日常生活中的称兄道弟,好像很近乎,实则散发着酒肉朋友的江湖气息,哪有“同志”亲切。至于体制内抛弃同志的种种称呼,背后隐藏的是官僚主义和精神贿赂的腐败,有的官员嫌称呼真实职位不够威风,见风使舵者便投其所好,“头儿”“老大”“老板”叫得脆响,叫者别有用心,被叫者则欣然接受,久之则会逐渐忘却“公仆”与“为人民服务”,滋生居高临下的刚愎自用,甚或唯我独尊的胡作非为。所以,称呼中藏着糖衣炮弹,折射着社会风气,关乎着政治生态,真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就有了让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的重要意义。
或许,有人认为称呼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人民日报将此上纲上线,小题大做。其实,这种观点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大错特错。因为不少人看到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惊呼“难道风气变了?”(《从“同志”到“美女”“老大”,称呼变了,风气也变了?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新浪网2025年07月09日)。更有人从取代“同志”和回归“同志”的社会影响,看待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25年07月09日深港在线综合《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 呼吁重归淳朴交往礼仪!》,不仅郑重提出当“先生”“老板”“美女”等称呼逐渐失去本真含义,当“官职崇拜”与“江湖义气”侵蚀公共话语空间,回归“同志”所代表的平等、真诚与志同道合,成为重塑社会风气的关键一步;也从新中国初期“同志”是全民通用的平等符号,无论是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还是政府机关,都以一声“同志”消弭身份隔阂,传递“为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都释放着“劳动最光荣”“干部是人民公仆”的社会共识;还从随着市场经济兴起,称谓体系逐渐分化:商业领域“老板”“老总”盛行,教育行业“老师”泛化,体制内“头儿”“老大”暗流涌动,某些官员对称其“同志”的下属大发雷霆等小称呼暴露出的权力异化的大问题,深刻指出:“称谓是社会关系的镜像。当‘老板’取代‘同志’,实质是资本逻辑对人际关系的渗透”,所以认为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着呼吁社会重归淳朴交往礼仪的重要目的,呼唤社交礼仪中的人性温度。
还有文章强调,“同志”并非陈旧符号,而是党内传统的延续符号。自1921年中共一大党纲明确“同志”称谓,到毛主席曾专门致信中央领导:“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从1965年中央专门发文规范称谓,到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党内一律称同志”,这一称谓始终承载着反对官僚主义、保持政治纯洁的使命。“同志”与“老板”的较量,实质是“平等价值观”与“权力崇拜”的博弈。这篇文章结尾写道:“一声‘同志’,不仅是称谓的转变,更是心灵的靠近。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快速分化的时代,保持对他人的平等与尊重,或许是最珍贵的传统”。还有文章提出三方面建议: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率先规范称谓使用,将“同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通过影视作品、公益广告重塑“同志”形象;鼓励公众在非正式场合尤其在对公职人员、服务人员表达诉求时主动使用“同志”。一言以蔽之,这场由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引发的全民讨论,或许正是社会风气向淳朴回归的起点。
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不能不想到两个特殊人物,亦即一代和二代核心的称呼回归。一是关于一代核心毛主席的称呼。刘少奇同志当选全国人大委员长后,有人喊他“刘委员长”,他很严肃的讲“咱党内,就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这仨人,大家能叫他们主席、总理和司令,也都这么叫惯了,不用改。但其他人,一律互相称呼同志”(党内互称同志是规定,对三个人可以约定俗成称职务,百家号2024-08-11学闻郑淘淘浙江)。显然,主席、总理和司令的称呼,也是党内习惯和传统,一些人不仅不喊毛主席、主席,直呼“毛泽东”,甚至喊“老毛”,是非常无知的。陈先义同志有篇文章指出,四十多年前,我们提到毛泽东同志,只有一个称谓“毛主席”,见诸于报刊的公开称“毛泽东”的就不太多,好像那样有不够尊敬的意味。办报纸的同志深有体会,说到“毛主席”三个字,必须刊印在一行里边,如果把三个字分在了两行,在排版上是很不妥当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领袖的敬意。但是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对毛泽东同志的称谓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显地随意化。比如有那么一些人,在酒摊饭桌,甚至在一些人的公开讲话中,在讲到毛泽东同志时,总是故意地或者习惯地称呼“老毛”,甚至“老毛、老毛”不离口,好像不这么称呼,不能证明自己的博学和深沉,或者说不能证明自己的某些时尚。孰不知,相当多人对此非常反感,谁见过称呼自己长辈祖辈为老张老李吗?除了证明不懂事外,还是狂妄无知的表现。开国领袖,一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出现的最伟大的圣人,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彻底结束中国数千年封建制度的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最伟大的人物,我们理当对这样一个人物倍加敬仰。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想显示自己别出新裁,显示与众不同,总要显示自己好像比别人高明,其实,除了证明自己无知和愚钝之外,什么也证明不了。只能显得自己非常浅薄(陈先义 | 我们今天该怎么称呼毛泽东同志,原创察网 2020年01月13日 18:20)。所以,呼吁“同志”称呼回归,也必须呼吁“主席”“毛主席”称呼的回归,这一点黄克诚大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二是关于二代核心邓小平同志的称呼。一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总对二代核心总设计师称呼“邓公”。有篇《言必称“邓公”,我们真听懂他的话了?》(观风闻2018-05-24,萨拉力曼23333)是从言行不一来说明那些把“邓公”挂在口头上的人,并不听从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主张并不按总设计师的设计的道路走。另一方面,是说,他们言必称“邓公”背后还深藏着不可告人的企图,有一种明尊暗贬的用意,因为他们在言必称“邓公”的同时,他们对蒋介石也是言必称“蒋公”,经常把“蒋公”挂在口头上,甚至有时出现在同一个语境之中,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上文刘少奇同志说的很明白,党内除了主席、总理、老总习惯性传统称呼之外,称呼同志再亲切不过了,包括主席总理经常称呼的“小平同志”。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后来成为党的二代核心,又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突出其居功至伟,称呼总设计师抑或二代核心这样的特殊称谓也挺好,为什么要像称呼蒋介石那样,称呼小平同志邓公呢?其意何在,难道真的是尊重?尤其是重申党内称同志是小平同志的重要主张。有篇《邓小平为何喜欢称“同志”?表达民主平等意识》(中国新闻网2012年10月08日 11:05 来源:解放日报),说是1984年4月,武汉一位工人,因为受到冤屈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不称“军委邓主席”,也不称“中顾委邓主任”,而是恳切地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谁知小平同志看了这封“称同志”的信,当即写下了一段话——“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请注意:小平同志亲笔写下“我很喜欢”同志的称呼,后来在武汉展出时,这个“我很喜欢”同志的称呼给人们心灵猛烈的撞击和激荡。文章说,小平同志一闻“同志”,就说“我很喜欢”,这个“喜欢”,不只是他个人的风格和喜好,而是他对党内关系乃至党和人民关系的毕生理解,文章最后特别发问:“小平同志‘很喜欢’称‘同志’,那么亲爱的同志,我们‘喜欢’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坚决主张称呼同志,不仅对称自己同志特别喜欢,而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规定“在党内所有党员尽管工作分工有所不同,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战友,党内要互称同志,不称官衔”,也都是邓小平同志的主张;再近一点中共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中也将党的领导人称为同志(学习时报:党内互称同志是政治规矩 干部应率先垂范,环球网来源:学习时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申“党内一律称同志”,本文也再问问“那些喊‘邓公’,你们为什么要和亲爱的小平同志对着干,不‘喜欢’称‘同志’呢”?所以,呼吁同志称呼回归,也必须呼吁“邓小平同志”“总设计师”称呼的回归。
党内互称同志,是中央对党内生活的一贯要求和重要的政治规矩。社会互称同志,是社会风气和社会政治生态的具体反映。领导同志,党员干部应克服封建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放下架子,率先垂范,主动引领在党内和社会活动中互称同志,营造务实清廉为民的同志氛围,大力促进社会互称同志蔚然成风,凝聚志同道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