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女士在微信上发的一段话。为了说得更明白一些, 把她所用的一些简略的表述用更为详细的表述来替代。因为那些简略的称谓,如果不是北京本地人,或者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同龄人,是不太容易看得懂的。
这位女士说,当年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男四中(其实一直都称为北京第四中学,名字上从来没有那个男字)、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过去简称师大女附中,现在叫实验中学),女十二中,是培养不出开歼20飞行员的。同样的道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美籍的华人和我们的第二代,也是没人能开B-2或F-35的。只有白人!包括我曾经发到群里的,白人姑娘开F-35的视频。为什么是这样? 是因为种族体力缺陷和家庭教育缺陷。那些中国的学校里孩子们的家长,还有一些教师,都是要求孩子考好分数,将来搞好专业,做投资理财什么的。这些才是有出息的工作,除此之外,做其他工作的都属于没出息的那一类。
对于这位女士的说法,在我看来,可能有一部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其中还是有一部分是令人怀疑的,我觉得她的有些说法还是有些过于极端了。她所提到的北京市的这些中小学,当时都有大量的干部子弟入学,也有一定数量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入学。这样的家庭,以及这类学校的教师,都是这样来教育孩子们的吗? 我不能确定。据我所知,他们中可能有部分家长,或者部分教师,在私下里对孩子们所说的话,可能会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在公开的场合,他们是不太可能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们的。
对于那些干部家庭的子女,他们的家长中也是有着很多差异的。有的干部是比较老老实实做工作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们的孩子将来要做的工作也应该是党和人民最需要的那些工作。当然,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从事那些高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方面的工作。
当年,很多干部子女特别热衷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为那所大学中的专业都是这种尖端国防科技的专业。当然,这些报考哈军工的学生们,在他们内心可能也有一种想法。就是这些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都是保密性质很强的。而要从事这些保密工作的人,都需要严格的政治审查。政治审查不能通过的,是没有资格到这类学校学习的,更不可能从事那些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这其中是不是也有一种干部子女所特有的优越感? 或许也是有的。这种优越感本身确实存在着某种并不健康的成分,这在那个年代也是很难避免的。但毕竟在本质上,他们是愿意为国家承担更为艰巨的工作,而这些工业又都是国家最需要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这种追求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那个年代,前面提到的那些有着特殊情况的中小学,在总体上也都是要教育孩子们要走革命道路,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在孩子们当中,多少都有那么一点英雄的情怀。他们中很多人希望将来能够参军,能够在部队从事保卫祖国的工作和职业。而且由于他们家庭的关系,他们要实现这样的愿望,一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其中更多的还是有一些正能量的因素。而参军本身,是有可能牺牲的。可能当时在和平年代,人们并不认为参军会有更大的牺牲风险,但在实际上,这样的风险确实都是存在的。一个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那些在部队的干部子弟中,就有一部分人最终血溅沙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既有一个干部子弟的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前线,给前线担任军长工作的老战友打电话,要求把她的儿子调离作战部队的例子,也有一个外号“小北京”的干部子弟,作战英勇,最终血洒南疆,英勇牺牲的英雄事例。
在那位女士提到的北京市的很有名的中小学里,确实会有一些家长在内心深处,是有着对孩子们未来从事职业的高低之分的。成绩好,就可能做更好的工作,有更高的收入,也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话有时只是通过一些没有那么明目张胆的话说出口来。这些家长只是在说,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从事对社会贡献更大的工作。一句贡献更大,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在这些家长的内心深处,对我们国家的各种职业还是有着所谓高下之分的。在他们看来,有的工作就是高人一等的,有的工作就是很低下,甚至很低贱的。这样的观念在今天也依然存在。
前不久,通过今年高考的出题情况,有的人在网络上就说,现在的教育不是要普及,而是要筛选。筛选这个字眼,既可以被看成是中性的,但也可能被看成是带来偏见和歧视性的。筛选就是要选优,而不那么优的就会被筛子的筛眼漏下去。至于这些被筛下来的孩子会干什么,就无所谓了。这种观念即使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绝对错误的,也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立德树人。无论孩子们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立德树人。在这里没有所谓筛选。只是要做好因材施教。我们社会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人才,需要不同种类、不同专长、不同技能、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各类职业当中,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这不是漂亮话,这本身就应该成为今天中国的现实。
当然,为了某种特殊行业或者特殊人才的需要与培养,也需要某种筛选。这里就不会存在所谓歧视的问题。但是如果把筛选的概念加以泛化,就不一定了。
当年,桂海潮教授被选拔加入神舟16号的航天员时,有人在网上故做酸意地说,不知道桂海潮有什么背景。说这样话的人真是太无知了。如果有什么有背景的人,大概率地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当什么航天员。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极高风险的职业,万一出现问题,航天员就真的有可能就回不来了。有背景的家庭中,一定会有相当一大部分,不会让自家的孩子从事这种高风险的职业。这里哪里需要什么背景? 如果说这里需要某种背景的话,那就是,要想从事这样的职业,必须要有坚定的斗争意志,坚定的爱国情操,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还要高强度的心理素质,当然还需要极为健康的体魄。
我们那些驾驶新型歼击机的飞行员们,也都需要由这样的人来担任。我相信,如果当年在那些北京的所谓名校里,也一定会有孩子们一心向往去做空军飞行员的。那时,北京市招收飞行员的体检,都是极为严格的。如果能通过这样的体检,对孩子们来说,绝对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荣耀的。所以,那位女士的说法和感觉,未必就那么绝对地准确。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