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珩墨|打着“反思”的旗号,他们其实在掘社会主义的坟! - 昆仑策
-
子珩墨|打着“反思”的旗号,他们其实在掘社会主义的坟!
2025-05-10
一群“睁着眼睛说梦话”的人
八十年代末,一批作家、学者摇头晃脑地自诩“思想启蒙者”,抬手便要对“历史”开刀,抬脚就踩着先人骨头上演“民族告别”。一时间,“黄土”、“落后”、“专制”、“愚昧”成了他们的专属词汇,而“蓝色文明”、“海洋意识”、“西方普世价值”便成了他们供奉的新神祇。
于是,“河殇”诞生了——一场裹着“反思”外衣的思想政变,一场披着“知识”光环的意识形态投降。
有人说他们是“启蒙”,可那分明是照妖镜。
有人说他们是“伤痕文学”,可那伤的却不是敌人,是人民;痛的不是权贵,是历史。
他们口口声声喊着“解放思想”,可最后解放的不是人民,是殖民者的文化傀儡。
一、 “黄土”成了原罪?谁在用西方的眼睛看中国
“河殇”里有句话至今令人牙酸:“黄土文明是一种根本性的悲剧文明。”
多熟悉的腔调,像极了那个时代西装革履、眼镜金光闪闪的“文化批评家”,一口一个“落后”,“体制性悲剧”,“告别传统”。可他们从来没解释过:黄土到底惹了谁?
黄土是“落后”的?可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五千年不倒。
黄土是“愚昧”的?可我们从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孔孟、韩非、李白、杜甫、李时珍、鲁迅!
——倒是这些摇尾乞怜的文人,一出场就像《狂人日记》里的“仁人志士”:满嘴“救亡”,背后却在偷吃“人肉馒头”。
黄土不是悲剧,悲剧是你拿着美元做笔杆,把人民的历史写成殖民者的台词。
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所谓的“文明自省”,不过是一场“向西方磕头”的表演。
二、所谓“伤痕”,究竟是谁的伤?
“伤痕文学”最早的目的,是揭露文革中发生的问题,批评极“左”思潮。但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它却悄然变质成了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清算,对人民斗争历史的抹黑。
它成了给地主翻案的招魂幡,成了给剥削阶级涂脂抹粉的遮羞布。
你说你是“受害者”,你倒是写写长工半夜还债、纺工血汗染红纱、农民翻身吃饱饭的故事?
可惜他们不写。他们写的是“下放知识分子的痛苦”,写的是“高干子弟的挣扎”,写的是“干部子女的哀伤”。
——全是上层的眼泪,却没有一滴来自下层的汗水。
这些“伤痕”为谁而流?为地主、为资本家、为失势的旧贵族。却对那些用血与命换来新社会的工农兵闭口不谈。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那么这些“伤痕文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情感攻势,是包衣余孽借文学反攻倒算的文化还乡运动。
三、 “河殇”是伤口吗?不,那是毒瘤,是殖民话语的孵化器
我们必须看清:“河殇”不是单纯的文艺作品,它是政治武器,是意识形态战争中的文化核弹。
它要炸毁的是我们对自我文明的信心,摧毁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权。
“黄河象征农耕落后,海洋象征自由文明”——这句话就是其理论底牌。
用地理划分文明,用海洋崇拜否定土地,是赤裸裸的殖民话语,是为全球资本的扩张张目。
在这套叙事下,毛泽东成了“逆历史而行”的阻力,农民运动成了“破坏文明秩序”的灾难,群众专政成了“反现代化”的罪状。
可他们不说:正是毛主席,带领亿万人民站起来、吃饱饭、建工业、搞教育。
他们不说:海洋文明从来不自由,那是殖民舰队的炮口下的“自由”。
他们不说:蓝色不是希望,是压迫的颜色,是全球资本在中国重新布阵的遮羞布。
他们戴着“自由”的面具,却恰恰是最无耻的奴才。
四、谁在复辟?谁在招魂?
很多人说:八十年代是“思想的春天”。可我们要问:谁的思想?哪一阶级的春天?
是民族资本的春天,是知识精英的春天,是买办文化的春天——但绝不是人民的春天。
从“告别革命”到“文化反思”,从“否定文革”到“丑化毛泽东”,从“反思大跃进”到“神化市场经济”,一切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复辟资本主义,复辟精英统治,复辟殖民思维。
他们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回到旧社会”;他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奴性的新包装”;他们要的不是“民族复兴”,而是“文化投降”。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这些人最怕的,就是人民认真的思考,群众认真的追问,历史认真的清算。
五、 “鲁迅笔法”,对准的是谁?
鲁迅说:“中国向来的文人,总是站在时代的尘埃里,替权贵说话。”
鲁迅笔下的阿Q、赵太爷、孔乙己……其实就在写今天这帮“精英”:
他们站在电视镜头前,侃侃而谈“中国落后”,“要向西方学习”;他们在国际研讨会上,批判“民粹主义”,称赞“全球化”;他们在高校课堂里教学生“自由市场”,嘲笑计划经济。
可真叫他们下地干活、上山支农,叫他们到工厂车间体验生活——一个个就像割了尾巴的豺狼,什么都不是。
鲁迅的批判,不是对人民,而是对精英假面的揭露;不是对国家的否定,而是对民族灵魂的叩问。
我们要继承的鲁迅精神,不是自我厌弃,而是为人民呐喊,为真理站岗!
而今天,我们还要多加一层斗争:要把鲁迅的笔,重新磨利,指向那些借着“现代化”、“文化反思”之名,妄图挖掉人民根基、抹黑红色历史的叛徒文人!
结语:历史不会原谅“文化包衣”
“河殇”不是伤口,是毒药。
“伤痕文学”不是疗愈,是偷梁换柱的暗器。
他们打着“反思”的旗号,实则在颠覆社会主义的根基;
他们穿着“启蒙”的马甲,实则在为买办精英洗地。
——是的,历史上确实有伤痕。但真正的伤痕不是群众造成的,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造成的!
人民的斗争从不是“错误”,而是血的觉醒,是对旧秩序最深刻的否定。
那些企图复辟的人,那些唱着“黄土悲歌”的文人,那些舔着资本皮靴的知识分子——历史不会原谅他们,人民不会遗忘他们。
我们要继续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写属于人民自己的文学,说属于我们祖先的语言,走属于工农大众的道路。
因为我们不是“河殇”之后的孽子,而是黄河岸边真正的主人!
作者:子珩墨;来源:林家故事汇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