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坚强:黄巢在网络中的走红,敲响了谁的警钟 - 昆仑策
-
锁定坚强:黄巢在网络中的走红,敲响了谁的警钟
2025-05-07
一、历史回响:黄巢的刀锋为何斩向“五姓七望”
一千多年前,当黄巢的起义军攻入长安时,他挥向的不仅是唐朝的腐朽统治,更是以“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代表的门阀世族。这些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权力和土地,构筑了长达六百年的“隐形帝国”:他们以察举制为工具,将官僚体系变为世袭领地;以联姻为纽带,结成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盟;以文化正统自居,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堵死。黄巢的暴烈反抗,本质上是对这种结构性压迫的清算——一个盐商之子因科举屡试不第,最终用刀剑撕碎了门阀的傲慢面具。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黄巢的“均平”口号在短视频平台被二次创作成“打工人逆袭”的爽文时,当代年轻人正以戏谑的方式共鸣着同样的愤怒。这种跨越千年的情绪共振,恰恰暴露出一个尖锐的现实:门阀的幽灵从未真正消散,只是换上了“学阀”“资本新贵”“资源垄断者”的新装。
二、当代镜像:门阀学阀的“新衣”与“旧魂”
今天的“五姓七望”早已不再以姓氏划分,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寄生在社会的毛细血管中:
1. 教育特权的世袭化:某些家族通过学区房、国际学校、竞赛保送等“合法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私有化。某985高校教授子女入学率高达30%,而贫困地区考生却因“综合素质评价”被拒之门外。
2. 学术权力的家族化:科研项目中“父子课题组”“夫妻实验室”屡见不鲜,学术成果成为裙带关系的筹码。某院士家族三代垄断同一学科领域,被戏称为“学术诸侯”。
3. 资本与权力的共谋:从“某二代”轻松获取风险投资,到地方政商联盟瓜分土地开发红利,生产资料的实际控制权正在加速向少数集团集中。
这些新门阀的可怕之处,在于其系统性排斥机制:他们用“素质”“创新”“国际化”等光鲜词汇包装特权,却将普通人的奋斗贬低为“小镇做题家”的迂腐。当寒门学子发现,即便考入名校也难以突破“实习内推”“校友圈层”的隐形壁垒时,社会的公平感便如同沙漏般悄然流失。
三、结构性危机:私有化狂潮下的“新封建”
门阀复活的土壤,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异化的恶果。过去四十年,私有资本的野蛮生长催生了两个致命趋势:
1. 资源垄断的合法化:土地、能源、数据等核心生产资料被少数财团掌控。某互联网巨头通过算法霸权,将数百万小微商家变为“数字佃农”;某地产集团以金融杠杆收割六个钱包,制造出“房贷奴隶”的新型阶层。
2. 公共服务的贵族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加速市场化。某私立医院VIP病房年费百万,而公立医院走廊加床的患者却因“医保控费”被迫放弃治疗。
这种“新封建”的荒诞性在于:它既享受着市场经济的效率红利,又继承了封建门阀的等级秩序。当某经济学家公然宣称“996是福报”时,其逻辑与唐朝门阀认为“寒门活该世代为奴”并无二致。
四、破局之道:公有制的重构与人民性的回归
黄巢的暴力清算虽摧毁了旧门阀,却未能终结门阀产生的制度根源。今天的破局关键,在于重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所有制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革命:
1. 教育资源的去资本化:将学区房与学位脱钩,推行教师轮岗制;取消“国际部”“私立名校”的特权通道,让义务教育真正回归普惠本质。
2. 学术权力的民主化:建立科研成果的全民监督平台,打破“学术近亲繁殖”;设立“反学阀法”,禁止同一家族三代内垄断同一领域资源。
3. 生产资料的全民共享:对互联网、能源、金融等关键领域实施“黄金股”制度,确保国家战略利益;建立数据公有制,将算法霸权关进“人民监管”的笼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预言:“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与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 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黄巢式的暴力轮回,而是通过制度性重构,让生产资料真正成为“全民共同书写的契约”——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劳动者在流水线上看到希望,让每个学子的奋斗不被圈层封印,让“五姓七望”的土壤永远贫瘠。
五、警钟为谁而鸣
当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被解构为网络段子时,真正的危机不是历史的重演,而是人们对不公的麻木。门阀的复活从来不是某个家族的阴谋,而是整个社会在私有化迷途中集体无意识的产物。敲响的警钟,既针对那些攫取特权的既得利益者,更警示所有沉默的旁观者:公平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每个人在所有制改革的深水区中,成为坚定的破壁人。
历史的判决书上,黄巢或许被标注为“暴徒”,但他的刀锋始终指向一个永恒的诘问:当资源垄断者以“文明”之名筑起高墙时,谁有资格审判那些翻墙的人? 答案,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每一次推进中,藏在每个普通人争取公平的微小努力里。
作者:锁定坚强;来源:为什么这样啊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