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战争形态的演变都是随着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质的变化,推动现代战争由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演进。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就是一种以无线电遥控或由人为远程程序控制、自主程序控制为主的不载人飞机。它的研制成功和战场运用,揭开了以远距离攻击型智能化武器、信息化武器为主导的“非接触性作战”的新篇章。与载人飞机相比,无人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低、携带使用方便、对作战环境要求低、战场生存能力较强等优点,备受世界各国军队的青睐。它自从1914年诞生以后就被广泛运用于几场局部战争、世界局部冲突行动中,都以准确、高效和灵便的侦察、干扰、欺骗、搜索、校射、中继、人为自主控制打击、自主控制攻击行动,引发了层出不穷陆海空无人化武器装备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在实战中不断由弱变强、由作战保障向支援攻防行动、作战主力打击力量方向发展,对未来作战行动的影响不断加大。
一、无人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消散的硝烟中诞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卡德尔和皮切尔两位将军,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了一项建议:研制一种不用人驾驶,而用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使它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预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这种大胆的设想立即得到当时英国军事航空学会理事长戴·亨德森爵士赞同。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领一班人马进行研制,被命名为“AT计划”。经过3年研制,1917年3月,英国研制出世界上首架无人机进行试飞中,因其发动机失速而坠毁。此后不久,又遭遇第二架无人机行试验失败。至此,“AT计划”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但A.M.洛教授并没有灰心,继续进行无人机的研制。功夫不负有心人。10年后,他终于取得成功。1927年,由A.M.洛教授参与研制的“喉”式单翼无人机在英国海军“堡垒”号军舰上成功地进行了试飞。该机载有113公斤炸弹,以每小时322公里的速度飞行了480公里。“喉”式无人机的问世在当时的世界上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同时,英国皇家空军也研制出几种不同用途的无人机。最终经过反复试验,英国皇家空军决定制造一种既能当靶机,也能携带炸弹的用陀螺仪控制的无人机。后来,英国皇家空军又对这种无人机进行了改进,采用预编程序的无线电遥控装置,并装上了大功率发动机,使这种无人机的速度增大到每小时310公里。该机可用于地面防空和空中格斗武器的试验与训练。
二、无人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靶机携带炸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曾大量使用无人靶机,并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携带重型炸弹的活塞式发动机的无人机对日军目标进行轰炸。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因战事所需,美国陆、海军开始大批订购靶机,其中OQ-2A靶机984架、OQ-3靶机9403架、OQ-13 靶机3548架。后两种靶机均安装上了大功率的发动机,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25公里,飞行高度达3000米。当时,美军还打算将报废的B-17和B-24轰炸机改装成携带炸弹的遥控轰炸机。驾驶员先驾驶这种遥控轰炸机至海边,然后跳伞脱身,遥控轰炸机则在无线电的遥控下继续飞行,直至对目标进行打击。可惜,由于所需经费巨大,再加上操纵技术过于复杂,美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研制计划。在此期间,美国海军也曾研制出3种喷气式无人机,分别取名为“格劳伯”“富根”“加格勒”,但因种种原因,都未能正式装备部队。二战结束后,无人机作为高炮部队、防空部队野外训练实弹射击空中打靶的目标。
三、有人远程遥控无人机执行各种侦察监视照相等任务,为作战提供支援保障
20世纪60年代初,无人机就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侦察领域。它依靠装在机上的可见光照相机、电影摄像机、标准或微光电视摄像机、红外扫描器和雷达等设备,执行各种侦察和监视任务,有效补充卫星侦察等手段的不足。一般来说,一架无人机可携带一种或几种侦察设备,按预定的程序或地面指令进行工作,最后将所获得的信息和图像随时传送回地面,供有关部门使用;也可以将获得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待无人机回收时一次取用。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共计出动了3000多架次无人机实施侦察,其中有1000多架次没有安全返航,不见踪影。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先锋”无人机在伊军前沿阵地上空昼夜侦察,提供实时图像,引导地面部队摧毁了伊军阵地。在波黑战争中,美军使用了“捕食者”侦察无人机,监视塞族重武器撤出萨拉热窝,并为参加空袭的飞机提供了大量的目标数据。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共计出动了100多架无人机,执行战场侦察与监视任务,为美军78天的空袭推波助澜。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侦察员和猛犬无人机充当了航拍的角色。它们如入无人之境,从容拍摄战地景况,并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部,使以色列的军事首脑不用上前线,就可以观看贝卡谷地的激战实况。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计使用十几种型号无人机,这一数量是阿富汗战争时3倍多。战争中,无人机为美军提供了作战支援,机型主要包括陆军的“猎犬”“指针”和 “影子200”无人机,海军陆战队的“龙眼”和“先锋”无人机,空军的“全球鹰”和“捕食者”无人侦察机。另外,还包括其他几种小型的无人机系统,用于支援特种作战需求。尽管美军无人机数量有限,但这些无人机在对伊作战中却发挥了很大作用。如:美空军“捕食者”和“全球鹰”装有“地狱火”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执行监视、侦察、攻击任务。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人机上的设备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装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装备全球定位系统(GPS)后,无人机可与侦察卫星和有人驾驶侦察机配合使用,形成高、中、低空,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空中侦察监视网,使所获得的情报信息更加准确可靠。
四 无人机作为电子战诱饵欺骗敌方雷达开机,引导己方机载反辐射导弹进行精确打击
在信息化战场上,雷达部署的广度和密度越来越大,威胁日益严重。因此,以干扰、压制和摧毁敌方雷达为重要内容的电子战变得尤为重要。但是,通过干扰等手段破坏敌方电子设备时,不仅不能造成永久性的破坏,使敌方很容易恢复功能,而且往往有影响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副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识别性很强的“硬杀伤”手段,即像反辐射导弹这样的武器直接摧毁敌方对己方威胁较大的各种雷达。这就需要预先掌握敌方雷达位置和防空阵地,而无人机就可当替死鬼,吸引敌方的火力或整个防空系统,与己方机载反辐射武器协同作战。作为诱饵的无人机一般都采取一些措施,如进行特殊设计,并装上适当的电子设备,使其具有与欲模拟的目标有相仿的机动能力和信号特征;安装角反射器等无源装置,增大无人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安装射频放大设备,增强雷达反射信号。总之,就是千方百计让敌方容易发现它,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在执行诱骗任务时,诱饵无人机先在敌前沿阵地上空模仿有人驾驶飞机战术飞行,刺激或诱发敌防空武器系统中的雷达开机,然后己方侦察设备趁机完成侦察任务。用作突防工具时,无人机先于己方的攻击机群从侧面到达敌防空体系所保护的目标区,迷惑敌方雷达,消耗敌防空兵器。事实证明,诱饵无人机曾在几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由于以色列运用了无人机电子战欺骗手段,在贝卡谷各地仅用6分钟就摧毁了叙利亚价值20亿美元的19个萨姆-6导弹连阵地和29架飞机。战争中,以色列先出动用塑胶制作的诱饵侦察员和猛犬无人机,率先飞临叙军导弹阵地上空,诱使叙军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当叙利亚防空部队发射导弹将其部分击落后发现,坠落的飞机竟然是无人机时,指挥官立刻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此时此刻,以色列侦察员和猛犬无人机已经把截获的叙利亚制导雷达开机的无线电信号传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E-2C鹰眼预警机。鹰眼再把这一信息传给F-4鬼怪式战斗机。鬼怪获得信息后,发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准确无误地摧毁萨姆-6的制导雷达,使萨姆-6顿时变成瞎子。与此同时,侦察员和猛犬无人机还把截获的信息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山脚下的大量狼式地对地导弹。如此,在狼式和百舌鸟导弹的攻击下,萨姆-6导弹自然更是无法招架。毫无疑问,侦察员和猛犬为以军空袭成功立下了头功。在百舌鸟和狼式导弹打瞎了萨姆-6导弹的眼睛之后,几十架F-16战斗机蜂拥而至向叙利亚导弹阵地猛扑。山谷的回声与爆炸声交汇在一起,撼天动地。片刻之间,贝卡谷地已被团团烟雾所笼罩,瞬间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就不复存在了。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安装传感器的美空军“捕食者”投入战场充当诱饵,以观察伊拉克的防空系统是否有所反应。
五、无人机既能进行空中电子干扰,更能实施对地攻击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作战,电子战与攻防行动一体化。无人机可同时装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干扰设备,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也可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用途的无人机或无人机与电子战飞机之间的协同作战。英国研制的“君主”系统,就是使用多架无人机,分别携带电子侦察设备、雷达干扰设备和通信干扰设备,飞临敌方阵地上空执行遂行电子战任务的一个综合系统。无人机可携带多种对地攻击武器,飞往前线或深入敌占区纵深,对地面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可以用空对地导弹或炸弹对敌防空武器实施压制;用集束炸弹等武器对地面部队集结点等进行轰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辐射攻击无人机。这是一种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发现、跟踪,以至最后摧毁雷达的武器系统。它不仅可用于攻击敌方雷达、干扰机和其他辐射源,而且高速反辐射无人机加装复合制导装置等设备后,还可用于攻击敌预警机和专用电子干扰飞机。美军“勇敢者”200型和德军KDAR就属于反雷达无人机。KDAR采用无尾、十字形机翼的布局形式,机翼还可折叠起来,放入一个6.1立方米的标准容器内。该容器既是储存和运输的包装,又是发射装置,每个容器可装20架KDAR无人机。近年来,无人机频繁出现在战场上,成为影响战局走向的重要打击力量。美国从对“基地”组织的不同级别头目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精确打击到2020年1月击毙伊朗将军卡西姆·苏莱曼尼,共计实施了数千次无人机袭击行动。在美国打击塔利班作战中,美军首次使用无人攻击机,携带武器用于实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MQ-1“捕食者”无人机参与对伊拉克北部地区的ISIS极端组织首轮空袭。土耳其一直在国内使用武装无人机打击库尔德工人党,尼日利亚则使用无人机对付“博科圣地”组织,伊拉克使用无人机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沙特和阿联酋使用无人机在利比亚和也门发动了致命袭击。2019年 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一处“世界最大石油加工设施”和油田遭袭击后,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对此事负责”,并宣称其使用了10架无人机对上述设施进行了攻击,也由此引发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口水战”。在2020年的纳卡冲突中, 阿塞拜疆军队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攻击亚美尼亚地面目标,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2020年12月,中东和外高加索地区所发生的局部冲突表明,无人机的作用正日益增大。2021年,俄军装备“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和“天竺葵”“柳叶刀”“神风”“猎人”等自杀无人机。2021年2月,俄媒首次披露“猎户座”无人机在叙利亚实战的画面,公开了该机用沙漠涂装向地面恐怖分子目标设施进行精确打击的场景。根据该机机身上涂有显示其作战起飞次数的星形标记,这架“猎户座”无人机在叙利亚执行了17次使用武器的攻击飞行,20次侦察飞机,1次其他目的飞行。2022年11月4日,俄新社报道一段独家视频显示,俄军在第聂伯河流域使用“柳叶刀”无人机巡飞弹打击乌克兰一艘军用快艇。2022年12月19日凌晨,俄军向乌克兰出动了35架“神风”无人机,击中基辅及周边的关键基础设施。
六、无人机用于火力引导和对射击效果进行评估,发挥通信中继站作用
美军“苍鹰”无人机装有测距机,能自动跟踪电视摄像机、激光指示器和热成像仪,可通过抗干扰的数据链向地面传送位置修正指令,为“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和机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指示目标。美军“先锋”无人机装有抗干扰扩频通信设备、大功率固态放大器、全向甚高频和超高频无线电台中继设备等,可在C波段进行数据、信号、话音和图像通信,通信距离为185公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捕食者”无人机统一由AC-130武装直升机发出的信号控制,在识别目标后将信号传输给作战区内的战斗机,再由战斗机向目标投掷炸弹。“捕食者”上的摄像机将数据传输给地面上的无人机操作员,再由操作员通过无线电将信息发送给美英联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机组人员通过直接接收无人机传送的目标信息,进而实施致命一击。2020年11月21日,俄军继拥有一款擅长干扰敌方手机通信的无人机后,又测试了一款尺寸较小、难以被敌方雷达侦测、专门搜索敌方防空系统的无人机。该型无人机安装的计算机软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每种防空系统的雷达性能、特点各不相同,能高度自动化搜索目标,在极短时间内评估被搜索区域内各种防空雷达辐射波,确定雷达信号源的方位和坐标。与此同时,该型无人机及时把发现这些信息传给地面指挥站和附近的本方飞机、直升机,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作战参数和空袭目标坐标,让飞行员提前获悉危险信息后对敌方防空系统进行精确打击,或遥控指挥前方的无人机进行精确打击。俄空降兵特种部队在北极的亚历山大地岛举行的演习中实施了高空伞降,随后利用无人机发现了假想敌的营地,还引导攻击机对其进行了打击。此外,空降部队官兵还使用无人机支援迫击炮等火炮进行射击校正,俄空军 “猎户座”无人机在测试中首次向地面目标发射了小型导弹。
七、无人机机载巡飞弹成为击毁地面陆地虎坦克等装甲目标的新克星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的战斗中,无人机在双方冲突中扮演空袭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尤其是许多专家对阿塞拜疆国防部不断发布刚从土耳其购买的TB-2“旗手”以及以色列“哈罗普”自杀式无人机打击亚方装甲车辆、火炮、汽车甚至步兵阵地的画面视频感到震撼。尽管我们从公布的视频中能清晰地看到,被无人机炸毁的是此前已被击中的目标,但是无人机攻击影像效果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俄乌自2022年2月24日爆发军事行动冲突以来,俄乌双方都不间断地使用自杀无人机。自杀无人机就是一种巡飞弹,有效载荷就是温压弹头,既能有效打击“无装甲和轻装甲目标”,也能使用高爆反装甲弹头打击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和老式坦克,更可携带威力巨大的炸弹低空向航母甲板发射或撞向航母甲板区域自杀引爆。2022年11月4日,俄新社报道一段独家视频显示,俄军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区域的尼古拉耶夫-克里沃罗格方向,使用“柳叶刀”无人机巡飞弹摧毁了两门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自行火炮。目前,俄罗斯已装备先进S-70猎人,还研制一种新一代超高音速动能穿甲弹,其长度接近1.5米,重量约45千克。该导弹射程较远,已用于直接发射、瞄准交战,并将为未来无人机作战系统提供无可匹敌的巨大杀伤力、高首发杀伤率和“近距离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它同时具有打击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能力。这种弹内置的钨制穿甲弹头和高动能可使其穿透所有装甲系统(包括反作用装甲),同时还能摧毁车辆或直升机上的主动防护系统。与其他导弹不同的是弹头中并没有炸药,其主要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动能来摧毁坦克的装甲防护层。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装甲坦克战、野外堡垒战役及其他军事目的。
八、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无人机视战场情况变化无需有人指令就能自主实施打击
目前,有的无人机具有简单的思维智慧、感知认知、看懂听懂、分析判断、自主决策的能力,能够帮助有人高效地完成“看”和“听”相关工作,既能按照人为控制程序行动,也能在没有人为命令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决策。俄罗斯卫星社网站2021年6月1日报道称,“卡古”-2军用无人机处于自主模式时,在利比亚的武装冲突中杀死了一名利比亚国民军的成员。由此可见,无人机现在可以不用人直接操作,就能完成侦察、搜索、瞄准、攻击目标以及情报的处理、分析与综合等多种军事任务,他们已具有类似人类飞行员一样的视、听、触和嗅觉,能适时发出信息模仿人的行为,从事简单的脑力劳动,并对目标发起攻击。美海军未来的F/A-XX第六代战机将作为海军在未来航母行动中有人和无人机组的“四分卫”(美式橄榄球比赛中的场上指挥者)参加战斗,利用有人/无人机组提供更大的杀伤力和生存能力。随着MQ-25A“黄貂鱼”舰载无人加油机的引入,首批MQ-25A无人机将于2026年部署到“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届时作战半径理论上将有所扩大。
九、无人机既能单枪匹马纵深袭击点状目标,也能采取蜂群战术攻击面壮目标
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奇”,就是作战达成突然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取得作战的胜利。从古至今,可以说这条克敌制胜之道从未改变。在作战中,无人机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可以充分利用其机动能力强、成本低、隐身性能好的优势,在恶劣条件、高风险环境中执行各种作战任务,降低有人机执行任务的风险,必将成为未来战争达成突然性的急先锋。自从俄乌军事行动冲突爆发以来,从临近俄乌边界的库尔斯克州,到靠近首都莫斯科的梁赞州,俄本土不时遭无人机袭击。2022年12月上旬2天内,俄罗斯境内三个军事基地遭无人机空袭,其中两次可能是俄方遭遇的最深入腹地的袭击 。俄国防部表示,乌克兰2022年12月5日出动无人机袭击俄境内萨拉托夫州和梁赞州的军事机场,导致3人死亡、4人受伤 。这两座军事机场非同一般,是俄军的核心空军基地 ,这里部署着俄空天军的图-160和图-95战略轰炸机。2022年12月6日被袭击的俄境内第三个军事基地——库尔斯克机场,虽然被认为没有那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该机场一直是俄罗斯战斗机的一个基地。乌克兰媒体称,此次遭到袭击的佳吉列沃军事基地距离俄乌边境超500公里,距离俄首都莫斯科仅160公里 。如此无人机自杀深入纵深袭击,尚属首次,令世界震惊。2022年12月26日凌晨乌克兰一架无人机在袭击俄萨拉托夫州恩格斯军用机场时,被俄防空系统击落,但被摧毁的无人机碎片导致机场3名俄罗斯军人死亡,他们均为俄军技术人员。该机场距离俄乌边界约700公里。2023年2月报道声称,俄罗斯卡卢加州长弗拉迪斯拉夫·沙普沙证实,有无人机逼近城市周边的林区,这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仅有50米左右。无人机当时所处位置,已经是在莫斯科西南方向大约188公里的范围,而这里距离乌克兰边境已经有超过300公里。也就是说,这一次无人机是进行了一次长程低空突袭。而且有消息显示,这还是一架老旧的图-141“雨燕”无人机,该机携带100公斤的OFAB-100-120杀伤航弹。从现场画面来看,这似乎是装满钢钉的“钢钉炸弹”,当该机闯入莫斯科200公里防空圈之后,才被俄军击落后爆炸。如果让其突入莫斯科,后果将不堪设想。无人机既可单独作战,也可集群作战,形成蜂群。无人机蜂群,就是由多个低成本小型无人机按集群的行动方式,在人的监督控制或交互协同下,利用自身体积小、便于突防等优势,实现实时通信、多机编组、协同作战,可以在战场上执行非常复杂的作战任务,因此,无人机蜂群适合打击面壮目标。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已经用实战向外界证明了无人机蜂群作战模式的优势,其以小巧的、功能专业的“蜂”,形成了强大的“群”的作战效能。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后,俄罗斯大量使用无人机蜂群打击乌克兰基础设施。2022年10月10日,俄乌两军在顿巴斯地区、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展开阵地战的背景下,俄军首次使用无人机蜂群,出动“天竺葵”-2无人机对位于尼古拉耶夫州奥恰科夫的乌克兰能源、军事指挥和通信设施实施了大规模密集打击。与此同时,针对乌克兰已经获得了美国的“国家先进地空导弹系统NASAMS)”威胁,俄军出动“柳叶刀”-3无人机一举摧毁了乌军的防空指挥所、警卫连连部和燃料库。据悉,共有约20架“天竺葵”-2和“柳叶刀”-3参与行动,而且两种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成功实现了互补。这是俄军首次在战场上密集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引发了乌军高层的恐慌。
十、无人机既能作为定时炸弹,也能通过人为远程遥控在对方缴获时引爆或喷火
2022年10月17日早晨,基辅上空传来一阵阵刺耳的声音,一群飞入这座城市的自杀式无人机发现目标并向其俯冲撞击时自杀爆炸,不会返航。乌克兰军队司令部报告称,至少有40架俄军无人机从乌南部飞往北部,其中大部分飞往基辅。根据当地政府的数据,基辅当天发生了5起爆炸。2023年4月15日,缅甸克耶邦垒固政府办公大楼前的泼水台遭不明武装人员使用无人机投掷炸弹,已致20多人受伤。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泼水台上正在进行团体舞蹈表演,受伤人员中除了演员,还有来观看表演的高级官员。由此可见,无人机可以携带定时炸弹,先飞到对方上空阵地上之后失控坠毁,当对方立马缴获这架战利品时或将其带进掩蔽所里,通过人为远程遥控或定时引爆。即使被对方空中击落,无人机空中爆炸威力也会给地面人员带来一定杀伤力。有消息称,在作战期间无论是美军还是俄军,都不同程度遭遇过搭载着大量炸药的无人遥控卡车的袭击。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相关战术也进行了改变,就在近期以色列军方对外公布了以武装无人机的新一套战法。路透社援引以军方的话,以军正测试武装无人机搭配重力炸弹的新战法,这种搭配方式由于使用了传统炸弹,因此在坠毁时并不会产生像空地导弹那样出现较为明显的红外、雷达等目标,此举既能提升打击突然性、隐蔽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无人机生存率,也给对方缴获无人机时产生无携带炸弹的错觉。
十一、光纤无人机走向战场,3D打印无人机未来已来
光纤制导操控的无人机,就是通过光纤连接无人机和操作员,以此来传输控制信号和视频数据,而不是依靠传统的无线电频率来操控无人机飞行。
目前,走入战场的光纤制导操控的无人机运行原理,就是把光纤作为安全的高宽带连接,能实时传输反馈视频和控制信号,避免传统的射频干扰或GPS反制措施,使得操作员能远程安全可靠控制无人机,从而避开对方运用各种反无人机电子干扰尤其射频干扰战术,具有比现在依赖GPS和RF信号的无人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有些光纤甚至还可以直接为无人机提供电源,这意味着无人机无需担心机载电池容量,可以飞行更远,实现远程奔袭作战。
2024年夏天,世界首架光纤无人机首次在战场上亮相时,视频显示有一条超细光纤线缆缠绕在无人机的一个卷轴上,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逐渐松开。该型无人机的主要优点是不会受制于电子战系统。此后,社交网络上有大量视频显示,该型无人机轻松躲过追踪,在对方强烈电子干扰环境中击中了步兵装甲车或坦克,其效果远超传统的无线电控制无人机,引起了世界军工企业的广泛关注。
由于3D打印服务技术的出现,让本来廉价的无人机设计与生产成本还要大幅地下降。虽说目前它只是一个小众产品,但是实践证明3D打印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前线士兵就可以直接打印各种枪支、无人机等武器弹药零部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低空经济的新引擎。
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SAE大会上,无人机开发团队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带着加了动力的3D打印无人机亮相,并成功试飞。目前,该团队希望在这款无人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制造出一款翼展达到3米,采用天然气涡轮机作为发动机的无人机。
十二、海空无人联合作战,无人艇与无人机协同
无人艇和无人机各有优劣,无人艇具有航程远、载荷大、作战能力强等优点,如有的无人艇续航力可达1000公里,载荷1000公斤。而无人机则速度快、隐蔽性强,还可实施蜂群攻击,但作战距离近、打击威力小。通过无人艇释放无人机发动攻击,能将二者优点结合、优劣互补,特别适合执行对陆上防空系统进行远程打击、侦察、监视等任务,提高作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减少人员伤亡风险。
目前,虽然世界上爆发的局部冲突中每次出动无人艇袭击中得到无人机配合频次很少见,但是有的国家国防部宣称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人水面舰艇和无人机的联合行动。据悉,此次行动设定在东地中海附近,一艘长22米的目标船首先被Bayraktar TB2无人机探测到具体位置,随后目标信息被传送到由8艘信天翁无人艇组成的Albatros-S水面舰艇群,其中1艘无人艇击沉了靶船。此次试验中,就是使用由Baykar公司开发的Bayraktar TB2无人机以及Aselsan公司研发的信天翁无人艇。这次无人机和无人艇协同攻击演练,体现未来海空战场联合作战新特点,如通过无人机来侦察捕获目标、无人艇集群实施攻击等。
当然,无人机和无人艇协同作战也面临一些难以克服问题,如无人机和无人艇之间通信易受电子干扰,无人艇单平台携带弹药有限等。
十三、空战变革:无人机能打直升机也能打无人机
在俄乌冲突前线,无人机始终是一种空中威胁。为防御空中攻击,有时会导致一些不寻常的发明,在实战中创新了克敌制胜的战术,把无人机技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正颠覆传统有人机空战模式。
2024年8月6日,乌克兰军队入侵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俄乌双方展开了激烈攻防战。2024年8月9日,乌克兰军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乌方使用“第一视角”自杀式无人机成功击中了俄罗斯米-28攻击直升机的尾旋翼,随后这架直升机迅速失去平衡,直接坠落。这标志着无人机不仅能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也能攻击空中飞行的直升机。
由于小型无人机突破城市安保和监控设施的能力较强,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空域进行超低空域飞行也很难被发现,加之无人机在近期爆发的中东和俄乌冲突中又大显身手,对各国平时的空域安全、战时防御部署造成了比较大的威胁,无人机打击无人机战术也应运而生。2024年6月9日,俄军无人机部队发布一段其无人机在前线作战的视频:在空中发现一架乌军四轴无人机后,俄军无人机飞至乌军无人机正上方,投下一枚小型炸弹,将其准确“砸落”。俄军称,这类战例较为罕见。
俄罗斯国防部2024年7月14日发布一段视频显示,俄军一名无人机操作员侦察到空中一架乌克兰的“芭芭雅嘎”六旋翼无人机正朝俄军阵地方向飞来,经评估后,俄无人机操作员用俄军具有“第一人称视角”功能的无人机,也就是FPV无人机撞向乌方无人机,致其坠毁。
十四、乌俄宣布成立首支新兵种,世界将掀起组建以无人机部队为主的无人系统部队
近年来,在世界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军事行动冲突中,无人机属“穆桂英挂帅”阵阵少不下,甚至有时还出其不意地扭转战场的不利态势,以较小的伤亡、代价获得较大的战果。
俄乌冲突实战表明,交战双方的无人机(无人机蜂群)成为常态化攻击武器,且其效费比低、体积小、减少战斗人员伤亡,有时候还可以实施远程(奔袭)精确打击,甚至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目的。
继伊朗海军宣布成立首个无人机师后,2024年2月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晚间的视频讲话中称,他已经签署了相关法令,乌军已经建立了名为“无人系统”的新兵种。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发布的消息称:“乌克兰国防部长于2024年6月10日发布命令,任命瓦季姆·苏哈列夫斯基上校为乌克兰武装力量无人系统部队司令。”
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2024年12月16日俄罗斯国防部扩大会议上表示,根据俄总统普京相关指示,建议组建无人系统部队这一新兵种。组建工作计划将最早在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作战牵引军队建设。随着无人机、无人艇在作战中被广泛运用,凸显其作战能力增强,无人机、无人艇也逐步向半自主、小型化、远程化、威力大方向发展,各国也不断加大投入、研发生产先进的无人机、无人艇,紧锣密鼓组建无人武器系统部(分)队、裁减军队员额,向建设人与机器人无人战舰无人机相结合一体化军队迈进。
作战牵引训练,仗怎么打军队就怎么建。未来军用装备,无论是坦克、机器人还是无人机,都可能会有腿而不是履带或轮子。未来军事人才必须熟练掌握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精通控制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的程序方法。未来军队必将是“人机”结合部队,成立“人机”结合班排连、作战模拟中心、假想敌部队、特种部队、智能司令部、无人化营团旅等。届时,军事主官也可能“人机”各一或者机器人给人当下手或者副手。班排连长由人担任逐步被机器人所取代,机器人由人为控制逐步转变为机器人自主决策或者机器人通过人的脑细胞进行意念控制,军营也可能出现无食堂军营,部队管理也可能出现由一名或几名军事指挥员率领多台甚至几十台具有不同分工任务的智能机器人团队,去完成以往人为完成的战训管理任务,亦或是军事训练只有一名军事指挥人员在指挥控制中心,通过视频指挥控制训练场所有智能机器人进行对抗训练,或者远程遥控机器人指挥员实时下达新的训练指令、调整任务部署、变换训练场。
(此篇以2023年3月29日远望智库,战略前沿技术,从以往战争和世界局部冲突中总结点评无人机发展运用,作者特约研究员魏岳江为基础,添加作者已经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航空报》等发表文章摘要;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