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传出“慎用海归”的争议性决策时,舆论场尚未意识到,这将成为解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切口。董明珠的发言与后续曝光的董袭莹事件,恰似两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人才选拔机制中暗藏的沉疴。
在中美博弈的宏观背景下,人才战略从来不是单纯的教育命题。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员超70万,归国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海归群体内部存在的“洗澡蟹”现象,本质上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人才评价体系的失序。某知名高校研究院的调研表明,部分“速成海归”的专业适配度较国内双一流毕业生低22%,但起薪却高出35%。这种价值倒挂不仅扭曲就业市场,更在动摇社会公平的根基。
董袭莹事件的戏剧性发展,将这种结构性矛盾具象化。这位“跨界学霸”的成长轨迹,犹如特权阶层操作的游戏攻略:从哥伦比亚大学边缘学院的学历包装,到协和医学院特殊通道的精准卡位,最终完成从经济学到泌尿外科的“学术穿越”。更令人深思的是,其家族三代深耕体制内关键岗位形成的资源网络,已然构筑起严密的阶层护城河。这种“代际传承”的隐蔽性,恰是科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精神的反面写照。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共同体,其制度文明层面的持续创新功不可没。以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与隋唐以降成熟的科举取士制为标志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通道。前者通过“计首授爵”的军功激励机制,使寒门子弟得以凭借战功实现阶层跨越;后者依托“以文取士”的科举选拔体系,让布衣书生可以通过经术文章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层。这种双轨并行的选拔机制不仅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格局,更通过制度化的人才更替为文明机体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最终构建起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文明发展机制——这既是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制度密码,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董袭莹事件犹如一柄解剖刀,揭示出文明机体中潜藏的痼疾——某些特殊利益集团通过体制性寻租与非程序化运作,在人才选拔体系中构建起隐蔽的权力壁垒。这种逆向淘汰机制既表现为暗流涌动的“荫补”传统,又显形为明目张胆的岗位世袭,最终形成“寒门难出贵子”的阶层固化困境。当既得利益者将公共职位异化为家族私产,当能力本位让位于关系本位,这不仅是对科举制“惟才是举”精神的背离,更是对文明新陈代谢规律的致命破坏——历史证明,任何阻断社会流动性的特权垄断,终将演变为文明衰变的催化剂。
医疗系统的规培制度本应是公平竞技场,但在董袭莹案例中却沦为特权者的快车道。当1年完成3年规培的“时空压缩”奇迹出现时,受损的不仅是医疗质量,更是整个社会的机会均等信念。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显示,三甲医院关键岗位中“学术近亲繁殖”现象达41%,这种人才板结化趋势正在制造看不见的社会断层。
胡锡进与董明珠的论战,本质是两种发展逻辑的碰撞。前者偏执着于程序正义的形式公平来保证海归的特权(在美西方注重于对他们进行渗透和这群人镀金者的比例超高时,不加以筛选,还要维持过去海归优于国内人才的选拔应用那套),后者则着眼于国家竞争的现实安全。但董袭莹事件的曝光证明,当特权阶层既能利用国际化通道镀金,又能借助本土化关系网络变现时,普通民众面临的将是双重挤压。这种现象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蔓延,正在制造新的“士族门阀”。
当代社会中,“董小姐现象”所揭示的阶层流动困境引发广泛关注。当权贵阶层通过密集的人脉网络与制度性庇护实现代际优势传递时,这不仅是对"富不过三代"这一社会平衡法则的僭越,更是对社会流动机制的严重破坏。中国古训所强调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本质上揭示的是社会资源应当遵循动态平衡的客观规律。
特权集团通过教育垄断、职位世袭、财富转移等手段构建的阶层壁垒,正在系统性侵蚀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形成社会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优势群体持续获取发展机会,而普罗大众的上升通道却日渐逼仄。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分层研究团队的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已从1980年代的35%降至当前的15%,这组数据直观印证了阶层固化的严峻现实。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制度性特权维系阶层优势的尝试,最终都将引发社会结构的系统性危机。从魏晋门阀制度的崩塌到法国大革命前的贵族特权体系,特权阶层对社会流动通道的垄断无一例外地导致了剧烈的社会震荡。当社会失去通过个人奋斗实现阶层跃迁的希望时,必将为这种制度性不公付出更为深重的集体代价。
历史总在轮回中前进。科举制曾打破魏晋门阀,而今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破局可能。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不可篡改人才档案、人工智能辅助的客观能力评估、大数据描绘的精准贡献图谱,这些技术工具若能有效运用,或将开创“数字科举”的新纪元。正如深圳试点的“人才链”平台所示,通过算法剔除学历包装因素后,草根人才晋升效率提升了27%。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的历史交汇期,破解利益分配的结构性困境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命题。当前社会正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既要突破既得利益集团构筑的制度性藩篱,重构符合社会正义的财富分配机制;又需回应智能化生产力革命对传统生产关系的颠覆性挑战。这两重任务的叠加效应,正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制度创新的关键窗口期。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审视,利益固化本质上是制度变迁滞后于技术革命的典型症候。当自动化设备替代率突破35%临界点(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白皮书数据)、零工经济占比超过传统就业2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时,基于工业文明构建的分配体系已显露出根本性缺陷。这种制度与技术间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劳动价值异化、财富分配极化、社会流动性衰减等系统性风险。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智能时代的价值计量与分配新范式。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大数据行为追踪、人工智能贡献度评估等技术矩阵,我们能够实现对个体社会经济价值的精准量化。这种技术赋能的“数字孪生”系统,将突破传统GDP核算的局限性,建立包含知识创新、数据贡献、生态服务等多元要素的价值锚定机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的研究团队已验证,基于区块链的贡献值计量系统可使分配基尼系数降低0.15-0.2个点。
实施路径上,应采取“技术迭代+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初级阶段可依托数字政务平台建立贡献值试点系统,中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贡献值与财富分配的动态关联。这一过程需要配套建立数据确权立法、算法伦理审查、数字资产税制等制度保障体系。新加坡全民数据贡献账户的实践表明,通过科学设计的阶段性方案,有望在10-15年内完成分配体系的范式转换。
这种制度创新绝非技术乌托邦的空想。当5G网络覆盖率突破80%、量子计算进入实用阶段的技术背景下,我们已具备重构分配制度的技术基础。但需清醒认识到,这既是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更是避免文明冲突升级的历史机遇。唯有通过技术民主化推动分配正义,才能实现罗尔斯“正义即公平”的社会理想,为人类文明演进开辟新的制度可能性。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这场关于人才选拔的争论,实则是中华文明自我革新的延续。从造纸术打破知识垄断到科举制重塑社会流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始终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双引擎。当前这场社会流动性的保卫战,既要防范特权阶层的资源世袭化,也要避免陷入盲目的排外主义。毕竟,健康的社会流动机制,应当如钱塘江潮水般,既能淘净浮沙,又不拒百川来汇。
当我们重读董明珠那句引发争议的“慎用海归”,或许能品出更深层的时代意义——这不是简单的用人策略调整,而是文明机体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净化。正如阳澄湖养殖户用DNA技术识别洗澡蟹,一个成熟的社会也需要建立更精密的“人才检测系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血脉,在数字时代继续奔涌。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共产主义之家”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