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守林: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 昆仑策
-
史守林: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2025-08-23

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这是对历史与实践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历史的结论,毋庸置疑。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鼓吹诸如“游而不击”、“保存实力”、“趁机坐大”等谬论,妄图抹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贡献,对此必须严厉批驳,正本清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进行坚决斗争,主动担当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推动全民族抗战,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侵华战争一开始就率先举起武装抗日大旗,号召全民族抗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中国人民率先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中国人民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1932年4月,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与中国共产党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国民党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大肆“围剿”红军,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派大批党员干部进入东北地区,在东北组织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至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组建起十余支抗日游击队。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在华北,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受此影响,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毛泽东敏锐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意图,明确指出:“亡国的危险不容许我们有一分钟的懈怠”,“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策转变。193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告全党同志书》,指出“在目前新阶段内,我党工作中心的一环,应该是抗日的民主运动的发展”。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次日通电全国同胞,呼吁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日军暂缓对正面战场的进攻,逐渐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内部亲日派和亲英美派发生分裂,汪精卫亲日集团公开投敌,亲英美的蒋介石集团则留在抗日阵营,但表现出很大动摇性。1939年12月至1943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准备以重兵“闪击”延安,大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战士被捕牺牲。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力挽危难时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政治核心。
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国民党士气却大大削弱。毛泽东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队退守大西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则身处前沿阵地,积极承担起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就是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坚强的台柱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法宝。与国民党主张依靠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抗战,实行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倡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各界人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开展了一场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的战争。
在日本侵占东北、制造华北事变的严重民族危机下,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向东北党组织发出《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提出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各党派立即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服务于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12月,刚刚结束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4月,中共中央发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首次公开将国民党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对象。5月5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7年7月8日,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下,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最大程度团结动员中华民族一切抗日力量。1938年6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通过《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困难条件下,灵活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建立起国共两党新的合作,团结起民族的力量,去反对日本的侵略,“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动员了最广泛的民众参加战争、支援战争。毛泽东明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一开始就主张推动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全国各阶级阶层的民众空前地团结起来,各社会团体自觉组织起来,以各自的方式和行动参加抗战。在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战略策略,创造性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正确道路。毛泽东指出:“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战最前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直至取得抗战全面胜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谓的“中国共产党抗战贡献不大”、“游而不击”等论调是极其荒谬的。
要打倒日本侵略者,必须做好持久战准备。早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持久战观点。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明确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7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科学阐明持久抗战、人民战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指出中国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科学分析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战法。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地采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打击日军,创造许多战争史上的奇迹。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图为进抵平型关的八路军第115师一部 资料图片】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将后方变成前线,支持配合正面战场,有力牵制大量日伪军,极大减轻正面战场压力。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抗击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付出巨大牺牲,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有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中国共产党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抗日军民大量消灭敌人。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达19块,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日军民向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沦陷区发起广泛而猛烈的进攻,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壮烈的爱国主义篇章。
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这是对历史与实践的深刻总结。任何企图歪曲或抹杀中国共产党抗战贡献的言论,都是对历史正义的亵渎、对历史真实的颠覆。对历史的最好礼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将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激励下,踔厉奋发,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载“《历史评论》2025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