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 | 国际格局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挑战 - 昆仑策
-
陈文玲 | 国际格局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挑战
2025-07-25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没有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底层逻辑没有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努力没有变。虽然中美博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等全球性问题都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国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与此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
作者呼吁,世界再一次处于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历史关键档口,每一天几乎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必须跳出帝国思维、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和孤岛思维,世界不可能重回旧石器时代,也不会重回旧帝国时代,面对复杂动荡与变动中重塑的世界,必须要有一批立足于人类前途命运,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智库专家,对全球性挑战问题与风险给出解决之道,做出清醒的、理性的判断与选择。
寻求中国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不是从现在开始,近代史上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争,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苦苦探索了10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求,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没有变
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正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脱贫人数占全球脱贫人数的比重达到70%以上。根据《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的减贫进程。
全球进入现代化的37个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4%,中国如果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将达到34%。中国到2035年实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宏伟目标,意味着人均GDP需要至少提升到2万美元以上,中国年GDP增长率应达4.73%。近日高盛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三十年全球GDP的比重将更多向亚洲倾斜,到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体将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德国。高盛经济学家最新预测,尽管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崛起速度有所减缓,但预计在2035年左右,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底层逻辑没有变
一是经济增长红利。1979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1位。202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以2019年为基值,5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0%。今年一季度GDP增长5.4%,全年预期5.0%左右。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3445美元,属于中等偏上,即将迈进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4.5%-5%区间,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市场红利。2024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超过了48万亿元,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44万亿元,房地产10万亿元,数据交易大概是1600亿元,而且低碳市场也已经启动,这些市场规模加起来500万亿元,估计到2035年会翻一番,可能成为千万亿的大市场。
市场规模、市场形态、企业主体、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使得市场具有活力和巨大潜力。民营企业总数已经突破5500万户,登记注册的经营主体1.8亿户,包括个体经营。中国民营经济的56789——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还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国有企业是创造大国重器和国家重大项目的主战场,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254家央企,总资产2024年超过90万亿元,利润超过2.6万亿元;在华外资企业123.9万家,贡献了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
三是制造业红利。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产能、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协调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竞争力,能够在挑战面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以上,并且连续15年制造业产值占世界首位,相当于美、俄、日、英、法、瑞典、韩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工业国家制造业的总和。
强大的制造能力已经形成了一些优势,比如说工业机器人,比如说芯片大产业。芯片2024年出口额达1.14万亿元,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日均量达到12亿片,全年超过4300亿片。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向国外授权关键技术专利,比如长安存储向三星授权知识产权收费。另外,中国在建核电站的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位,关键是我们的核电站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技术,实现了循环排放和零污染。
四是科技创新红利。科技创新正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如量子通信领跑、量子计算并跑;5G、6G具有全球领先优势;Deepseek等一批大模型的部署;科技创新路径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算力底座等方面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在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覆盖了80个;2025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将达到66%。同时,在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结构上,中国组建了中央科技委员会,组建了新的科技部,强化了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中国从2006年开始连续制定了2个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每一个周期是15年,包括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优先主题、专业技术领域、基础科学、重大科学领域。另外,中国在诸多国之重器的项目中也实现了突破,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储能电池、探月工程、量子技术、超级风洞、航空发动机、航母技术、北斗导航、世界首个空间太阳能电力站地面验证系统、中国天眼、深海探测等。
中国研发投入到2024年已占GDP的2.68%,研发经费70%以上来自市场主体。比如华为的研发投入已超过12000亿元,研发基地之一是在东莞松山湖,1.5万名研发人员,深圳本部研发基地3-4万名研发人员,上海研发基地4-5万名研发人员,在欧洲的研发基地有1.5万名研发人员。华为的研发投入2023年占营业额的25.1%,什么概念?企业营收1/4用来研发。其他如小米、比亚迪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也都非常大。过去我们羡慕美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多,最高的辉瑞研发投入占到营业额的17%,现在中国很多企业研发投入远远超过了他们。人力资本是中国研发力量非常重要的优势,2.4亿人受过高等教育,理科生占了40%,如果加上农科和医科,就占到50%以上。中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特别是像北斗卫星、量子计算、天眼工程,包括航空航天,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不到40岁,这就是人才红利。
五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红利。中国算力原来是短板,现在正在补短板,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体系、算力生态、算力底座。去年工信部6个部门发布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东数西算工程已建设8个国际算力枢纽,10个国家数据中心的集群。5G实现了全领域深度覆盖,6G标准中国已经占全球的39.8%,美国占35%,日本占9.9%。中国数字经济已占到GDP的43%,今年将占到55%,贡献率将达到60%以上。同时,中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多、配套能力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算力底座赋能制造业,形成了很多类似新能源汽车智驾的新型业态,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六是区域经济纵深发展红利。包括国家的重大区域战略,如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战略、黄河国家战略等;包括各种特殊经济功能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等;包括若干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现在中国超万亿的城市已经达到27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GDP5.39万亿元。第二位北京4.71万亿元,深圳、重庆、广州超过3万亿元,5个城市超过2万亿元,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有17个。再有,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已成为世界共建开放型经济新样板,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稳定之锚。东盟是世界第三大市场、第五大经济体,与中国互为近五年来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越来越稳固、紧密、顺畅的经贸关系。
七是制度与战略红利。创造性地推进制度型开放,中国实行了单边开放。2025年继续推进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我们看到,目前中国已对50多个国家实行了过境免签政策,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与中国全面互免签证的国家也有几十个。而且中国已经对43个最不发达国家实现了零关税。
(三)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努力没有变
一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锚。GDP近十年翻番,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1979年至2023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近十几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是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定维护者和稳定器,主张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致力于通过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发展。中国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引领性对外开放,不断在维护全球已经形成的国家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既有存量制度基础上,推进制度的更加完善,同时填补最急需的空白,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还将与相关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并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全球合作。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2024年12月1日,中国给予所有已建交的43个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共建“一带一路”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二是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国一直在进行和平斡旋。70年前,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5项基本原则。70年后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世界银行、麦肯锡曾在2019年的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世界将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增长30亿中产阶级人口,80%的地区和国家将因此获益。中国一直扮演着和平缔造者的角色,致力于加强双、多边合作,建立全面的安全框架,以实现和平、繁荣和稳定。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以发展为导向的稳定、合作而非对抗、外交而非胁迫,是通过多边合作、预防冲突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国际冲突根源和改善全球安全治理的最佳框架。中国是世界和平稳定的有力维护者,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不断壮大维护和平安全的“南方力量”,推动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三是中国成为世界绿色转型的引领者。中国的绿色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近十年我国清洁能源持续快速增长,总装机从2015年5.1亿千瓦增加到2024年的18.5亿千瓦,增长了2.63倍。清洁电量的发电量占比从26.7%提高到34%,新能源装机连续多年都在全球位列第一,投资规模占全球的1/3,单位电量的含碳量及电态因子实现快速下降。我国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7%,其中电力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的44%。到2060年,预计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将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要超过90%,工业建筑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80%以上,交通领域超过53%。目前,中国空气的优良天数占比已经达到87%,比2015年最严重的时候提高了6个百分点,现在新增的绿化面积占全球的25%。
四是中国成为脱贫事业的最大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8亿多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南方”减贫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全球饥饿水平连续几年居高不下,2023年约有7.13亿至7.57亿人面临饥饿,中位数高达7.33亿,比2019年增加约1.52亿人,约11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第一,中美关系。不管是从特朗普1.0到拜登,再到特朗普2.0,都形成了遏华的战略转向、战略框架、战略生态体系,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在政治、经济、科技各个方面超越美国,挑战美国,重塑世界格局,既有这种意愿,也有这种能力,中国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唯一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已经在贸易、科技、金融、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干预中国内政方面无所不用其极。美国已经对中国2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制裁,但是可以负责任地说,受美国制裁的企业并没有倒下,经过艰苦努力这些企业战胜了挑战和压力,现在大都成为了中国创新的领军企业。美国展开的对等关税已经把美国和很多国家架到火上,中国企业、东盟企业和美国企业等产业链供应链关系、贸易关系、投资关系和科技合作处于空前混乱的情况。怎么应对美国目前对中国的遏制打压与围堵,这是中国必须迈过的坎。
2025年4月以来,美国政府在此前单边加征关税的基础上,又对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中国进行了坚决正当反制。面对紧张的全球贸易局势,中国发挥着全球贸易“稳定之锚”的作用。凭借中间品贸易控制力、高端制造突围力和稀缺资源反制力,在关税战中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全球贸易体系,展现了“以斗争促合作”的战略智慧。2025年5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达成协议,宣布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并建立长效磋商机制。美国取消91%的对华加征关税,中国同步暂停反制措施,双方保留10%基准税率作为谈判筹码。日内瓦会谈的阶段性成果,是美国对中国关税战的失败和美内部难以调和矛盾的叠加,也是全球供应链韧性重构的缩影,但并未解决双方关系中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没有改变美国霸权、霸凌、霸道思维与对华总体战略,未来仍可能出现更为复杂的问题、重大分歧甚至紧张局面。不仅是这90天的缓冲期,未来十年、几十年,中美关系都将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也是具有全球性溢出效应的双边关系,既有重大挑战,也有重大机遇。我们唯有保持战略清醒、战略定力、战略耐力与战略反制能力,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经济全球化遭受空前严重的破坏。不论是一些国家逆全球化的行动,还是三年疫情的重大影响,全球贸易体系、全球金融体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球物流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都遭遇了极大的冲击与破坏,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上升,一些国家右翼势力崛起。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与全球各国包括美国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嵌套,东盟与中国连续五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2024年仍高达6883亿美元。在美国带头先破而无人带头先立的情况下,全球秩序、规则、标准与治理会有相当长的混乱期、试错期或者混沌期。
第三,自身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特别是大国竞争博弈中如何胜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回避的问题。关键的关键还是办好自己的事情,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解决好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现在自身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怎么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怎么加快化解地方债?怎么激发民营经济的积极性?怎么改变对市场预期?怎么解决房地产问题?怎么解决股市低迷问题?等等。我们需要用创新思维,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总体部署,争分夺秒解决好自身的问题。
世界再一次处于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历史关键档口,每一天几乎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必须跳出帝国思维、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和孤岛思维,世界不可能重回旧石器时代,也不会重回旧帝国时代,面对复杂动荡与变动中重塑的世界,必须要有一批立足于人类前途命运,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智库专家,对全球性挑战问题与风险给出解决之道,做出清醒的、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当今的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霸权国家说了算,各国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国家的事情上。与此同时,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与全球治理体系。中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与此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中国国创会”微信公众号,文章选自《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季刊)2025年第2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