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雪清风:新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构与捍卫 - 昆仑策
-
暮雪清风:新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构与捍卫
2025-07-21
当下互联网空间暗流涌动,一股新形态的思潮正悄然蔓延。其核心特征便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发起系统性的污名化攻击——将马克思主义者蔑称为“左棍”,公然指斥剩余价值学说为“过时谬误”,甚至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与剥削本质包装为“自由繁荣”的终极答案。尤其令人警惕的是,这种思潮在一些年轻群体中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若任其蔓延,必将深刻腐蚀社会认知根基,动摇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因此,深入剖析这股思潮的实质、根源与危害,并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一、表征: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解构
这股思潮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场有明确攻击目标的意识形态解构运动:
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污名化标签:“左棍”、“极端分子”等贬损性称谓被高频使用,试图通过人格贬低消解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正当性与理性形象,阻断严肃讨论空间。
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根本性质疑:这是其攻击的核心靶标。或宣称“资本家的管理也是劳动,理应获得高额回报”,或声称“自动化机器取代工人劳动,价值源于资本投入而非活劳动”,意图从根本上否定资本剥削的秘密。他们常将自由市场下的雇佣关系美化为“公平自愿的契约”,刻意掩盖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这一前提。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叙事:精心编织资本主义神话,将历史上的殖民掠夺、经济危机、社会撕裂轻描淡写为“发展阵痛”,将贫富悬殊视为“合理激励”,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环境破坏、精神异化等问题归咎于“人性贪婪”或“监管不力”,而非制度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他们歌颂资本主义的“效率”与“创新”,却避而不谈其以周期性危机和社会痛苦为代价的固有弊端。
对社会主义历史的片面否定:对国际共运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进行选择性解读甚至歪曲,将探索中的挫折等同于整个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无视其在推动社会平等、民族解放、人类进步方面的巨大贡献,形成“历史终结论”的翻版。
二、为何年轻群体易成目标?
——社会土壤与传播机制的交织
年轻群体成为其重点渗透的对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转型期的焦虑与迷惘: 身处快速变革、竞争加剧、阶层流动通道面临挑战的时代,部分年轻人易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个人奋斗路径的困惑。其鼓吹的“个人至上”、“成功学”、“市场万能论”,在表面上提供了看似清晰(实则虚幻)的解决方案和成功范式,迎合了急于寻找确定性答案的心理需求。
历史教育与理论普及的短板:部分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际共运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不够系统深入,缺乏辩证思维和历史纵深感,容易被简单化、情绪化的反马言论所吸引和误导。对剩余价值论等核心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难以辨识和驳斥那些似是而非的质疑。
网络传播的算法偏好与圈层效应: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逻辑天然偏好具有争议性、情绪煽动性的内容。反马言论常以“揭秘”、“反思”、“独立思考”等极具迷惑性的标签出现,辅以碎片化、娱乐化的表达,更易在算法助推下精准触达年轻人。同质化信息在“信息茧房”内不断强化,形成“沉默的螺旋”,使质疑和批判的声音难以有效进入圈层。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全球化进程中,强调私有化、市场化、去管制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通过文化产品、学术交流、经济模式等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代人,为其提供了温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客观上削弱了对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关注。
三、危害深重:解构理论根基,动摇道路认同
这股思潮的蔓延绝非简单的学术争论,其危害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
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对剩余价值论的否定,就是企图抽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如果资本剥削的秘密被掩盖,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被消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失去了最核心的科学论证。理论根基的动摇,必然导致整个信仰大厦的倾覆。
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攻击和对资本主义的美化,其最终指向是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方向。当“社会主义”被污名化,其优越性被遮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失去了思想支撑,凝聚社会共识的共同思想基础将被严重削弱。
撕裂社会共识,激化矛盾: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群体的污名化标签,制造了“我们”与“他们”的尖锐对立,毒化了理性讨论的社会氛围。这种基于意识形态标签的撕裂,极易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加剧社会戾气,阻碍形成建设性的改革共识。
误导青年一代,危及未来: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大量青年在错误思潮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对资本主义弊端视而不见,将深刻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四、坚守与反击:在时代激流中筑牢思想长城
面对新右翼思潮的挑战,消极回避或简单压制均非良策,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斗争精神,进行有理有据的辨析与旗帜鲜明的捍卫:
深化理论研究与时代化阐释: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研究新科技革命(如人工智能、平台经济)对劳动价值、资本形态、阶级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等。用鲜活的中国实践、中国成就,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关系。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
强化思想引领与青年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善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优质短视频、动漫、互动游戏、理论综艺),结合社会热点、青年困惑,生动阐释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揭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当代表现、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辨别、抵制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抢占网络阵地,掌握话语主动:积极建设强大的主流网络传播平台,鼓励和支持有理论深度、有传播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在互联网上发声。善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和有效干预错误思潮传播的关键节点和群体。组织力量对反马言论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揭示其逻辑谬误、历史错误和现实危害,打破“信息茧房”和“沉默螺旋”。鼓励健康的网络论辩,在交锋中明辨是非。
直面社会问题,彰显制度优势:正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收入差距、公平正义等),不回避、不遮掩。关键是要清晰地阐释这些问题产生的复杂原因(历史阶段、发展阶段、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并着力展现党和政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解决问题的决心、路径与成效。让人民群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警惕右翼思潮的侵蚀,是一场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未来的无声较量。网络空间里喧嚣的解构之声,绝非简单的学术争鸣,而是企图动摇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思想根基。当资本逻辑被描绘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律,当剥削本质被粉饰为合理回报,当社会主义探索的艰难被片面解读为彻底失败,历史的指针便在悄然扭曲。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更是未来的塑造者。他们的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错误思潮就必然去占领。列宁曾深刻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 因此,捍卫马克思主义,尤其需要在青年一代心中点燃理论明灯——不是教条复诵,而是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智慧、生动鲜活的表达,让真理之光穿透迷雾,照亮前路。
我们当以清醒的头脑辨识思潮,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真理,以创新的方式传播理论。唯有如此,才能在思想交锋的惊涛骇浪中,为时代与未来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长城。
(来源:“暮雪清风”今日头条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