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以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2、3、7、8、9五个纵队,加6纵17师,包打锦州;10纵加1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12纵加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5纵、6纵两个师,监视沈阳;1纵做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
随着《大决战》的短视频剪辑的走红,辽沈战役中的林彪越来越在人民群众之中封神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辽沈战役中林彪的功过。
本文参考资料均来自官方正史。
第一部分
1948年4月中旬至10月初
六个月的犹豫
1948年3月15日,历时90天的东北冬季攻势结束,东北解放区的面积已占97%,人口已占东北的86%。
此时,包括18个独立(骑兵)师,以及在冬季攻势前后新建立的3个纵队,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纵队53个师,连同炮兵纵队等共70余万人。还有地方部队、后备兵团共30万人。
林彪的总兵力已达百万。
他的主力正在长春周围休整,还有一部在冀热辽边地区。
看起来长春是唾手可得的。
1
毛主席的宏观指导
封闭蒋军在东北各个歼灭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电示林彪: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新、义县、兴城、绥中、榆关、昌黎、滦州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在这份电报中,毛泽东还告诉林彪: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军二月底三月初当可打平绥,四月或可出冀东。该军须学会宽大机动的战略思想。他们一出平绥出冀东,看见宽广的天地,眼光就扩大了,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就可扫除了。
毛主席这是话里有话啊,看起来说的是杨罗杨,实际是不是在点林彪?
看见宽广的天地,多么感性的词汇,竟然出现在了军事电报里。这是最纯的浪漫,男人的浪漫!
2
1948年4月至7月
林彪3个月的徘徊
林彪要打长春
1948年4月18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攻取长春,并见机打沈阳北援之敌的方案。
林彪说,如东北主力南下打沈阳外围或北宁线,将会遇到如下困难:
一是,如我军向锦州、唐山之线或冀东或平绥前进时,在敌目前采取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针下,则必到处扑空,或遇到四五个师兵力守备的城市。且大军进到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皆无法解决。如我军攻锦州,则所遇敌人更较长春强大。
二是,如攻取沈阳外围要点,敌均能立即组织三个师以上的兵力守,而集中十个师以上兵力增援,敌增援距离甚近,又因辽河、太子河的妨碍,我军攻城打援皆不便。
三是,在我主力南下情况下,长春之敌必能乘虚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
林彪的分析结论是:
“故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
1948年4月22日,毛泽东复电,批准了林彪攻打长春的建议。
毛泽东还同意命令华北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以三个纵队出至承德、平北之线以东地区,或者出至承德以东地区,配合作战。
但是,毛泽东的电报还是指出了两点:
一、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虽然华北部队出平承间,但你们主要不要依靠杨、罗、杨。
打长春遇挫
1948年5月24日,林彪在长春外围发起攻击,歼敌5000余人,自己伤亡2000余人。
1948年5月29日、6月1日、6月5日,林彪连续三次致电军委,申述强攻长春之困难,提出了三个方案作比较:
一是,强攻长春,但认为即使使用八个纵队的兵力,与敌对比还不到三与一之比,因而是一个无把握之仗;
二是,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到北宁线、热河、冀东一线作战,但这一行动可能到处扑空,或遇着同样力量集中不便我打的敌人,而且粮食必很困难,长春之敌无疑的会在沈阳敌人接应下退回沈阳,因而目前也不宜采取这一方案;
三是,对长春采取较长期的围城打援,并最后攻城的方案,认为此案除多费去几个月的时间以外,没有其他坏处,但能有把握的歼灭敌人,拿下长春。
1948年6月7日,毛泽东批复,基本同意了第三个方案:用三至四个月的时间攻克长春,并争取歼灭援敌,待秋后再攻承德或他处的。
但是,毛泽东同时指出:
一、攻长春时必须采取地道作战与地面作战相结合的方法,方能减少伤亡与保证胜利。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我军有了大约4个或5个纵队及7个独立师使用于攻城方面,也就够了。
二、应以不少于五个纵队(最好是六个纵队)在沈阳长春间援敌必经的道路上,构筑必要强固阵地,先行远距离的阻击作战,借以消耗和顿挫援敌,并有能力歼灭援敌一部或大部,方能保障长春的胜利。
三、视战役发展酌量调节攻城与打援两方面的兵力。
四、在进行攻城打援的同时,要完成进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地区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主席这一段部署,与后来对济南战役的指导神似呐。
毛泽东的领导艺术
毛主席的领导艺术是无比高超的。
在林彪的几次电报中,毛主席已经觉察到了林彪对夺取长春这样拥有重兵守备和坚固城防的大城市的信心不足。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个问题,而是采取了迂回的方式,诱导的方式。
讲例子。
1948年6月1日7时,毛主席给林彪通报了临汾作战的情况: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九个旅(其中只有两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两万人,费去七十二天时间,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约七万人)都取得攻坚战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如果我军不惜伤亡,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你们估计是否有此可能?局势将会怎样?
1948年6月7日15时,主席电报:长春胜利,将给你们尔后南下作战逐一攻克各个大城市开辟道路;各个大城市的攻克,将从长春战役取得经验。
在未来的长春之战中,因为我军采取地道与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用多数的地道向敌要塞下面进攻,一方面在地面上逐步筑垒前进,使敌之反击(敌人必然进行多次的拼命的反击,所以我军前进必须逐步构筑坚强堡垒)只能消耗敌人自己,而不能把我军打出来,因此,就可以节省兵力。
毛主席循循善诱,可林彪却不为所动。
林彪又要南下了
1948年6月5日,东北野战军颁发《围困长春的办法》五条,开始对长春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拟定了两个月的攻城训练计划,准备8月中旬正式攻击长春。
但是,围城一个多月后,林彪又于1948年7月20日和22日两次致电军委,认为依我军现有条件,攻取长春需要4倍于敌的兵力才有把握,而现时能用于攻长春者,最多只能有7个纵队另5个独立师,只是3倍于守军。
以这样的兵力攻城,很可能出现象1947年夏季攻势中攻四平城那样,部队突入市区后,既无力全歼守军,又无力打援的僵局,被迫撤出战斗,因而带有很大的勉强性和冒险性。
林彪建议:
“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的和被动的攻长春。”
在电报中,林彪还提到了南下作战的种种有利条件。包括南线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以及我军主力南下后,必然引起长春、沈阳敌人撤退,达到解放东北的可能。
1948年7月22日23时,毛泽东复电批准了林彪以主力南下作战的建议。
主席指出:在你们准备攻击长春期间,我们即告知你们,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现在你们已经将注意力移到向南作战方面,研究南面的敌情、地形、粮食等项情况,看出其种种有利的条件,这是很好的和很必要的。
主席要求林彪:
一、应该将南下作战的有利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向全军指战员首先是干部充分说明,以坚定向南进取的意志和决心,并研究克服各种困难的办法;
二、要求林彪和指挥机关先期南下,和程子华、罗瑞卿诸人会面。
至此,东北野战军究竟应攻长春,还是对长春久困长围尔后夺取、还是以主力南下作战问题的磋商暂告一段落。
3个月的徘徊分析
从1948年4月中旬算起,到此刻历时近3个月。
这三个月里,中央军委、毛主席虽然曾批准过林彪即攻长春或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建议,但基本意图却是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截断北宁路,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
这三个月里,对于打长春、长期围困长春然后攻取,还是南下作战,林彪都没有信心和决心,犹豫徘徊无所作为。
林彪这种犹豫徘徊、当断不断的结果,就是后来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所说的1948年上半年东北少打了一仗。
也是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东北虽然有一仗未打,但是今天壮得厉害。
3
南下确立后,林彪继续顾虑重重
林彪仍然信心不足。
林彪在一直强调南线敌情严重和准备不足,迟迟未能部署部队南下。
1948年9月12日前后,部队开始南下后,林彪本人都没有及时跟进指挥。
1048年10月2、3日,正当攻锦之战将要开始之际,林彪又一度动摇决心,提出要回师打长春。
要杨成武先动
1948年8月6日、8日、11日,林彪三次致电军委。
林彪提出,要杨成武部提早向绥远行动,调动傅作义部向西,以利于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之作战。
林彪声称,东北野战军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
说完杨成武,林彪又说下雨。
林彪申述,东北下大雨,铁路、桥梁被冲断,须要运粮道路修通才能出动。
林彪同时又说: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提前,则我们出动时间亦能提前。
有了杨成武,下雨也不怕了?
逻辑混乱,顾虑重重,林彪把自己的70万人寄托于杨成武的7万人行动之上。
就跟掼蛋抓了双红配,却只组了一个4个2的小炸弹一样!
毛泽东狂骂
毛泽东极为不满,开始了严厉的批评。
这一段在大决战里的演绎也是精彩非常的。
1948年8月12日6时,毛泽东致电狂骂林彪:
“关于敌人从东北撤运华中之可能,我们在你们尚未结束冬季作战时即告诉了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敌从东北大量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
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月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
而你们所以不能决定出动日期的原因,最近数日你们一连几次来电均放在敌情上面,并且因此又均放在杨成武是否能提早出动上面。
你们6日19时虽曾提到粮食问题,但是你们说: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提早,则我们出动时间亦能提早。
你们8日17时电则全未提到粮食问题,但说敌情严重,并作出结论说: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
当着我们向你们指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看得过分严重,尤其不应当以杨成武部之行动作为你们行动的标准,并且同时即确定了杨成武的行动时间以后,你们却说(相距不到三天):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之迟早为标准,而归结到了粮食问题。
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
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而令该部孤军早出,傅作义东面顾虑甚少,使用大力援绥,将杨成武赶走,又回到东边来对付杨得志、罗瑞卿及你们,如象今年4月那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你们对于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精彩!可谓解放战争时期次爽的一场批评。为什么是次爽?因为更爽的还在后面。
林彪缓行南下
被主席痛骂后,林彪开始南下。
确实因为大雨冲垮了道路,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中旬才得以南下。
1948年9月12日,位于北宁路以西的第11纵队和冀热辽军区的三个独立师在北宁路的绥中、昌黎段发动攻势;位于沈阳、锦州间的第9、第4纵队等部,及位于长春、开原间的野战军主力也开始向北宁路开进。
北宁路,东野来了!
可林彪还没有来。
直到1948年9月30日,林彪方率指挥机关离开哈尔滨以南约50公里的双城,车运经郑家屯南下,于10月4日子夜进到锦州以北100多公里的海州,也就是现在的阜新。
1948年10月5日,林彪才接近锦州。
林彪用缓行表示自己还在犹豫,而不是因为陌上花开。
是林彪心中的花还未绽开。
4
攻打锦州,一度动摇
锦州位于北宁路沈阳、山海关之间,是关内外的重要联结枢纽,也是东北敌军的重要补给基地。
锦州守敌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所部第六兵团4个军的各一部,共6 个师。1948年9月27日沈阳又空运第49军1个师过来,连同各军事机关、特种部队及地方团队,约10万人。但正规军各师均为重建或新组建部队。
著名的台词: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
1948年9月下旬,林彪初步定下了攻克兴城、绥中、义县等5城后,再集中兵力夺取锦州的决心。
1948年10月1日,经4小时激战,东野攻克锦州的北大门义县,歼敌1个师。
义县攻克后,预定攻锦的各纵队开始向锦州接近。
1948年10月2日,林彪在得到华北剿总所属独立95师和位于绥中、秦皇岛之间的新五军将增调葫芦岛后,判断该敌可能会同葫芦岛、锦西之54军全力增援锦州。
1948年10月2日22时,林彪因而致电军委,提出或继续攻锦州,或回师打长春的两个方案。
在部队即将开始夺取锦州的紧要关头,林彪又一次处在了攻锦州还是回师攻长春的犹豫不决的状态中。
幸好,经慎重考虑后,林彪迅速克服了自己的犹豫状态。
1948年10月3日9时,林彪致电军委,最后定下了仍攻锦州的决心,并调整了部署,加强了攻锦州和阻击锦西、葫芦岛援敌的兵力。
这就是开篇那段著名的台词了。
最爽的狂骂
在接到林彪10月2日22时关于攻锦或回打长春的两个方案电后。毛泽东于1948年10月3日17时、19时连续致电林彪:
“
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
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
目前沈阳之敌因为有长春存在,不敢将长春置之不顾而专力援锦,你们可利用长春敌人的存在,在目前十天至二十天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牵制全部、至少部分沈阳之敌。
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
1948年10月4日6时,在接到林彪仍攻锦州的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发电:
“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希望你们按照你们3日9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
直到1948年10月3日晨,林彪才最后定下夺取锦州的决心。
如电影台词所说,林彪最后调整了部署,将第一、第二纵队主力及第六纵队1个师从新民方向加强到北宁线上,使北宁线的兵力增加到了包括3个独立师共27个师的兵力。
这样,才使攻城和阻援都有了保障。
第二部分
1948年10月3日至11月2日
一个月的狂飙
人竟然会如此突然的改变自己,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
颇有点类似武侠小说里,主角一夜觉醒,赢了第二天的决战的桥段。
顿悟?王阳明?
从10月3日最后定下攻取锦州的决心起,到 11月2日攻占沈阳止。在这1个月中,林彪一改原来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状态,不仅能执行军委的意图,而且向军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主动积极地带领东野一个接一个地夺取胜利,直至全歼东北守敌。
林彪一生的巅峰战功,在一个月里写完了。
狂飙!
攻锦
挥毫写意,如痴如醉。
林彪以5个纵队加1个师,附炮兵纵队大部,首先肃清锦州外围,紧接着组成南、北、东3个集团,以南北对进为主,用大量土工作业与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的攻坚手段,夺取锦州城。
林彪以两个纵队及两个独立师,采取正面以一部坚守阵地,大量杀伤敌人,主力隐蔽集结,适时实行反击以求歼敌一部的战术,抗击葫芦岛、锦西来援之敌。
林彪以一个纵队另一个师在正面抗击,以两个纵队从侧后箝制敌人的手段,对付沈阳援锦之敌。
林彪以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以一个纵队为攻锦预备队,以一个纵队为对付长春之敌及沈阳援锦之敌的总预备队。
这是一个既有足够兵力攻取锦州,又有余裕力量对付东西援敌的从容部署。
林彪已经开了地图的全视野。
接着,林彪又两次亲赴前线勘察地形,研究确定了攻锦的具体部署。
这就是《大决战》里,林彪说没有给各位纵队首长准备午饭,而罗荣桓让警卫员跑步通知伙房下面条那段。
1948年10月9日,锦州外围战正式发起。
1948年10月14日11时,攻城开始,至15日18时,全歼锦州守敌10万人。
1948年10月19日,毛泽东来电:锦州之战,部队精神好,战斗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长春和平解放
蒋介石组织长春敌军南撤,沈阳、葫芦岛敌军东西对进,企图在恢复锦州后将东北全军撤向关内。
林彪指示担任围困长春任务的第一兵团肖劲光、肖华加紧组织策动国民党第60军起义,并逼迫郑洞国率新七军投诚,争取长春和平解放。
林彪组织攻锦各纵队加紧休整,恢复战斗力,准备歼灭葫芦岛敌军11个师(包括从华北、华东战场调来的第62、第39军等)。
1948年10月17日,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8日新七军开始谈判投诚,长春和平解放已成定局。
全歼廖耀湘
但是,此时由沈阳出援并占领彰武的廖耀湘兵团,在蒋介石的严令督促下,又开始向锦州攻击前进。
林彪立即于1948年10月18日20时报告军委:决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求歼廖兵团。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
林彪立即命令第十纵队和第一纵队的一个师坚守黑山、大虎山阵地,坚决阻住廖兵团;命令仅进行了3天休整的攻锦州各纵队于1948年10月20日晚不顾一切,兼程北上,会同原来位于彰武北侧的两个纵队和长春南下的部队,向彰武、黑山、大虎山地域急进,力争全部歼灭廖兵团于运动中。
林彪要求各部队:忍受疲劳,奋发精神,坚决歼灭廖兵团之五个军,并继续歼灭沈阳周围之敌,解放全东北。
林彪已经心坚如铁。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在我军向廖耀湘兵团合围的同时,廖耀湘兵团主力先攻黑山、大虎山阵地,未能突破,折而向营口方向,企图控制营口,接应沈阳守军南撤,然后由营口经海上逃窜,又遭我独二师及刚到达的第八纵队迎头痛击,被迫北向沈阳逃窜,结果陷入极大的混乱中。
林彪抓住这一战机,要求各纵队大胆猛进、猛追、猛击敌人,一面合围,一面穿插分割,使廖耀湘兵团无法收缩集结,在混乱中迅速就歼。
解放沈阳
林彪已经进入亢奋的完美状态之中。
1948年10月27日,辽西围歼战即将结束之际,林彪立即指示辽宁军区迅速在辽河架设浮桥,为主力进一步东移解放沈阳创造条件。
林彪同时令第十二纵队及长春各独立师立即向沈阳地区转进,包围沈阳敌人。
1948年10月28日,廖耀湘兵团刚被歼灭,林彪即部署各纵队向沈阳及其以南至营口之间加速猛进。
1948年11月2日,东野解放沈阳,全歼守敌,同时解放了营口等地。至此,辽沈战役以全歼卫立煌集团、解放全东北而胜利结束。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辉煌绚烂,璀璨夺目!
林彪?林彪!
前期
辽沈战役的前期,即从1948年4月中旬至10月初,林彪表现得十分犹豫,一不敢打长春,二不敢打沈阳可能北援之敌,三不敢南下北宁线,错失了有利的战机。
少打了一仗,自己却壮得厉害。
林彪的问题在于:在自己力量已经超过敌人的新的条件下,不敢下决心去尝试闯关。
1947年夏季四平失利的阴影始终缠绕着林彪,使他丧失了信心和决心,这就是林彪犹豫徘徊、无所作为的主要思想原因。
后期
辽沈战役的后期,即1948年10月3日最后定下攻锦决心到攻占沈阳、全歼守军为止。
由于毛主席的多次批评,再加上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攻克山东省会、拥有10万重兵据守的济南,使林彪真正看到了东北敌人的弱点和我军在南线作战的种种有利条件,以及攻占锦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决了思想问题。
没有了思想负担的林彪,一反前段时间那种犹豫徘徊状态,沉着坚定、积极主动,在短短的1个月内,指挥他的百万大军顺利地攻克了锦州,又接连取得了和平解放长春、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全歼沈阳守军的一连串巨大胜利。
***
思想包袱是最沉重的包袱。
如何打开部属心中的枷锁、搬开部属心头的大山,对领导者有着极高的考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句说起来脍炙人口,但做起来却是万钧重担的决策。
你我皆凡人,说不得,也往往做不到。
作者:东南陈楠;来源:八达街行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