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儿子•朋友•老师——傅雷教子的故事 - 昆仑策
-
朱亚夫:儿子•朋友•老师——傅雷教子的故事
2025-08-04
傅雷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毕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译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托尔斯泰传》等。其子傅聪是国际著名钢琴演秦家,21岁时,在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荣获这次比赛唯一的“玛祖卡”最佳奖,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
傅雷先生的挚友刘杭曾经这样评价博雷父子:“没有傅雷就没有傅聪,这不只是生物学上的理由,也是精神教育的问题,傅聪会有今日的造诣,一部分是他本身刻苦自励的成果,一部分是受傅雷人格的感化和美学的灌输┅┅”确实,傅聪的成长浸透着傅雷的心血。
傅雷与傅聪在钢琴旁谈琴艺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傅雷平生教子甚严,这乃是秉承家风。傅雷是独子,4岁时丧父,由寡母一手扶养成人。寡母延请塾师教傅雷读书时,她总是坐在一旁;晚上,她要傅雷背书,容不得傅雷有丝毫松懈。
傅雷教子严格,在亲戚朋友中是出了名的。他现定孩子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都有一定规矩,不得逾越。他耗费心力,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程,自己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比如每天同桌进餐,他就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声响。傅聪有时淘气,吃菜挑食,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傅雷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上学后,父亲只准他使用铅笔、醮水钢笔和毛笔,不许用当时在小学生中已经流行的自来水笔。傳雷的老友、著名作家楼适夷曾经谈到:“我不知道傅雷有这样的禁例,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他父亲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这样的好笔┅┅”
傅雷教育孩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儿子在国外演出,他再三再四叮嘱儿子:“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的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同时,他又从来不放过每件看似细小的事情来教育儿子。傅雷说:“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傅聪长大后,赴波兰留学,后又在英国定居,父子遥隔万里,傅雷仍牵挂着生活在异乡的孩子,写了许多书信给孩子,有的长达万言,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遭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应持,应该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博雷家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一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样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因此,有人说《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经”。
傅雷与傅聪在家中
尊重儿子的爱好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尽管傅雷教子严格,望子成龙,可是他并不越俎代庖,以自己的爱好代替儿子的兴趣。他认为:“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起先,傅雷想让傅聪学美术,因为他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在美术界也有众多朋友。谁知傅聪对美术不感兴趣,学画时常常心不在焉,那些习作几乎都是鬼画桃符。怎么办?傅雷留心观察,结果发觉年少的傅聪喜欢音乐,只要收音机里传出乐曲的声音,生性好动的傅聪便会安静下来,侧耳细听,十分专注。傅雷自忖不管孩子将来学哪一科目,能有一个艺术园地供其地耕耘,他一辈子都会受用不尽。有一天,父亲跟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商量,让他跟着著名音乐家雷桓学钢琴。过了几个月,傅雷问雷桓: “阿聪有没有出息?”雷桓拍拍傅聪的脑袋,说他有一对“音乐耳朵”,还夸他乐感很强,能很快记住乐谱,理解作曲家的用意。为了培养傅聪,傅雷夫人卖掉了陪嫁的首饰,给8岁的傅聪买了一架三角钢琴。
为了培养儿子成才,傅雷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注意拓宽儿子的知识面。傅聪的语文课本是傅雷亲自编选,并亲笔用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好,课文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傅聪曾经这样回忆父亲:“我父亲在我小时候,他亲手抄给我的很多诗词,我从很小就开始念,这些东西,我发现到现在我还能脱口而出。”
深厚的文学修养,增强了他对西方音乐的理解。有一次,小傅聪正在楼下练琴,弹得兴浓,心头来了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已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的傅雷,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傅雷这一次并不是来批评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编曲,听了一遍又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它起了个题目,叫做《春天》,这无疑对儿子的创造力是个巨大的鼓舞。由此傅聪的琴声充满诗意,评论家称他为“钢琴诗人”,而他自已常把西方音乐与中国诗词进行比较,说过“贝多芬像杜甫,舒伯特像陶渊明,莫扎特像李白,……“。如今,傅聪能成为国际上一流的钢琴,是跟傅雷当年尊重儿子意愿,舍得智力投资是分不开的。
傅聪与父母在杭州
“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傅聪曾经这样深情地评价自已的父亲:“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而傅雷则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因此也可以说“知父莫若子”。
傅雷不仅为孩子成长牵肠挂肚,而且为孩子恋爱婚姻指点迷津。儿子渐入青春期,傅雷多次给儿子去信,提醒他:“交友期间,尽量少送礼物,少花钱:一方面表明你的恋爱观念与物质关系极少牵连,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对方”。“人人都有缺点,谈态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1954年,傅聪被文化部选派到波兰深造,当时 ,傅聪正处于初恋之中,离别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思念。他回首往事时,曾这样说道:“只有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
傅雷知道儿子在波兰刻苦练琴之余,陷入失恋的痛苦中,便去信劝慰道:“至于过去的感情纠纷,时时刻刻来打扰你的缘故,也就由于你没仔细挖根。我相信你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而是真理至上主义者;那末你就该用这个立场去分析你的对象(不论是初恋的还是以后的),你跟她(不管是谁)在思想认识上,真理的执著上,是否一致或至少相去不远?从这个角度上把事情解剖清楚,许多烦恼便会迎刃而解。“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傅雷还以自已在爱情上的深刻教训,为儿子拨开迷雾。傅雷年轻时,在赴法留学时,曾与表妹朱梅馥订过婚。到法国后,却又与巴黎少女玛德琳一见钟情。热恋中傅雷决定退掉与朱梅馥的婚约,然而才几个月。“火热的爱情”便冷却了,他与法国少女就分手了。这时他才倍感朱梅馥的可敬可爱,从此再无异心,一直守到白头。傅雷以此告诫儿子:”世界上很少有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为美满的白头到老的夫妇的”。“爱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奈何不能持久。“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拨正了儿子倾斜的恋爱之针。
楼适夷在《傅雷家书·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雅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咀嚼傅雷教子的故事,不能不说,楼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本文原刊于2019年第一期《上海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