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治吏之风怎敢轻易过去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上行下效,带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开启从严治党新模式。这时,有的人却笑了,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场风。
紧接着,中央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分两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秋风扫落叶般,查作风之弊,扫行为之诟。同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史上最强反腐节奏,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勇气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两年多来,近百名副部级以上官员和军级以上军官纷纷落马。从严治党的节奏和力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当初笑话这是一场疾风骤雨的人或许还抱有偏见,只是这些人都错了,他们终将见证中央铁的意志。
果然霹雳雷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提出“三严三实”的概念,各个地方也在去年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并结合这项要求加以贯彻。
那么这次为何单独抽出“三严三实”开展专题教育?我认为,中央至少有三层考量,第一是释放作风建设不停顿的信号,让那些坐等中央收手的人抛却幻想、断了念头;第二是延展和巩固前一波整风达到的“不敢”的成果,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2.0加强版”,这次专题教育更志在解决“不能”、“不想”的问题,要求领导干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融入到日常中,意味着这次活动的任务不是随便可以往外传导的;第三是针对性更强,相比于此前全党范围的整风,这次则将范围收缩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虽然这个群体所占全国党员干部的比例不算大,但纵向牵涉面广,上可达省部级乃至中央,下可深插到县一级基层,明确指向手握较大实权的“领导干部”。
历史的教训犹在耳边回荡。纵观历代王朝,有几次反腐败斗争值得回味,其中北宋高薪养廉、明代严刑峻法、蒋氏父子“打老虎”的失败教训很能引人警示,从反面上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提供历史启迪。北宋皇帝使用的是高薪养廉、从优待官的手段,整个北宋因为贪腐而丢官的人很少,因为贪腐而遭杀头和灭族的官员更几乎没有,导致官员队伍莺歌燕舞、昏昏沉沉,国运最终断送在了金国的金戈铁马下。相比宋代,明朝的官员可谓是一帮最没有人格、尊严、隐私和安全保障的群体,强大的恐怖式监控体系下,动辄跟踪侦监、抄家连坐、刑讯逼供,如此残忍手段也不能阻止明朝成为最为腐败的朝代之一。
去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更生动呈现了国民党在国统区经济战线围绕反腐肃贪、推行币制改革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剧中描绘了国民党内部以蒋经国及其领导下的铁血救国会为代表的少壮派试图通过在经济上的铁腕反腐和重整币制,挽救腐烂透顶的经济,稳定摇摇欲坠的党国大厦,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上海南京那些狂吞暴敛的工商巨头、利益集团相互掺股、盘根错节,最终无一不指向孔宋家族等蒋氏至亲。最后,打老虎变成了打蚊子,反腐变成了闹剧,变成了分赃角力场。
要突破“不反腐要亡国,反腐要亡党”的历史困局,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拿自己开刀,采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手段,通过一波又一波作风整顿,达到“不敢”的治标效果,进而通过制度改革,建立起“不能”的硬约束规章制度,最终实现“不想”的社会风气。毫无疑问,中共对此有着清醒认识,我们完全可以从目前种种迹象推断,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对于加强吏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作风建设的魄力和韧劲是史无前例的。假如中央没有这样的决心,也就不会拿掉周永康等人,打破“刑不上常委”的所谓“规律”了。如果不为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谁愿意干这个拿自己开刀、得罪人的苦差事?
开弓没有回头箭,作风建设须臾不敢停歇。因为这是一场攸关党的生死存亡、攸关国家长治久安的纠偏之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宣战,是中国共产党新的长征。无论是中央“八项规定”,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展现的是一种将反腐败进行到底、一种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是一种正视现实问题、锐意开拓进去的勇气和担当,不仅凝聚着中央层面的坚定决心,更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普遍拥护的共识。
治吏之风怎敢轻易过去?只要党员干部队伍中还有人跟着社会上那些人一样在哂笑,这场风暴就不会过去。
(作者单位:中共阳春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