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雨下得突兀而急。毛主席本想在杭州的乡间走走,看看百姓的生活,不料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把人们逼进了村民的屋檐下。
这是一户普通的农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屋子里唯一的一条板凳上,坐着一位老人,正低头编竹筐。雨点打在屋外的泥地上,溅起的水花仿佛也在提醒——这里的生活远不是外面那些“盛世文章”描绘的那样光鲜。
老人家的板凳
时任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见毛主席站在雨里,心里一急:毕竟主席才走了十多里山路,怎么能没有个坐的地方?于是他脱口而出,让老人家起身,把板凳让给毛主席。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理所当然。毕竟,毛主席是国家领袖,是举世瞩目的伟人。可就在那一瞬间,毛主席脸色一沉,话像雷霆一样砸下:
“老人家重要,还是我重要!你不懂群众纪律吗?”
话声铿锵,震得屋子里的人心头一紧。
群众立场,不是口头上的标语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主席不是应该享受吗?主席不是应该被照顾吗?可偏偏,他却把自己置于屋檐下,把板凳让给那位辛苦编竹筐的老人。
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群众,不是口头上的“父母”,而是真真正正放在心尖上的人。
有人说,毛主席严厉。可若没有这样的严厉,又怎么能在那样的年代,把一群从旧社会苦海里挣扎出来的劳苦大众,真正团结起来,真正相信党和国家是为他们服务的?
“群众纪律”四个字,毛主席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他明白,一旦干部有了“特殊”,一旦领袖高人一等,那么所谓的人民政权就会慢慢变质。
“我”算什么?
看看今天,有多少人一拿到权力,就急着坐在“板凳”上,不仅要坐,还要稳稳当当,不许别人碰一下。哪怕那个板凳本是属于老百姓的。
而毛主席却当众呵斥自己的下属,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老人家重要,还是我重要!”
这不仅仅是训人,这是警钟。警醒所有跟随他的人:权力不是特权,干部不是高于群众的阶级。你们是谁?你们是人民的儿子,是人民的仆人。
“我”算什么?“老人家”才是根本。
毛主席的心思
雨还在下,主席就那样站在屋檐下,直到天晴。鞋子溅上了泥,衣袖打湿了水,可他心里稳得很。
返程路上,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随行人员说:
“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都要自觉遵守!”
这一句话,不是讲给王芳一个人听的,而是讲给所有干部、讲给整个党听的。
他担心什么?担心有一天,革命成果还没稳固,干部就先学会了“特权”。担心那条唯一的板凳,从此成了权力的象征,而群众再也没地方坐。
伟人和凡人的分界线
伟人和凡人,区别在哪里?
不是文凭,不是地位,不是说几句漂亮话,而是能不能在细微处看见大义。毛主席的伟大,就在于他从来不忘:是谁在田野里流汗,是谁在炮火中牺牲,是谁在忍饥挨饿中盼望明天。
那位老人家的板凳,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板凳。谁要敢动它,谁要敢抢,它就会掀翻整个政权的根基。
毛主席懂,所以他当众训人,毫不留情。这一训,不只是训王芳,也是训后来的我们。
尾声
老人家重要,还是我重要!”——这是毛主席少见的厉声呵斥,却也是最温柔的人民立场。
雨停了,路还在。毛主席带着随行人员走回去,留下的不是一段小插曲,而是一记深刻的警钟。
今天再想起这件事,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还守着这条群众纪律?我们是不是还能记得,那条板凳,永远属于人民?
作者:子珩墨;来源:子墨观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