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 - 昆仑策
-
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
2025-10-22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其核心在于:
-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马当先”与“万马奔腾”的辩证统一体
-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自主知识体系的载体与实质内容
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
王伟光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一百余年的英勇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纵观当前国内和国际大局,建立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回应国际上对中国发展道路及制度体系的质疑和意识形态抹黑攻击、打破西方势力长久以来对哲学社会科学垄断的需要;又是进一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学术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升中华民族思维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引领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需要;还是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需要。这既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亟待完成的时代工程,也是落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上的一项需要接续推进的历史重任,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准方向、找准规律,团结奋进、有所作为。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为什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怎样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前瞻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结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迫切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思想新认识,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的新阐释,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实现的社会价值的新要求。
自然科学的核心是探索自然世界的规律,追求对自然现象的系统化解释,会推动“器物”层面的革新;哲学社会科学则关乎“道”与“理”的塑造,是民族精神、价值理念、制度文明、发展路径的系统性表达。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缺乏坚实的哲学社会科学支撑,即使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经济,也难以形成持久的文化软实力和制度竞争力,更无法有效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伟大实践本身就蕴含着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超越,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概括、价值凝练和话语建构,以形成具有强大解释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的自主知识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深厚学理支撑和持久精神动力。这种支撑绝非锦上添花,而是关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是确保我们的事业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程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活力、文化自觉的深度和文明对话的能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永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根本目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努力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史观、深刻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和鲜明的人民立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其科学性在于创新性,要求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核心,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术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回应人民关切,服务人民需求,把学术追求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这是克服学术研究“内卷化”“经院化”倾向的根本途径。坚持问题导向和辩证思维,则要求研究者勇于直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真问题、新问题、难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穿透性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实现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本质是坚持科学真理、人民立场和实践创新三者的统一,这是建构具有强大生命力、解释力和引领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密码。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全面回答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主要特点、具体任务、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特点,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任务,抓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关心好、培养好、调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组成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系统完备的行动纲领,精辟地概括了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所需具备的时空维度和价值视野,是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民族与世界”关系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承性、民族性”,要求我们珍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积淀的丰厚思想资源,从中汲取滋养,彰显民族特质,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断流;强调“原创性、时代性”,要求我们聚焦新时代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新概括、新创造,避免简单套用西方概念剪裁中国现实;强调“系统性、专业性”,要求各学科内部及跨学科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知识网络,并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和专业标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任务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抓手,共同指向知识体系的内核建设。而“从人抓起”的要求,抓住了“知识生产主体”这个根本,强调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环境。“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方法,则是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宏大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旨在克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形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盘棋”的合力攻坚格局。这些要求和方法,共同指向构建一个既根植中国土壤又具有世界胸怀,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引领时代潮流,既系统完备又专业精深的知识大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对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知识体系是以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方式对世界的本质及其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是对多方面、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系统概括,呈现贯通性、系统性、基础性、理论性等特点,知识体系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距离形成创造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自主知识体系仍有一段路要走。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和基本方向。
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知识的系统集成和高度凝练,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深层根基与核心支撑。自主的知识体系,意味着拥有独立自主的核心概念、分析框架、价值判断和解释逻辑,能够独立地、系统地、深刻地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其不同于零散的知识点或局部的理论突破,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逻辑自洽性的整体性认识框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关系我国真正掌握国际学术对话的主动权、话语权,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思想动力和理论自信。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对国际上西方话语垄断下“知识依附”困境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呼唤与之匹配的理论表达体系的战略自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指引,要求我们始终瞄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目标,从深挖事物本质、揭示规律哲理、推进自主创新等方面下大功夫、下深功夫、下苦功夫。
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作为“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其是解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理论基石,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创造性转化为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理论;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理论引擎,通过提炼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实践结晶,生成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创学说。作为“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任务。在思想层面,需持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在话语层面,要突破西方设置的“民主—威权”“市场—计划”二元话语陷阱,通过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标识性概念掌握定义权;在价值层面,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为可操作的文明评估指标,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重要事业”和“重要战线”辩证统一于知识生产的国家战略功能,一方面通过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筑牢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依托学术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哲学社会科学兼具文明赓续和思想交锋的双重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首先,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在于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核心在于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其始终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其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决定的。其次,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党的领导并非事无巨细的干预,而是要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遵循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规律,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再次,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关键在于处理好政治原则与学术探索的关系,既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潮,划清是非界限,又保护学术探索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学者潜心研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把各方力量、资源有效整合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这一战略任务上来。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统一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二者必须相互协同。这种协同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以中国实践为内核,通过学科体系重构认知框架、学术体系提炼原创原理、话语体系掌握定义权力,形成自主知识生产的有机生态系统。通过学科重置、学术创新与话语转换的深度互构,在人类文明知识图谱中拓展中国象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学术、话语创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灵魂、为主线、为主导,尽可能地汲取中外思想精华,又以中国实践为源泉和材料,以原创性的原理和学说为主要内容;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为领跑,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到术语、概念、范畴、观点、原则、原理和学说的全面学理创新;用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原创的、吸取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知识来构建。这就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用中国话语来呈现中国知识、中国学术、中国理论。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理论体系。所谓“一马当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谓“万马奔腾”,就是推动各学科,包括一、二、三级学科和一系列研究方向共同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一马当先”与“万马奔腾”辩证统一,构建自主知识生产的创新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原理基座,各学科形成共振效应,催生理论、政策、实践、话语的转化、循环和跃升。正如宇宙中奇点引发引力波辐射,以马克思主义为“奇点”、中国实践为“能量源”的创新生态,持续生成解释中国、启迪世界的普遍性知识公理,为人类文明演进提供超越资本逻辑的中国方案。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鲁迅先生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民族的、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中国化的,又是世界性的,既包括中国的特殊性,又内涵世界的普遍性。哲学社会科学虽然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但也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或是对现实世界真实的、正确的理论抽象,如唯物论、辩证法;或是对现实世界歪曲的、虚假的反映,如唯心论、形而上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现实斗争的理论产物,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大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特殊性抵达普遍性的辩证与跃升。实现“中国特色”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质上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理论阐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土壤中生长为解释中国道路、破解中国问题、引领中国发展的活的理论形态,最终形成具有历史穿透力、现实解释力与未来引领力的理论结晶。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核心在于激活文明基因的现代性转化,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精神矿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转化原则,对传统哲学理念、制度智慧、伦理规范等进行时代性扬弃与创新性重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形塑和巩固中国文化主体性。
以理论创新为核心,系统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创新体系、学术创新体系和话语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体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实质内容;二是表达方式体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表达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用的;没有适当的表述方式,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得到科学表达,或表达不完备,或表达出来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内容就会落空。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的关系说,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话语体系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形式,是学科、学术的表达形式,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三者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学术、话语三者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实质和体现。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因为理论创新作为贯穿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纽带,是实现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核心。在本体论层面,理论创新通过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与逻辑,为学科体系提供基本理论框架,催生标识性学术概念,奠定学术体系的内容内核。在方法论层面,理论创新内涵术语、原理、模式的方法论突破,使话语体系既能精准表达学术体系的内涵,又能助推学科体系的优化调整。在价值论层面,理论创新在“两个结合”中生成的价值坐标,使“三大体系”始终锚定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的双重使命,确保内容生产与形式表达同向。以理论创新为核心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超越内容与形式的机械二分,促进学术体系更新深化内容,话语体系创新重塑形式,学科体系重组优化载体,最终使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知识生命体。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然要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位一体”的自主知识体系。首先是学科体系。什么是学科?就是按学术的性质作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划分的关于学问的科目类别。学科体系有着明确的定义、定位、属性和内在逻辑,包含由一、二、三级学科,以及一系列研究方向构成的完整的学问门类。其次是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体系,包括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观点、原则、原理、学说等理论要素,其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再次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理论学术内容和学科性质任务的表述体系。可以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共同构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而知识体系是学术、学科、话语创新体系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也可以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在支撑和实质内容。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构建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任务,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话语”三位一体的自主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成遵循系统论的涌现规律。学科体系的“结构涌现”,体现为基础学科—支柱学科—前沿学科—特色学科的金字塔构型,通过跨域链接形成学科网络,强化学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学术体系的“功能涌现”,表现为核心原理—扩展理论—应用工具的层级互构:标识性概念触发相关命题的聚合,形成解释中国经验的新理论域;多个理论域在方法论层面交叉,升华为覆盖多学科的新范式群,从而持续输出原创学说与工具箱。话语体系的“意义涌现”,通过定义权—叙事权—评价权链条,实现信息能级的跃升。当三者互促共进,结构支撑功能、功能激活意义、意义反哺结构,将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标志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完成从要素积累到系统质变的飞跃。
从建筑学的视角来说,建设一栋大厦,首先需要的是良好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也就是说,要盖一座什么样的大厦,大厦的式样、风格和特色是什么,需要哪些建筑构成部分,包括哪些建筑要素。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座大厦的过程中,也要把准科学方向、锚定正确目标、坚持基本原则、符合内在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加强理论武装,切实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什么人”的问题,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只有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引理论和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建构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以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服务社会为价值追求,更加紧密地将学术研究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追求与时代的主题、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心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注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构建起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思想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是当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又是检验理论学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坚持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立足现实、关注时代、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有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勃勃生机、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才能提出真知灼见,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研究和回答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时代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回答和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才能建构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处理好“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关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前提下,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看成一般的学术问题。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立志为人民做大学问、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学问,才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囿于学府书斋的局部工程,而是应着眼文明根脉赓续、国家精神自立与人类智慧图谱重构的深刻实践。一个民族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必然伴随其知识生产体系“自塑”的探索。这不仅要求我们以中国实践为原点,提炼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原理,更亟待以系统论的视野,实现学科架构、学术内核与话语表达三者的深度互嵌与协同演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进程中作为活的灵魂与方法论基石,为“两个结合”提供理论主轴,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并确保知识创新始终锚定人民福祉与文明进步。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精神动能,更在于其蕴含的超越地域性经验的普遍性潜力——其指向的是一种能够参与乃至引领全球性议题讨论、为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中国式理解与方案的知识公理体系,从而在人类文明对话的宏大叙事中,刻下不可替代的中国坐标。
(作者系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上文略有删减,选自“《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19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