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笔者之前发过两次此稿,均受到一定关注,但分别只发表了2、1天即被删除。第一次发稿时,写了大学和评论者名字;第二次,将评论者名字以先生称之,但仍然被迅速删除。本次用字母代称高校,隐去评论者而以“某些评论”代之。笔者之所以坚持发表此稿,是因为如果按某些评论对事件的轻描淡写,就会落进历史虚无主义的圈套,而这正是外部势力的意识形态进攻利器,威力巨大,为害甚烈,不可不察。
近日,WH大学校园内出现疑似日本“膏药旗”图案事件,引发舆论哗然。而某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评论进一步引发争议,认为国人对此事“过于敏感”,并把WH大学的责任定性为“无心之失”。
首先要明确的是,符号的组合与场景,能传递不同的含义。单纯的白底红点,的确没有特殊的信息。但当与正处于舆论事件的WH大学+WH大学过往的消极信息+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伟大胜利八十周年期间+大型活动现场,能传递的信息就相当丰富且引发指向性的联想。打个比方,有人穿着“皇军”军服在横店拍戏,人们不会觉得奇怪。但绝不能出现八一五期间,穿着“皇军”军服走过天安门广场的事件。因此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强烈情绪,实属正常反应。
然而,本次事件中的某些评论,过往总在类似事件中反复上演这种一贯如是的“和稀泥”论调,这其实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代表了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以“理性”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不断稀释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这也是外部势力一直以来意识形态攻击的典型手段。
这些评论指责国人“过于敏感”,实质上是消解历史记忆、淡化历史警示的危险擦边。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尤其是涉及民族伤痛的历史记忆,更需要被铭记,一点一滴都不能粗疏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膏药旗”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中国人民的痛苦记忆,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痛楚。当这样的符号出现在国内高校时,人们保持高度敏感,产生强烈的反应,是出于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民族情感的捍卫,是完全合理的情感反应,绝不是“玻璃心”。某些评论将此污名化为“过度敏感”,无异于在民族的历史伤口上撒盐,是对严肃历史的篡改,是对集体记忆的可耻污蔑。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评论为WH大学开脱,认为这是“疏忽性无心之过”,并主张接受道歉,这将导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容忍“阈值”不断提高。历史虚无主义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歪曲历史、淡化历史、否定历史。若对此类行为听之任之,将会形成一种危险的“脱敏机制”——今天可以对“膏药旗”一笑置之,是否意味着,以后穿着“皇军”军装招摇过市也只是“二次元”的嬉戏玩闹?由此推之,是不是可以站在日本军国主义的角度共情,“多角度”探讨他们犯下累累罪行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情有可原”?例如,探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兵是怎样“受到战争摧残”而变成禽兽?探讨“731”这群不能称之为人的野兽部队,反复解剖活人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放屁!错就是错,恶就是恶,罪就是罪,禽兽就是禽兽,哪里有这么多的涂脂抹粉、巧舌如簧?!WH大学应该结合过往热点事件和那些导致外界负面评论的现象,认真反思自身在思想阵地建设、学术方向上的问题,坦然接受批评意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追责。
进一步说,今天无动于衷,明天就是更严重的历史亵渎。欲先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集体记忆的淡化往往始于一些看似微小的妥协。对敌人共情,拿着放大镜寻找敌人的“人性”,对其罪行轻描淡写、合理归因,“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对本民族英雄“多角度重读”,歪曲解读和攻击抹黑,例如指责岳飞、文天祥“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都是这样的典型。当社会对历史符号的严肃性逐渐麻木,历史虚无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可能导致民族历史认同的瓦解。尤其要指出的是,“膏药旗”不是私人场合的家长里短,大学作为传承文化、塑造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更应对历史符号保持高度敏感,而不是以“无意”为借口推卸责任。
纵观某些评论一贯的模式,每当出现挑战国格和伤害民族感情的事件,往往不是严肃批评责任方,而是反过来指责公众“敏感”“极端”,可以说是“一淡化一攻击”的经典模式。这种本末倒置的批评方向,折射出其立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无论是之前的“和服事件”,还是各种文化冲突,这些评论总是不问事件本质,先给爱国情绪和民族感情扣上“民族主义”的帽子。这种思维定式在部分群体中确实存在,他们以“理性”“开放”自居,实则缺乏对民族情感的基本尊重和历史责任的应有担当,在面对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问题时,不能坚守正确的立场,反而混淆是非,为不当行为寻找借口。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种打着“理性”旗号却消解历史严肃性的倾向。真正的理性不是对历史伤痕的漠视,而是在尊重历史基础上的向前看;真正的开放不是对历史符号的随意解构,而是在珍视民族记忆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既能够包容多样观点,又能够坚守历史底线;既能够面向未来,又能够不忘过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历史保持适当的“敏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前人苦难的基本尊重,对历史教训的必要铭记。在这个意义上,公众对“膏药旗”图案的强烈反应不是“过度敏感”,而是一种健康的社会免疫机制——它表明我们的历史记忆依然鲜活,民族尊严的底线依然清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元的全球化时代,既保持开放胸怀,又不失历史定力,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作者:行运君;来源:行业命运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