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6期《新华文摘》转载2025年第5期《新闻记者》杂志刊发的季颖的文章《系统性变革视野下主流媒体的挑战、坚守与创新》。阅后感觉意犹未尽。
文章呼吁借鉴吸收互联网思维,将灌输为主的“读者思维”化为更注重共情的“用户思维”,从以文字为主的“文本思维”转为可视化的“画面思维”,把习以为常的“他者视角”切换为个性化的“我的视角”。
作者的观点自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并未触及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根本。
比如人民日报,是不是从“文本思维”转为“画面思维”就OK?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正如有了影视,不意味着四大名著就没有人阅读。人民日报电子版如果学中国青年报,点击阅读时偶还有视频固然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但光有这不足以完成人民日报系统性变革,因为这还只是在浅层面的形式上打转转。
一来,传统文本媒体如果太重“视频性”,无疑与电视撞车,泯灭了各自的特色。二来,如果内容不引人,改视频形式也还是不能奏效。如今电视节目同样式微就很说明问题。三来,文本有文本的长处,冷静深刻,任何时候,文本都是媒体根本,不可荒废。
主流媒体斗不过商业平台、社交媒体,形式方面固然是原因之一,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内容。
无论是“推进媒体融合”还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抑或是现在的“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简单地弄几个移动客户端,让受众可以手机移动收看之类就灵。因为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变革。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学商业平台、社交媒体的神。
一是学其题材广,几无禁忌。
二是学其议论风生。你看看商业平台、社交媒体视频节目浩如烟海的“弹幕”。与此相反,如今,《杂文报》《杂文选刊》都已停办,主流媒体连杂文都较少刊发,省级以下主流媒体副刊甚至因为害怕意识形态出现偏差,连表现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火热现实生活的作品都少见,多载的是“风花雪月”类“纯文艺”。这样的节奏显然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背道而驰。
三是互动。对弹幕内容及时进行收集、反馈,从中搜集民意,实行订单式新闻制作和针对性新闻作品放送,才是变革之魂。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