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两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典型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从“四菜一汤”到“隐蔽会所”,从“超标接待”到“转嫁费用”,违规吃喝披上“新马甲”,折射出部分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薄的沉疴旧疾。这不仅是“舌尖上的腐败”,更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须以“小切口”破题,深挖“大病灶”,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违规吃喝何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思想防线失守。有的干部认为“吃顿饭、喝杯酒”是“人情往来”,殊不知“酒桌”易成“利益输送”的温床;有的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这样”便可“法不责众”;更有甚者将“饭局”视为“权力寻租”的捷径,通过“吃请”拉关系、谋私利。这些错误认知,本质上是政治意识淡化、纪律观念松弛的表现,若不加以纠正,必将侵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破除“饭局”困局,须从“小处”着手。某地一名科长因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被查,看似“小事一桩”,实则暴露出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的漏洞。要聚焦“关键少数”,紧盯“八小时外”监督盲区,通过“明察+暗访”“大数据+群众监督”织密监督网。同时,要完善“负面清单”,将“违规吃喝”细化为具体场景,如“超标准安排工作餐”“接受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宴请”等,让纪律红线更清晰、可操作。
根治“吃喝风”,更需“大治理”思维。一方面,要深化纪律教育,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活教材”,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体系,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地方性法规和单位内部制度,形成“不敢腐”的震慑效应。例如,某地推行“公务餐”改革,将公务接待纳入“一卡通”系统,实现全程留痕、动态监管,有效堵住“转嫁费用”的漏洞。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违规吃喝看似“小事”,实则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党员干部当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准则,以“公私分明”为底线,在“饭局”面前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从,多一分自律、少一分侥幸。唯有如此,才能让清风正气充盈,让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从“一顿饭”到“一股风”,从“破题”到“破局”,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自觉抵制“饭局”诱惑,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能以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正是“小切口”撬动“大治理”的深刻启示。
(作者:高子怡,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