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漩涡中的欧洲小国,在美国阴影下集体“失智”?
在美国逆全球化浪潮中,欧洲小国正集体迷失,做事越来越像狗腿子。
自特朗普首次执政掀起逆全球化浪潮以来,全球秩序被强行撕裂。叠加互联网技术加速信息传导与舆论操控,美国对欧洲盟友的影响力愈发强势,那些曾以独立姿态立足国际舞台的欧洲小国,如今却在压力之下接连做出反常举动,一步步背离自身的历史定位与国家利益,陷入了集体迷失的怪圈,中国网友从以前的羡慕变成鄙视的越来越多了。
比如瑞士,永久中立的光环,在强权压力下碎得猝不及防。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的瑞士永久中立国地位,曾让这个身处欧洲大国夹缝中的小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安然无恙,其银行业更是凭借中立信誉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于2022年2月突然宣布加入对俄制裁,冻结俄罗斯央行在瑞资产,彻底打破了延续两个多世纪的中立传统。这种违背身份的举动并非出于道义考量,而是迫于西方阵营的政治压力,最终导致瑞士银行信誉崩塌,客户纷纷撤资,作为国家支柱的银行业遭受重创,不得不后续紧急表态重启中立立场以挽回损失。从坚守中立到随波逐流,瑞士的摇摆背后,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难以自持的无奈与短视。也是政客把柄被美国控制后的狗腿子化表现。
中立传统的崩塌并非个例,瑞典的转向同样令人瞠目。这个二战后长期奉行中立政策的北欧国家,在俄乌冲突后迅速倒向北约,于2022年7月正式签署加入北约的议定书;这一决策的快速推进离不开美国的大力推动与斡旋。更令人费解的是,拥有爱立信这知名通信企业的瑞典,竟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等中国企业参与5G建设,要求运营商在2025年前移除现有中国设备。这种将正常经济合作政治化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原则,还将让瑞典民众为设备更换的巨额成本和市场竞争缺失导致的低效率买单,完全背离了其自身的技术发展与民生需求。尤其罔顾爱立信更需要中国市场的事实。
而以贸易立国的荷兰,同样抛弃了“海上马车夫”的务实传统。闻泰科技2019年全资收购的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已经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与就业岗位。
但荷兰政府却以所谓“关键技术安全受威胁”为由,启用冷战时期的战时法律《商品供应法》冻结公司运营,支持外籍高管架空中方母公司控制权,上演了一出公然抢夺中资企业的闹剧。
要知道,荷兰经济高度依赖国际贸易与技术合作,其支柱企业阿斯麦的EUV光刻机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资源。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招致中方反制,稀土出口管制与产品出口禁令直接击中荷兰要害,让其陷入“抢得了公司却用不了产能”的尴尬境地,充分暴露了其在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时的冲动与短视。因为美国施压他们必须让安世半导体脱离中国总部控制,否则就要制裁。
在反华议题上,波罗的海三国与捷克的跟风操作更是毫无独立思考可言。立陶宛早在2019年就将中国称为所谓“国家安全威胁”,拒绝中国投资参与港口建设;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与捷克也纷纷跟风炒作“中国威胁论”,其言论既无事实依据,也不符合自身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现实利益。这些国家的举动,本质上是在美國的舆论引导与政治施压下的盲目跟风、和狗腿子做法,完全无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重要地位,最终只会错失发展机遇,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从瑞士背弃中立、瑞典加入北约,荷兰抢夺企业、东欧国家跟风反华,这些欧洲小国的反常举动背后,都有着美国操纵的影子。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美国通过政治施压、舆论渲染、利益捆绑等多种手段,迫使欧洲小国放弃独立决策,沦为其全球战略的追随者。然而,这些违背自身利益的决策已经开始显现恶果,比如瑞士银行信誉受损、瑞典面临成本激增、荷兰遭遇反制冲击。
历史早已证明,小国的生存之道在于坚守独立与务实,而非依附强权。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欧洲小国若继续在美國的阴影下迷失方向,那些参与反华大合唱,终将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博弈中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