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丝灵魂的存在,就摸不到一股生命的脉搏。
在运城河津市大梯子崖景区,攀登那三百六十五级挂壁天梯古道,仿佛就像让人们挑战一种生命的极限。那百丈高崖陡壁,本来就让一位恐高者望而生畏却步踟蹰,只因有一股信念和一种登高望远的希冀,好像为身心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无形中如遇临崖的旋风,巨大的向上引力托举起沉重的凡胎肉体艰难登跋。双腿打颤,亦不停步,头晕目眩,犹在坚持……这场景的震撼,仿佛能够让人触摸到每个人身上血流的脉动,让人闻听到每个人发自心脏腹腔的“搏突搏突”的声音。
这心跳之声伴随着力的跃动,是从亘古传递过来的吧。隐隐挟带着流传于古河东地区的羲皇女娲的传说,挟带着禹王凿龙门治洪水平九州的洪荒故事……这心跳之声伴随着力的跃动,更是苍茫大野的生命显示,此时此刻,黄河正在脚下奔流而过,浑黄稠厚的黄河水,裹挟着西北莽原苍劲的气概催生一股力量,将一个民族顽强拼搏兴灭图存擎举文明的意志,在这壮美山河间得以发挥……
巨大的意志力的驱使,很快让高峻的山崖折服,最终登上了古道顶端的将军台和倚梯城遗址。置身崖顶,如站上一处高古的台地,可以酣畅淋漓领略山河壮丽,神州辽阔。此时俯瞰眼底的黄河龙门,一河如带,石门耸峙,远山如堵,下临无地。从山巅直视山脚,再放眼远方,就如跻身历史的视角,恍惚间早年听闻的久远的大禹治水故事,很快从传说的幻象转变到现实的畅想。龙门咫尺之遥,仿佛能听到当年禹王挥斧抡锤劈斫石崖的“嘎嘎然”声响。这种有幸身临其境近距离的接触,最能引发真切、深沉的感悟:遥想禹王当年为实现九州禹甸地平天成,其生命“年谱”中所书写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事历里,无不处处反映着一代圣王在神州陆沉黎民为鱼鳖的巨大灾难下,平定滔天洪水,拯救天下苍生的信念和力量。这种举动,直接产生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心之力和手之力的交互作用下,一锤锤,一斧斧,声震乾坤,斫就了黄河龙门这处开天辟地的历史丰碑。
在这一处充满传奇的地方,当我们用双脚征服建于北魏时期的险峻的梯子崖古道,就如艰难地迈过历史的沟沟坎坎,石阶一步步,感受到一种力的传导从未消竭。借用一种抽象的引申吧,就如这黄河,从一泓清泉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麓,到沉重地蜿蜒于中华黄土地,万里流程,它的自然创造力好像在大一统的文化灵魂下灌输于华夏民族,虽经各个王朝兴衰的碰碰磕磕,但经行神州,浩浩荡荡,所凝结的文明硕果却是瓜瓞绵绵而不绝。这次有幸游龙门,登梯子崖,脑际不禁翻出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名句。这种情境下,汹涌澎湃的黄河大浪所鼓荡的气势磅礴的大自然力量,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呵!就是在这条如天梯般陡峭的古道,就是在当年这座雄峻山崖上的倚梯城,李白的诗魂触碰于崔巍雄峻的龙门口、梯子崖,仿佛如云岚而依岫峦,让这座赫赫巍巍的山崖化生为翊护文明的侍者,庄严矗立。
在山崖之巅指点江山而悉知,河津的东龙门山一带为八百里吕梁山的最南端,这一片山川正好是吕梁山脉和汾渭平原的衔接处,西依黄河天堑,为军事战略要地。北魏时期,当时的戍守兵将无惧地势高险,夯土垒石,在梯子崖的上面建筑屯兵之所“倚梯城”以御敌。
透过历史的尘烟观阅时代的演绎可以看到,由当时北方鲜卑族创立的北魏政权,到了孝文帝时期,这位年轻有为的国君为实现文治武功吧,他勇敢地高擎华夏先进文化的大旗,尤其注重吸纳汉文化和推行布化汉风习俗。
其实,在最能代表华夏文化的中华儒学肇生之始,汉儒文化的种子便在河津这片土地上播种。春秋末年,孔子的弟子子夏便带着儒家学说,于“西河设教”,在河津这片土地上教授学生,传播儒学,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两千四、五百年以来,当地还保留有这位先哲的祠墓。
孝文帝深谙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汉文化特质,为使这种精萃文化播扬四海,聪明睿智的孝文帝积极而大力推行汉化并在此风习下实现国力强盛,进而冀望开疆拓土推动文明的远播。于是为构筑国之屏藩,地处战略锋镝位置的黄河龙门、梯子崖以其险隘身段,成了国人视野里的守戍重镇。当我们今天用强劲的生命力度去攀登这条坚牢的千年古道,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当年孝文帝经营这处关戍的艰辛。在这处高崖之上,或许在无数个西北风沙的狂飙下,或许经无数个近天烈日的曝晒,将士们开山崖,筑栈道,搬巨石,垒高墙……我们怎样描述这种意志和力量的成就呢?我们仿佛感知,将士们粗糙的大手上的老茧,和关垒共增厚吧,那山呼海应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下,来自每一位将士机体里的血汗,长年累月一滴滴渗入墙隙石缝,沸化为金汤……这处紧倚黄河龙门的天险之地梯子崖、倚梯城,硬是被打造成不可逾越的雄关铁壁。这大概就是一位人君所担当的帝王功业思想背景下,为了实现一种文化的植根,为实现文明的弘化和民族的融合所付出的努力吧。
岁月悠悠思悠悠,黄河千古流。身处绝壁栈道凌虚履险,忽然觉得,梯子崖壁立千仞,挂不住岁月的尘埃,记挂得住的,只有历史躯体内牢固而深刻的楔子。
那绝对是一种意志力的传衍——在梯子崖一处叫“滑岔”的岩壁处,留有一段让世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处峭壁近八十度峙立,呈现拔地倚天之势,岩罅间仅偶有零星的几棵虬曲的小松树小杂木顽强生长,整个岩壁光滑无蹊径。导游介绍的一段辛酸的历史让人震撼:抗战时期的某次战斗,为给日寇以出其不意的突袭,我抗日健儿一部,身扛武器,附援岩隙,徒手攀爬这处光秃秃的绝壁。中途,很多战士因体力不支或失足,摔下悬崖而牺牲。
沿栈道肃立于这处绝壁之畔,只有唏嘘感泣,一边在心底无端指责其时其地自然环境的恶劣无情,同时又生慨叹,好像这种惨烈场景,似乎创造了一种颠倒的逻辑,就是历史的记忆力,倒是胜过当年的生命生存力呵!
石壁无痕而记忆永恒,英灵永在,这就是保家卫国精神下所体现的一种意志力呵!
梯子崖拔地摩天雄镇山河,黄河汇聚了黄土高原千山万壑之水,从远方奔流而来挤向龙门。一门当关,为水流积聚蓄势待发的能量。山川形胜告诉我们,滔滔黄河,到了这处龙门山,被山体挡住去路。人们还是回到耳熟能详的传说,禹王用大斧劈开山体,这里留下了万里黄河上最窄的一道石门,据说河流浅水时石门宽度只有三十八米,滚滚黄河水就是从这石门之间奔腾而出。我们形象地形容这种水流形态是“束水”。“束水”之水其喷薄的强力是无穷的,雄浑的黄河水经此一收一放,咆哮冲决的水势,催生地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能量和激情,激起的浪花之中散发和绽放出璀璨的人文之光耀。在龙门下游,在运城的河津、永济等地境内,历史的鹳雀楼里,飞出不朽的诗章;庄严的普救寺里,演绎动人的“西厢记”佳话……还有,逮至当今现代,像传承了二十代的河津市国家“非遗”吕氏琉璃烧制工艺,也为社会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在这里,最能深切的感受,山河的伟力庇护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万里河水,源远流长,哺育了华夏文明。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