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瓶酱油或一瓶醋,售价少则三五十块,多则两三百块,甚至千儿八百块,市场反应会怎么样?
答案不言自明。
一瓶酒,售价少则三五十块,多则两三百块,甚至千儿八百块。一桌人,动辄喝掉三五瓶白酒;一家人,一个月也许吃不掉一瓶酱油一瓶醋。酒不是每个人都要喝的,而酱醋却是人人每日生活刚需。
相形之下,酒价畸贵。可为什么长期以来大家却一直没对酒价大惊小怪?
一来,从颜色上看,白酒如水,而酱醋和油一样有颜色。或许本能上,人们就比较珍惜带色的东西,而潜意识里视酒如水。人们常说“酒水”,没听说“酱水”“醋水”。
再者,应该就是习惯成自然。如果一开始就让酱醋标出今日白酒这样的价格,而把白酒标出今日酱醋这样的价格,则今天想抬高酒价也许同样困难。
笔者在镇江国有醋厂商店里,也见过几千、上万一瓶的醋,可那是30年、50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份陈酿”,绝非我们一日三餐日常食用的醋。就这价格,也往往会被一些光顾者认为不值。而要是茅台珍藏这么多年……
几年前,某品牌酱油因为出口日本的产品与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同,被质疑为“双标”歧视国内消费者,引发好一场风波。其实,日本有日本的标准,中国有中国的标准,而这标准不是厂家能定的。厂家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只要没有违反国内标准,就不存在过失。更何况,一分钱一分货,只有错买没有错卖。该厂家唯一的过错是,没有同步在国内上市符合日本标准的酱油,没有满足国内高端需求,结果不但没赚到国内高端消费人士的钱,反而落得被这些人责骂,正所谓“省他在,惹他怪”。而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厂家担心国内消费者承受不起那出口价格吧。
没有正当利润保障,便无法维持产品研发和扩大再生产。毋庸讳言,因为人们的价格习惯,酱醋一直在低价领域疯狂内卷(甚至不乏用醋精勾兑的地下黑厂)。如此恶性循环,我们永远吃不上质量上乘的酱醋。而最为悲催的是,我们习惯了消费低价位的酱醋,让酱醋永远摆脱不了疯狂的内卷。
“老办法都比较笨,我们有大晒场,就那么晒,晒足180天”,某国产酱油广告让人难以置信:就算你愿意晒,就算你有那么大晒场,可哪里有连续180天的艳阳高照?再者,酱油内卷严重,能有几家酱油厂家能这么奢侈地承受高昂的生产成本?
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持国内酱醋产品现有标准的同时,还当仿出口质量标准,制定国内销售的高档酱醋标准;渐进式对酱醋生产厂家实施政策性涨价,以提高部分高端产品售价,助力酱醋行业摆脱长期内卷的困境。
酱醋行业应当理直气壮地生成“价格自信”,在丰富产品档次系列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积极谋求产品转型升级。像《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仁昌酱园”,可借鉴“准按揭”模式:其酱油小瓶1两装出售,同时压榨辣椒汁、大蒜汁、生姜汁等,连同1两装出售的小瓶醋,以“调味品精美套餐”形式出售,至少能吸引高端人士和年轻消费者尝试。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当逐步转变观念,容忍高端“年份酱醋”有其合理售价。
有部日本电视剧中,酱油世家老板每年品尝当年新酿酱油时,都会沐浴更衣,连盛酱油的木桶,都如欧美葡萄酒庄的橡木桶一样考究。这背后,固然有敬业的缘故,更有酱油生产的丰厚利润保障。
但愿我们的酱醋行业也能成为让从业者自豪骄傲的高光行业,也能出现若干如白酒行业那样的名贵品牌。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