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为了谁,谁就是革命的依靠力量”,这句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政治哲学和行动的战略指南。它回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究竟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才能汇聚起足以摧毁旧世界的磅礴伟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冷静剖析。正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指出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要厘清敌友,就必须首先明确革命的目的。如果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那么,深受这些压迫、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工人和农民,自然就成了革命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工人因其代表先进生产力、富于组织性和革命彻底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农民,特别是贫瘠的雇农和贫农,因其人数众多且受封建地主的剥削最深重,便成为了革命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他们的利益与革命的目标高度一致,革命的成功直接意味着他们自身的解放。因此,这场革命为了他们,也就必然要依靠他们。
理论的明晰最终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在中国革命的宏大叙事中,最经典的范例莫过于土地革命。当“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响彻乡村,当千百年来附着在土地上的封建关系被彻底打破,当祖辈辈梦寐以求的田契实实在在地握在自己手中时,亿万农民才真切地体会到,这场革命确实是为了他们。这种切身的利益关联,激发出了空前的热情和牺牲精神。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红色政权紧密相连,送儿参军,纳粮支前,用最质朴也是最坚定的行动,构筑了革命最稳固的后方。正是因为他们成为了革命的坚定依靠者,人民军队才有了永不枯竭的兵源,革命政权才有了扎根生长的沃土。
革命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带来战略策略的调整,而“依靠力量”也随之动态演变。抗日战争烽火燃起,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社会最主要矛盾。此时,“革命为了谁”的内涵发生了战略性扩展,它不再仅仅是为了某个阶级的解放,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于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也相应地扩大到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地主、资产阶级,只要他们拥护抗日,就不再是革命的敌人,而是可以团结的盟友。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将土地政策从“没收”调整为“减租减息”,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生动地表明,当革命(或民族斗争)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时,全民族的进步力量就都成为了可以依靠的基石。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今天,硝烟已然散去,但这一法则所蕴含的智慧却历久弥新。它从革命战争的宏大场景,自然地演进为国家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逻辑。那句“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正是“革命为了人民”在执政条件下的直接表述。如今,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核心依然是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改革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而改革的磅礴伟力,正源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那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论断,更是将政党、政权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揭示了这江山社稷的根本所系与力量源泉。
回望来路,放眼今朝,“革命为了谁,谁就是革命的依靠力量”这一原则,早已超越了它最初的历史语境,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必须找到其力量的根基——那些与事业休戚与共、能从其成功中获益的民众。唯有始终与人民呼吸相通、命运与共,才能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获得不竭的动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来源:复兴大路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