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通:思政课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大学生不愿意听应当反思 - 昆仑策
-
周伯通:思政课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大学生不愿意听应当反思
2025-10-09
思政课在大学里最不受待见,被学生们称之为水课,上课的时候能逃就逃,不能逃的话,非要签到打卡,那么就花五到十块喊空闲的学生代听课,最后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结果,老师就照书上随便念念,学生在下面假装听一听,讲的人不信,听的人也不信,甚至还有些极端的学生讽刺到,“有啥好听的,洗脑课而已!” 大家居然都这么嫌弃思政课,最后考试互相给个面子,给个及格分,让大家都过了就算了吧。
有很多人讲,思政课是中国独有的,外国没有,甚至说外国连历史课都没有,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思政课在全世界,在所有国家都存在,只不过教育形式不一样,西方的宗教类的课程其实就是也算是一种思政课。为啥好多人听宗教课能听得进去,包括我们国内的文化人、学生,以及农村老头老太太,只要沾上了,就很着迷。
我平常就想,这种虚无缥缈、完全不着调的东西咋就这能吸引人呢?我觉得有三点,第一点就是通俗化而非概念化,你要理解成“鸡汤”也可以,这就是语言转换的效果,现在好多年轻人自学《毛选》,结果也得到了相同的效果,就是深度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第二点是确实能解决一些小事情,比如互相帮助、心灵慰藉、互诉衷肠啥的;第三点是对现状无法改变的,他们许诺的是未来或来世,没有今生的对比,只讲“出世”,不讲“入世”,无法证伪的东西,自然就没有那么多争议了。
那我们要不要学习外国的做法呢,我觉得很难,当然了前面两点可以学习,第三点没法学,你学了之后,就不是世俗化教育了,倒是真正的变成洗脑教育了。现在我们的思政课有一点点的僵化,学生不爱听的缘故,至少有这样一个原因,就是把思想政治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体验中剥离出来当做一项工作考核任务来完成,讲的人没有悟透,听的人更没有悟透。
思政课到底属于教育学还是哲学呢?我不太清楚标准的答案是啥,我只能以农民工的眼光来解读,假如换做下面坐的是我在听课的话,单纯是教育课话,我也听不进去,因为这里面没有互动,你说是啥就是啥,若是我有疑问,可能会让老师难堪,老师估计也不好解答;若单纯是哲学课的话,听起来会有意思的多,但往往又会变成囫囵话,咋说咋有理,教出一群辩经学生,犹如阿三一般,对国家也没啥好处。
有人说,思政课没人愿意去听,是老师讲的不好,这种说法对老师也不公平,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是草包,当然了草包也有,不仅仅是草包,甚至可以说是垃圾,比如爆料出来的一些人,就是爱玩弄学生的,好多是马院的,这些表里不一、斯文败类、衣冠禽兽、厚颜无耻、污言秽语、猪狗不如的货色确实给思政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人一方面不学无术,根本就没有深入研究课程,另一方面道德品行和职业就不匹配。但是,人不行,不代表课程不行,理工科的老师也有垃圾的,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课。
但是也有一些有水平的老师,我认为他的思维被束缚住了,比如讲中西方优缺点,尺度就不好把握,说西方有哪些优点,或讲中国的一些缺点啥的,容易被人举报;还有按照书本上讲的,容易和现实去对照,结果就觉得是假大空和远离现实生活,这里面不但存在老师不太好讲的缘故,还有教材的编纂水平也有待提高,比如编马哲的人,自己可能就不太懂马哲,甚至还有人根本不信的,也参与编纂,那么这个理论就很难站得住脚。
既然思政课把人头脑搞的晕晕乎乎的,非常难讲,不像西方那样,反正讲不通的,就说这是“上帝的旨意”就完事了,但是在中国不能这样讲,我们是“唯物主义”,不搞西方的“资本迷信”。那有人就说了,这门课程干脆就不开了,这肯定是不行的,纯粹的“拜物教”,那危险更大,就相当于人没有了脑袋,一群没有脑袋的人,和拉磨的驴和骡子有什么区别呢?
我觉得,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有人觉得这话说的太大,但是不用看古代,看近现代的例子吧,由富变穷的国家多了去了,比如缅甸、南非、阿根廷、科特迪瓦等等,当初都比中国有钱多了,还有一些解体的地方,比如南斯拉夫等等,曾经都比中国富足,他们走着走着,就跑偏了,成为了别国的附庸,曾经的辉煌突然就消失了,路线不正确,你劳动了都是白劳动!
那这门课要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听得进去呢,教过理科的老师可能知道,学生一般对能做实践的课感兴趣。比如物理吸个烧杯啊,化学烧个镁条啊,生物看看细胞啊。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理科的思维去教思政课,这门课应该是教育和哲学兼而有之,教育讲过去的总结和当下的现状,而哲学是讲动态匹配的原理。
过去的总结,无论中外的,都是比较好讲,好的坏的,一口锅扔给古人就完事了,也没人爬起来和你争辩。比较难讲的就是当下,我认为要如实地讲,比如讲权力或义务,讲政治参与的具体表现,你觉得大学里没安装空调,你提出要求,这也是政治!那学生说,“没意思,我提出了,学校也不安,还不如不讲!”这就等于你放弃了权力。你提出来了,学校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了,比如说当下的困难,以后后面该怎么弄,这就是有效回复。如果学校骂你是“好吃懒做,是不能吃苦的一群人”,那么学校就是反动的,那就要斗争,这就是政治。
就和做物理化学试验一样,让学生们有政治参与感,一方面是现实参与,比如和小区物业的关系处理,如何管理好一个小区,或者如何带领好学校一个社团,这都是现实参与;还有一种是理论参与,比如说,印度穷人甚至不被当做人看,印度富人是怎样欺骗,欺压,奴役底层人的,若是你在印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理论参与。如果没有现实参与或理论参与,学生们只在下面听,一顿灌输之后,学生们当然就睡着了啊!
思政课的哲学部分就更为重要了,我讲的里面宗旨就是“动态匹配”,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去回避任何问题,如果用回避问题的方式教学,那么思政课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现实虽然经常给我们打巴掌,不是把我们打糊涂了,应该是把我们打清醒,如果书上和现实有割裂感,不要去粉饰,要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学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弥补上割裂感,这也是文科生存在的意义,不过现在很少有这样的大拿,大伙儿看到年轻人走上社会,被现实毒打了,都来一句,“关我屁事”,这样就不好了,最后一定会变成,现实来毒打我了,再也没有人替我讲话了!
有很多人总是讲这样一句话来讽刺思政课,说,“不要看他怎么说,得看他怎么做?” 我至今不能理解,这个“他”是谁?他指的是国家么,并不是的,而是每一个人,国家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人人都指望别人是好人,而不反省自己或自律,严格要求他人遵守规则或标准,却对自己采取宽松、放任的态度,你这个思政课就白上了。
思政课其实可以讲的很有意思的,但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我们学习原著,可能比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更多,但是仍然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否则就会陷入“用前朝的剑斩当今的官”的纠葛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思政课的与时俱进,如果不重视这门课,努力得来的财富最终还是会失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