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两个月前,小区门口一家国有超市上海青售价每市斤3.98元,后来可能是因为蔬菜“伏缺”,一度涨价到4.98元。
再后来,可能是秋天来临,气温下降,蔬菜产量上来了,我在农贸市场看到上海青只售4块,便告诉了这家国有超市的当班店长,说你们要了解行情啊,进货价不能只是供应商说了算吧。第二天再看这家超市价格,不错,调整到了3.98元。我颇欣喜于超市的从善如流。
可是不久,或许是气候进一步转凉,蔬菜产量又下降了,市面上上海青价格略有回升。再看这家超市,几天不见,上海青竟涨到了5.98元。而且接下来一直居高不下。
而农贸市场一位卖菜老者说他的上海青到手价也就4.5元,一斤赚5毛,售价不过5块。
再跟这家超市当班店长反馈,人家显然已经不耐烦了。
超市吞吐量大,有充分的议价权,况且国有超市更当有稳住“菜篮子”的社会责任。国有超市上海青总是比市价高,而且涨价如山倒、降价如抽丝,降价速度总是比市面上慢半拍,如此鲜明对比,实在说不过去。
上海青只是一个价格晴雨表,管中窥豹,不禁发现这里暴露出的一个常被商务或市场监管部门忽视的问题:要么是国有超市负责人官僚主义,不愿随时掌握行情,进价上被供货商任意欺瞒;要么是国有超市负责人心里有数,却存心售高价。如果是后者,那显然不排除其与供货商之间存有个人利益输送之类的猫腻。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然“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区区几斤上海青看似无关大局,可事涉百姓一日三餐,就绝不是小事。如今工程建设、机关事业单位采买等,都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招投标或询价机制,国有超市货品进价有没有成熟透明机制,或虽有机制有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是不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亟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