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垄断产业出口退税断奶正当时,别再补贴全世界了。光伏逐步取消退税只是开始,中国优势产业对外竞争战略亟需全面升级。
近日,网上传闻要再次下调光伏退税,可能将要再次下调或取消光伏组件、储能系统9%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如果是,那这一政策来得正是时候,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部分优势产业在出海过程中不时存在的顽疾,“量增价跌、总收入下降”的荒谬局面。
比如,中国的光伏、风机、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车,凭借全产业链和技术优势,已经具备无敌的全球竞争力,却屡屡陷入“内卷式”出口的陷阱,将利润拱手让人。此次政策调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标志着中国优势产业的对外竞争策略,必须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第一,取消无效补贴,让竞争力回归本源,让中国真正受益。
对于光伏、动力电池这类中国已建立起绝对优势的产业,高额的出口退税政策早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甚至开始产生副作用。在没有退税的情况下,我们的产业凭借技术、成本和规模优势,依然能稳居世界前列。
而保留退税,反而给了一些企业无脑降价抢市场的底气。它们将退税空间直接转化为降价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惨烈的同质化竞争。这无异于用中国的财政收入,去补贴外国的清洁能源转型和消费者,而自家企业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因此,逐步取消乃至取消这类退税,是逼迫企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的关键一步,让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说话。
第二,精准施策,瞄准资源类产业的“盈亏线”,也要把出口退税尽量取消,甚至收出口税。
除了明显优势的制造业产业,对于部分资源密集型或能耗较高的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更需要一把“精准的尺子”。决策部门应深入研究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盈亏平衡点,动态评估全球市场供需。
对于那些对方严重依赖进口,且我们拥有定价权的产品,应严格限制或取消出口退税。比如以前稀土大量低价出口,就应该不退税乃至要加税。这不仅能避免宝贵的资源和能源以低廉的价格流失,更能将退税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保护我国产业的长期利益,将利润留在国内,而非助长他国产业的低成本竞争。
第三、了,善用汇率与节奏,推行“温水煮青蛙”式战略,不能急躁。
中国优势产品的出海,需要的是战略耐心,而非攻城略地般的猛攻;我看一些企业为了业绩,恨不得一天吃成一个胖子,比如新能源车出口就是太急躁了,降价太快。过于激进的市场占领策略,极易引发贸易伙伴的恐慌和强烈反弹,导致关税壁垒、反倾销调查等层出不穷。我们应当借鉴“温水煮青蛙”的智慧,适当提升汇率、控制出口节奏,让我们的产品保持竞争力,但又不过分廉价。我们确实需要提升我们的汇率,让我们自己收益。现在每年万亿美元顺差,需要尽快转化为金融实力。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给予对方产业链一个缓慢凋零和转型的时间窗口。当他们的本土企业逐步失去竞争力并自然退出市场后,整个下游产业和消费市场已经对我们的产品形成了深度依赖。届时,再想设置壁垒将面临其国内巨大的阻力。正如英国和北欧的汽车产业消失后,当地对中国汽车的抵制声音就微弱得多。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他们“离不开的伙伴”,而非“恐惧的对手”。
第四,强化行业协会功能,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出海”。协会不能变成混吃等死的老人协会。
要实现以上战略转变,单靠政府和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中枢”作用。目前的行业协会多在信息交流、标准制定层面运作,在协调出口秩序、避免恶性竞争方面力度不足。未来的协会应升级为强有力的行业自律组织,学习西方好的地方。
比如,建立出口价格协调机制,设定行业指导价,防止企业间自相残杀。收集并发布全球市场信息与风险预警,引导企业有序开拓市场。统一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组织企业集体应诉,形成合力等等。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短时间内能卖多少货,而在于能赚多少钱,并能可持续地主导全球市场。 中国优势产业的出海之路,必须告别粗放式的“量”的扩张,转向追求“质”和“利”的战略性进攻。通过财税、金融、行业自律等多管齐下,构建一套成熟、稳健、有远见的全球竞争新体系,这才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最好战略。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