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珩墨|所有权的阶级灵魂:对“国有制”与“公有制”的根本性辨析 - 昆仑策
-
子珩墨|所有权的阶级灵魂:对“国有制”与“公有制”的根本性辨析
2025-10-08
引论:在一个被混淆的概念背后
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中,一个最核心、也最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便是“公有制”。在许多人的认知中,甚至在某些官方的话语体系里,“国有制”被理所当然地、不假思索地等同于“公有制”。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绝非一个简单的语义问题,它恰恰是通往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最大理论障碍,更是修正主义用以掩盖其背叛、偷换社会主义内核的意识形态迷雾。
这种混淆,引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关乎根本的追问:国有制真的等同于公有制吗?二者的区别究竟何在?名义上属于“国家”的企业,其利润究竟流向了何方,又由谁来支配?在“国有”与“公有”这两种不同属性的企业中,工人的地位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列毛主义者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作为社会主义根基的公有制,难道仅仅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吗?一个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公有制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其实现的道路又在何方?
本文的使命,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深入的理论解剖。我们将论证:“国有制”仅仅是一种财产的法律形式,其本身是阶级中性的;它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完全且仅仅取决于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当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时,国有制便是全民所有制;而当国家政权被一个新的官僚资产阶级所篡夺时,国有制便会蜕变为一种更具隐蔽性的剥削形式——“官有制”或国家资本主义。因此,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归谁所有”的名义,而是“由谁统治”的实质。
第一章: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与“内容”——对所有权问题的阶级解剖
1.1 超越法律的幻象:所有制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要辨析“国有”与“公有”,必须首先打破资产阶级法学所构建的、关于“所有权”的形而上学幻象。在法律的层面,所有权被定义为一种人对物的、排他性的占有关系。据此,“国有制”便被简单地理解为,生产资料的法律所有权,归属于一个名为“国家”的法人实体。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揭示,所有制并非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它要回答的,不是法律文本上的归属,而是三个根本性的现实问题:
1.谁实际地、有效地控制着生产资料?
2.谁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谁处于被支配地位?
3.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由谁来占有和分配?
离开了对这三个问题的阶级分析,任何关于所有权的讨论,都将是漂浮于空中的、毫无意义的法律游戏。
1.2 国家所有制的“中性”外壳及其阶级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国有制”这一法律形式,其本身是阶级中性的,它可以被注入截然不同的阶级内容。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无论是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将煤炭、铁路等产业国有化,还是今天许多欧洲国家的能源、交通等命脉部门由国家控股,这种“国有制”,其性质是国家资本主义。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作为一个“总资本家”,其经营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整个资产阶级的长远和整体利益——例如,为私人资本提供廉价的基础产品,或是在危机时承接亏损,以稳定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其利润,最终仍然是通过税收、国债利息、官商勾结等各种渠道,流回资产阶级的口袋。
反之,在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制”则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因为此时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由这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其真正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
1.3 决定性因素: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根本性的结论:判断“国有制”是否是“公有制”的唯一、也是最终的试金石,就是这个“国”的阶级属性。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工厂的大门上挂着“国有”的牌子,而是执掌国家政权的,究竟是代表广大工农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还是一个脱离了人民监督、服务于自身特权的官僚集团,抑或是公开的资产阶级代理人。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国有制的一切:从生产目的、利润流向,到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真实地位。混淆了这一根本前提,将任何形式的“国有制”都笼统地称为“公有制”,是修正主义的典型特征。
第二章:“利润”的流向与支配——两种所有制下的价值分配逻辑
2.1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利润”:服务于全体人民的社会积累基金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其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所产生的“盈利”或“利润”,在性质上与资本主义的利润是根本不同的。它并非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中的剩余部分。
这部分剩余产品,作为社会积累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其用途是明确的、服务于全体人民的:
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即投入到新的生产建设中去,以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另一部分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即投入到非生产性的、但对全体社会成员至关重要的领域,如免费或廉价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体育事业,以及必不可少的国防建设。
最关键的是,这部分社会基金的支配权,掌握在代表全体人民的无产阶级国家手中,其使用是受到整个社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的监督、并严格按照国民经济的统一计划来进行的。它体现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原则。
2.2 “官有制”下的利润: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金库”
然而,当国家政权发生蜕变,从无产阶级专政蜕变为一个新的官僚特权阶层(即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专政时,“国有企业”的利润流向和支配方式,便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此时,名义上的“国有利润”,实际上沦为了这个新阶级的“小金库”和经济基础。其主要流向变为:
维持和扩大该阶层的奢侈消费与高额特权:通过极高的、不透明的薪酬、职务消费、特供系统等方式,将国有利润直接转化为个人享受。
进行服务于该阶层利益的再投资:投资的目的,不再是满足人民需要,而是为了与国际资本进行竞争、或是在能够产生更大利润的领域进行投机,以巩固和扩大该阶层的经济实力。
成为腐败和资本外逃的巨大源头: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国有资产和利润,极易通过各种贪腐和利益输送的暗道,被私人所侵吞,并转移至海外。
此时的利润,已经与创造它的劳动人民彻底异化,它不再服务于人民,反而成为了滋养一个新剥削阶级的乳汁。
2.3 从“全民”到“无主”再到“私分”:利润支配权的蜕变路径
这一蜕变过程,往往有着极为清晰的轨迹。
起初,在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下,公有资产与人民之间的直接联系被悄然割裂。它被描绘成一个抽象的、模糊的“国家财产”,人民对它的支配权被悬空,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随着这种观念的蔓延,那些名义上“全民所有”、却由少数机构代为“管理”的资产,渐渐丧失了真正的主人——它们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无主财产”。
而当权力与资本的边界开始模糊时,离这些资产最近、握有管理权的官僚与企业掌控者们,便最容易也最方便地以各种“改革”的名义——诸如管理层收购、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将“全民的财富”转化为“个人的私产”,堂而皇之地“化公为私”。
这正是苏联解体后,国有资产被寡头疯狂瓜分的那一幕所揭示的历史逻辑。
第三章:“主人”与“雇工”——两种所有制下工人地位的天壤之别
3.1 公有企业中的“主人翁”:以“鞍钢宪法”为典范
所有制性质的根本不同,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之上。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工人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这种主人翁地位,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革命性的制度安排来保障的。其最光辉的典范,便是毛泽东同志所肯定的“鞍钢宪法”。其核心——“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从根本上颠覆了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模式。
在这里,工人不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而是企业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界限被有意识地打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被逐步削弱。工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智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这种管理模式,其核心是“政治挂帅”,其目的不仅在于生产物质产品,更在于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3.2 国有企业中的“雇佣劳动者”:重新戴上“看不见”的锁链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蜕变为“官有制”的国有企业中,工人则重新回到了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尽管企业的所有权名义上仍属于“国家”,但对于工人而言,这个遥远的、官僚化的“国家”,与一个私人的资本家,并无本质区别。
国家(或其代理人——企业管理者),作为劳动力的购买者,与作为劳动力出卖者的工人,重新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异化的雇佣关系。管理者拥有了包括解雇、惩罚、调动在内的、对工人的绝对支配权。
“铁饭碗”被砸碎,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不安全感的劳动合同。生产的目的,是利润;管理的手段,是纪律与规训。“效率”和“盈利”,成为压倒一切的最高准则,而工人的尊严、健康和创造性,则被无情地牺牲。工人与他们名义上“共同拥有”的生产资料,发生了彻底的分离。
3.3 从“领导阶级”到“人力资源”:话语的变迁与地位的陨落
这种阶级地位的根本性陨落,也清晰地反映在官方话语的变迁之上。
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被尊称为“领导阶级”。这一称谓,肯定了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和历史使命。而在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时期,工人则越来越多地被称之为“人力资源”。
这一话语的变迁,绝非偶然。“阶级”,是一个具有主体性、斗争性和政治能动性的概念;而“资源”,则是一个被动的、物化的、等待被开发、被配置、被消耗的客体。
从“领导阶级”到“人力资源”的堕落,以最精炼的方式,概括了一个阶级从国家的主人,重新沦为资本的奴隶的全部悲剧。
第四章: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乌托邦”吗?
4.1 历史的实践:人类对公有制的千年求索与20世纪的伟大尝试
面对修正主义的背叛和资本主义的复辟,一种悲观主义的、失败主义的论调便会甚嚣尘上:他们声称,马列毛所追求的那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脱离人性的、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这种论调,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史观。
对公有制的追求,并非几个“天才头脑”的一时空想,而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一种深层诉求。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到历代农民起义中“等贵贱、均贫富”的质朴理想,再到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各种社会实验——这一切都昭示着被压迫阶级对消灭剥削、实现平等的持久渴望。
进入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成为这种理想的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并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伟大实践。尽管这些实践在历史进程中遭遇了严峻的挫折,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的失败,但它们在极短时间内创造的成就——从苏联的高速工业化,到中国“前三十年”的“两弹一星”与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都雄辩地说明:公有制并非“乌托邦”,而是一种能够释放巨大生产力、孕育社会奇迹的更高级现实制度。。
4.2 失败的教训:并非理想之误,而是斗争之艰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其教训不在于公有制的理想“错了”,而在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防止其蜕变的阶级斗争,是何等的艰巨、复杂和长期。
这些失败,深刻地警示我们:即使在夺取政权、建立公有制之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被推翻的旧资产阶级随时企图复辟,小生产的汪洋大海自发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因素,更危险的是,在执政的共产党内部,由于官僚主义的侵蚀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随时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特权阶层,从内部来瓦解和篡夺公有制。
因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坚持不懈地与党内外的资产阶级作斗争,才是保证公有制不改变颜色的根本保障。将这场斗争的暂时失利,归结为公有制理想本身的“不可能”,是一种懦夫和叛徒的哲学。
第五章:历史的必然性——从资本主义的“胎胞”到共产主义的曙光
5.1 资本主义自身创造的“肯定”因素:公有制的物质前提
坚信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乃至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并非出于盲目的信仰,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自身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早已指出,资本主义在其追求利润的疯狂运动中,恰恰在为那个否定其自身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准备着日益成熟的物质前提。
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化大生产。全球化的供应链、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发展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使得人类大规模地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可能性,第一次出现在地平线上。
它缔造了作为其掘墓人的现代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有文化、有纪律、有全球性的联系,是唯一能够驾驭和管理现代化大生产的阶级。
所有这些,都使得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5.2 “两个决不会”与革命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不会”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这样的历史关节点。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日益频繁和深化,金融泡沫的崩溃、大规模的失业、无法解决的环境危机、以及帝国主义争霸所带来的战争威胁,都在日益清晰地表明,这个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正趋于其极限。而那个新社会的物质条件,也正在其胎胞里加速成熟。
革命,作为历史的助产婆,其到来的客观必然性,正在不断地增强。
5.3 螺旋式的上升:在更高阶段上重建公有制
未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将不会是过去模式的简单重复。它将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它将吸取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部经验与教训,并建立在由当代资本主义所准备的、更高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它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更科学、更民主的计划管理;它将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它将能够探索出更有效的、防止官僚化、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的民主形式。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从不畏惧挫折与失败的信心所在。
结论:斗争,为了名副其实的“公有”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最清晰、最决绝的姿态,划清“国有制”与“公有制”之间的阶级界限。“国有制”是形式,是外壳,是可能被任何阶级所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灵魂,是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活生生的现实。
判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所有制性质的最终标准,绝不是看其法律上的名义,而是要看其利润为谁服务,工人是主人还是雇工。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种种“国有制”,其阶级的面目便昭然若揭。
马列毛主义者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绝非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它是被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运动所历史地、必然地提上议事日程的科学未来。20世纪的失败,不是这场伟大事业的终点,而仅仅是其序幕。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一个真正由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崭新世界,必将在全世界无产阶级持续不懈的斗争中,浴火重生。
我们的任务,正是要为这一天的到来,而去进行清醒的、坚韧的、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准备。
作者:子珩墨;来源:子墨听风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