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也不低。更让外国人惊讶的是,以往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发展速度曾经有多么高,但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那个高速度就一定会掉下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曾经也比较高,西方媒体总要猜测,中国的高速度什么时候会掉下来,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没有过去那么高了,但是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那个速度依然不低。而且中国现在基数大了,发展速度再如何比不了过去那么快,但经济增量的绝对值还是相当高的。
西方人对此比较困惑。在他们看来,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那些在经济上曾经有过较快经济增长历史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呈现在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之后,就陷入低速度的缓慢增长。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发展速度却一直没有出现特别低的状态。这让他们非常不解。
在中国,在曾经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也曾呈现过持续的高速度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当时我们的发展速度并不是按所谓GDP统计的,是按照工农业总产值的指标来统计的。当时我们的年增长速度基本都是在百分之十上下。当然,我们当时的经济底子薄,我们起步的基数偏低,所以发展速度即使快一点,经济增长的增量总值还是很有限的。
曾经有人把我们这些年高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我们一直在做五年规划。确实,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五年规划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目标,有方向,有措施,有监督。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确实具有很大积极意义。但是,制定五年规划并不是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因素。
苏联时期,也有五年计划。我们当初做五年计划,都是学苏联的。可是,苏联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他们的那个五年计划似乎也不那么很灵光了。苏联经济出了很大的问题。经济停滞,想尽了很多办法也上不去。至少这表明,只有一个五年计划,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对于苏联经济出现的问题,原因比较复杂,这里也无法全面分析。但是有几个因素与此有些关联。一个是苏联的计划比较僵化,只要计划制定了,就是法律,不允许任何改动。再一个就是苏联的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发展一直就不平衡。苏联为了发展军工产业,把重点都放在重工业上。而农业和轻工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在这两个领域,特别是在轻工业领域,生产的产品数量、品种和质量一直都上不来,长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苏联对于计算机产业,开始也没有引起重视,在这个领域苏联一直落后于西方。有一段时间苏联把与计算机以及通讯领域里相关的信息论和控制论说成是伪科学,不仅没有充分发展,还要进行严厉的批判。这样的态度和做法不可能不影响苏联经济自身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之所以不会让速度大幅度下降,我们有一个总的原则,叫做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种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适当控制我们的发展速度,不能忽高忽低,不能断断续续,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在这个思路下,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但只有五年规划还是不够的。
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原材料、市场需求、资金、设备,还有交通运输的运力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必须得到有效的协调,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再去做五年规划,才能使这种五年规划有较为可靠的可行性。
对于绿色能源,对于数字产业,中国都是极为重视的。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没有这些领域的开发与挖掘,就不可能实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另外,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经济。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又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对于制定五年规划,是要有强大的资金与掌握的国有企业作为基础的。国家需要有较为雄厚的财政收入。当然,财政收入中有一大部分用来做国家各方面日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但还应该有其他一部分财政收入用来实施五年规划的资金。如果在资金上有缺口,还需要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当然,国债发行的数量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国家是要具备一定的偿还能力的。
对于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依赖有足够数量而且有着强大实力的国有企业。没有足够多和足够强大的国有企业,五年规划就无法正常实施。当然,只有国有企业这一项,只是五年规划的实施必要条件,还需要有前面提到的其他因素,构成充分必要条件,五年规划才能得以实施。
没有国有企业作为依托,五年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也难以实施。在市场条件下,如果完全都是私营企业,国家制定的规划没有强制要求私营企业必须实施规划中的安排。如果私营公司认为实施五年规划对企业有利,那么私营公司就可能愿意实施规划中的项目。如果私营公司认为按规划操作有难度,那么私营公司就可以对于五年规划不予执行。
换句话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没有制定规划的习惯。一个原因在于他们过分迷信市场,认为市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能够满足任何需求。再一个原因,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概念里,所谓在国民经济中如果制定并且实施规划,那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他们是很反感社会主义的。所以他们不屑于制定所谓规划。
然而,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起伏和动荡。而且市场经济对于发生的通胀、衰退、萧条和停滞,特别是出现金融危机这一类的巨大动荡,完全没有办法解决。中国在制定与实施经济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包括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就业不足等问题,都能通过宏观调控来加以解决。而且在制定与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已经预先考虑到解决经济中可能存在的这一类问题。规划中的项目,对于相关的需求、产能以及就业,已经能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功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来我们的五年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在信息收集、归纳、综合、处理方面会更有效率,也更加精准,因而也就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更多、更具体、更细致、更丰富的需求。在实施五年规划过程中,也能更合理地稳步前行。
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规律来说,将来人类社会生产需要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丰富和具有更多细节的经济规划,而且最终也可能使用更高层次的经济计划。生产的计划性是人类社会进行生产活动的高级阶段。现在的市场经济,只是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更高阶段时期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一旦达到更高的水平,那么计划经济就必然取代市场经济。将来的计划经济,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将来的计划经济在制定过程中将会掌握大量的信息,而且处理这些信息的效率也将会更高,更精确。在这种计划经济下实施的生产活动,将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
从某种角度上说,现在中国实施的五年规划,就非常可能是未来计划经济的先导。现在我们需要还需要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五年规划将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规划经济还会不断完善,不断扩展,不断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目前的中国,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辅相成将逐渐减少市场的盲目性,扩大规划的范围和领域。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