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弃:中国核聚变设施大到太空可见,美国慌了 - 昆仑策
-
陆弃:中国核聚变设施大到太空可见,美国慌了
2025-10-07
有人说,核聚变是能源的未来。现在,中国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未来是我们的。太空都能看到的核聚变设施,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西方眼里的“科幻场景”,在中国加速推进下,正在迅速落地。美国初创企业太平洋聚变公司创始人里根坐不住了:“中国的崛起对美国能源主导权构成生存威胁。”一句话,道出了西方紧张的本质——落后了,不仅仅是竞争,而是生死攸关的焦虑。
中国自2023年以来,全力押注核聚变技术。从激光聚变到超导托卡马克,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一壮举被业内称为核聚变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的公开言论更是直截了当:他们研发的激光聚变加热效率比美国高30倍,未来有望以每兆瓦时25美元的价格提供基本负荷动力。
速度和规模。美国仍然在原地打转,资金分散、项目零散,仍以科学研究为主,而中国在国家统筹下,像打了鸡血一样推进产业链建设。西方商业核聚变领跑者马姆加德无奈指出:“中国设施规模太大,从太空都能看到。”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的焦虑——整个西方的核聚变产业看上去仍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远不能与中国的系统化布局抗衡。
核聚变不是实验室游戏,它关乎能源安全、产业格局、经济结构甚至国家战略地位。一旦中国实现稳定核聚变发电并网,并大规模建设核聚变电站,全球能源秩序将被彻底改写。西方依赖化石燃料和分散研究的模式,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全球电力格局、产业供应链、甚至地缘政治,都可能因此重排。
关键变量在于国家意志和系统布局。中国押注的不仅是单一实验,而是涵盖核聚变大规模商业化的六个关键产业中的三项,并接近主导另外两项。高速铁路、微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同步扩张,为核聚变商业化提供支撑。美国缺乏类似的整体战略,靠私人企业零散推进,结果就是效率低下、风险高、竞争力不强。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场高风险高回报的全球竞赛。中国以国家力量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执行力和野心。西方仍在担忧成本和风险,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抢占制高点。几十年后,这一刻将被记录为能源历史上的分水岭——谁先实现稳定核聚变发电,谁就握住未来能源的钥匙。
最终,中国的核聚变竞赛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国家战略、经济实力和未来话语权的全方位体现。美国的焦虑、媒体的惊叹,都无法改变现实:中国正用速度、规模和系统性布局,迈向电力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从太空都能看到的设施,不只是科技的炫目,而是全球能源秩序被重新定义的信号灯。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真言社”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