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之后,周恩来对博古说过这样一番话,其大意是说,我们都是在国外留过学的,我在法国留学,你在苏联留学,我们对中国的情况都不是特别熟悉和了解。毛泽东跟我们不一样,他对中国的情况更加了解,解决中国的问题,他的办法比我们多,也管用。我们应该帮助他一起来搞中国革命。博古也才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心高气盛。刚开始听到周恩来这一番话,心里也不太服气,但最后他还是听从和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
毛主席曾经也想出去留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走成。或许在毛主席看来,中国这么大,问题这么复杂,要把中国革命进行下去,还是要多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更完整一些。当然,毛主席并不反对留学。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做出了留学的选择与不留学的选择,各有其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相对的片面性。
这里主要思考一下留学和没有留学之间的一些问题。在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之后,很多青年知识分子都在考虑,如何救国的问题。中国自己当时似乎拿不出办法。既然是日本打败了中国,那么日本一定就有其可取之处。于是有很多人就想去日本留学。周恩来也去过日本。还有郭沫若、鲁迅,李大钊等人也都去过日本。应该说,在他们去日本留学之后,确实也看到了日本的一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以及对日本进行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不过有一点,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似乎很少有人能成功地把日本的经验落实在中国的身上。除了两国国情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之外,两国对于本国未来发展的目标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就是要对外扩张侵略,而中国是要解决救亡的问题。蒋介石也去日本留过学,他学的是军事。但是他对自身军队的统率似乎更倾向于德国军队的那一套管理办法。
那么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救亡图存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建设自己国家方面的问题。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大批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他们多数是学科学或者工程技术方面专业的。他们回国后,对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新中国还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去苏联和东欧一些工业相对先进的国家学习。这些人回国之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在当时那个时代,出国留学的意义还是相当大的。因为我们当时毕竟是一穷二白,科学技术方面确实比较落后。在这样一片完全是野生荒芜的土地上,一下子就只凭我们自身的那点落后的工业制造业,以及我们对科学知识所掌握的程度,确实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把我们国家能够较为快速地建设与发展起来。出国留学,能够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他们回来后,就可以使我们的工程技术,以及在科学研究方面缩短我们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加快我们的建设步伐。
然而,当时的中国确实太过落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落后国家的留学生,在回国之后,看到如此落后的环境和局面,他们中会有那么一些人感觉这么落后的地方,实在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因此这些回来的人们之中,有些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祖国出国工作,选择所谓更为适合他们所学专业的工作岗位。
然而,在中国,大多数回来的留学生们没有离开祖国。中国虽然落后,但是,他们就是能在这种落后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他们从国外学到的知识,结合中国具体的情况来发展中国自身的各项事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的工作条件,比起国外发达国家来,要差很多。他们面临的中国在各项专业领域里的实际水平,比国外也要落后很多。在这种非常悬殊的状态下,他们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做工作,而且做出了从无到有的贡献,再创造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果,确实非常不容易。
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我们那些相对落后的领域中。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自己所从事的全部领域之中。他们不得不以最简单、最基础的技术入手,来一点一点地发展我们自己的这些领域。从无到有,已经就是非常不容易了。这个“有”本身,比起当时发达国家来说,依然还是很落后的。然而他们能创造出这个“有”,就比原来只有“无”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中国一点一点地追赶西方先进技术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积累我们自己独创的技术,或者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们自身具体的经验所创造出的一种混合型的技术。过去有种说法,叫“土洋结合”,或许就是在指这种混合型的技术。这一类混合型技术,既含有国外先进技术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独创的土技术。这种土技术在混合型技术中,有的还能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还能有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们在参与其中的研究开发。而我们的核潜艇,则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完全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在几乎完全盲目的情况下午一点一点地摸索着干出来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少有的。这至少在说明,即使我们没有人员去国外留学,凭着我们的一己之力,在有些领域里,依然能够开创出从无到有的道路来。
今天的中国,由于工业化门类齐全,有的领域能占据世界上较为靠前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些领域只是实现了从无到有,但远没有完全实现从弱到强。现在的美国,却要卡我们的脖子,在很多重要的科技领域里拒绝接受中国留学生,其目的就是要扼杀中国科技的新发展和新飞跃。这就表明了,在这些高技术领域,美国已经下了决心要扼住我们的脖子。出国留学的这条路子基本被堵住了,那么中国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
正如当年在研发北斗系统时,我们面临着建设地面站的难题。美国的GPS系统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地面站。而美国是不会容忍世界其他国家同意中国在那些国家里建立自己的地面站的。中国在境外的地面站非常少。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有我们的一个地面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只有这样少量的地面站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开拓另外一条思路。最终,我们研发出一种星座式结构。我们不需要能够地面站,而用这种星座式结构,把数个卫星联结起来,以解决缺少地面站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效果很好。这就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范例。
对于出国留学,也会存在某种可能的缺陷或者问题。在国外学习时间长了,能够学到很多先进的知识,也能学到国外(主要是西方)的一些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有着较大不同的。如果我们留学学到了西方的思维方式,但是没有丢掉中国文化中的精髓,那么这两者结合就是相辅相成。如果我们学到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却丢掉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甚至反过来贬低或者否定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那就要出大问题了。王明应该就是这种问题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过去在晚清时期,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不管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何,今天我们如果用这句话来说明我们将留学的意义与坚守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思维,或者坚守中国实际国情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最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