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民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这是作家郁达夫最为流传的句子,说到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烈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当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被别有用心者恶意诋毁、历史记忆遭人为篡改时,王立华、赵小鲁、郭松民等法律人与正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法律为剑、以事实为盾,在舆论场与法庭上为英烈正名,他们同样是值得敬仰的“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早已超越具体的历史场景,成为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不屈抗争、舍生取义的精神象征。他们纵身跃下悬崖的背影,镌刻着中国人的骨气与担当,是一代又一代人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然而,曾几何时,有人以“学术研究”“细节考证”为幌子,对五壮士的英勇行为进行歪曲抹黑,试图消解英雄精神的崇高性,动摇公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英烈的亵渎,更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伤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立华、赵小鲁两位同志毅然接过为英烈维权的重担,郭松民等有识之士也以笔为戈展开舆论反击,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是一场捍卫历史真相的“战斗”。王立华与赵小鲁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在法庭上层层梳理证据链条,清晰界定了“言论自由”与“恶意诋毁”的法律边界——自由从不是践踏英雄的借口,历史记忆更不容肆意篡改。他们用严谨的法理辨析,让恶意抹黑者在事实与法律面前无可遁形,最终推动案件胜诉,以司法判决的形式为英烈荣誉筑起“防火墙”。而郭松民等人士则在舆论场中主动发声,以翔实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引导公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凝聚起“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精神”的社会共识。
他们的努力,远不止赢得一场官司、澄清一段史实。从更深层面看,这场维权行动为全社会树立了“英烈不容诋毁”的价值标杆。正如古人所言,“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态度,直接关乎其精神根基的稳固。王立华、赵小鲁、郭松民等人的行动,正是在守护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他们没有置身事外的冷漠,而是以“匹夫有责”的担当,成为历史真相的守护者、英烈荣誉的捍卫者。这种对正义的坚守、对精神家园的守护,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一脉相承——前者在战火中守护家国,后者在和平年代守护精神,本质上都是对民族大义的践行。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为英烈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捍卫英雄的行动从未止步。王立华、赵小鲁、郭松民等人用实际行动证明,捍卫英雄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主动站出来。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专业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正义篇章。这样的人,无愧于“捍卫英雄的英雄”之称,他们的精神同样值得被铭记、被尊崇。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英烈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这个案例最可贵的是什么?是用英雄精神来捍卫英雄!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而不是态度暧昧,当懦夫、当逃兵、当看客,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人们称赞当年敢于站出来捍卫英雄的勇士们也是英雄,就是这个道理。这在当时不容易,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