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要管了,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的新一轮清朗行动引发关注。此次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
一些商业平台被约谈或处罚,一些网络大V账号被封号、禁言或禁止关注。
互联网上,对立和争论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我们要警惕的,是有的人故意宣泄情绪垃圾,有的人故意挑动对立,并且背后有势力推动,目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家搞族群撕裂,破坏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团结。
不能阻止对立,也不能挑动对立。
鼓吹西方普世价值,宣扬所谓自由、平等的极端民主化、极端自由化思潮,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否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否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就是否定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无政府主义。这些来自某些特定群体的观点,必须加以驳斥和批判,绝不能听之任之。这种对立,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舆论场上的表现,是批判的武器,本质上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不能阻止,也无法阻止,因为阶级斗争客观存在,是社会的自我免疫,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公共场所,不允许宣泄情绪垃圾,不允许故意挑动对立。
如今,许多平台,话题、评论区、弹幕已成为骂战现场,热搜也被各种明星“饭圈”霸占。互联网链接世界,正被各种有组织和无组织无监管的“骂战”所割裂。这些流量热点,离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去甚远。而这些,也是中央网信办集中整治的重点。
比如地域对立。一条某地的社会新闻下,总能见到“某省人就是这样”“以后不去某地旅游了”的言论。比如,“汤姆张”黑山东,引发互联网一场“大规模”口水战,甚至官方都下场进行了回应。浪费了公共资源。当然,作为山东人,我觉得无损山东人的口碑。
比如性别对立。某些账号打着“维权”旗号,通过极端言论煽动性别仇恨。他们将复杂的个体差异推向极端,简化为男性或女性贴标签的粗暴论断,理性讨论性别议题已经成为奢侈。比如,刚刚过去的武汉大学事件,暴露了“极端女权”主导下,借具体事件引发对立情绪、人为制造割裂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将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对立,否定前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或否定后四十年改革开放,其目的是将中国割裂为对立的两派阵营,进而否定毛泽东主席,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否定中国政权的合法性。最终,他们是要搞和平演变,让中国像前苏联一样分崩离析。
这些对立言论往往具有高度相似性: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以偏概全的归纳方式、充满敌意的表达语气。它们不是在促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而是在制造更多的分裂和敌意。这些对立背后,不乏有境外NGO组织的影子。这些话术,老套而缺乏创新。族群撕裂,是敌对分子搞和平演变的惯用伎俩。
应该意识到,在互联网宣泄情绪,正在成为一种负担,对我们网络环境毫无益处。
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的权利,但这不等于有权利在公共空间肆意输出。当我们把极端情绪不加处理地倾倒进网络空间,实际上是在让陌生人为我们的情绪买单,就像现实中的随意倾倒垃圾污染环境一样。
负面情绪有传染性。一条充满戾气的评论,可能影响许多人一天的心情;一场无谓的骂战,可能摧毁公共空间的理性与平和。
比如,突发事件中,一些人不去关注事件本身,而是急于“扣帽子”“贴标签”,将个别现象上升为群体攻击。有的人,拿钱办事,故意带节奏;有的人,是被蒙蔽、被带节奏的糊涂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金钱和流量支配下,完成对特定群体的污名化。
当然,这里面,平台算法和趋利动机,或许也是对情绪化信息大肆传播的纵容。
这种情绪宣泄代价巨大。它让理性的声音被迫沉默,让复杂的现实被简单化的标签取代,让本可对话的群体变得势不两立。
奇怪的是,极端对立言论总能获得大量传播。这背后,是资本对人性的洞察。
一定有人在偷偷的利用我们的情绪赚钱。
多数人对冲突性信息更为敏感。愤怒和恐惧,更容易被关注和记忆。人的这种特性,在算法时代被某些资本裹挟,无限放大。
一些账号深谙此道,他们刻意制造和放大对立,以此获取流量收益。他们不是促进理解,而是激化矛盾;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不是搭建桥梁,而是修筑高墙。
像不像现在的美国?
有些信息背后有明确的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通过分化社会群体,制造内部矛盾从中渔利。当不明真相的网友沉浸在互撕对骂中时,可能已经成为别人的棋子。
当任何外部力量不足以战胜中国队时候,他们想要的,是堡垒从内部破溃。他们能利用的,就是思想文化的武器。
还记得,新华社揭示的思想殖民吗?
作为网民,要时刻防止思想和行为被操控。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言论是基于事实还是偏见?是促进理解还是制造对立?如果对方站在我面前,我还会这样说吗?
要给平台立规矩。最近,一些商业平台被约谈和处罚,也是给互联网生态敲了警钟。平台要审视支撑自己算法背后的价值观,不能只考虑参与度,而不管这种参与对社会治理的作用积极还是消极。平台必需建立更全面的内容评估体系,对那些明显煽动对立的限流,对促进理解的优质内容加权。平台,不能只对资本负责,要对人民负责。
平台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舆论动员的工具。
互联网舆论生态,需要每个人为之努力。选择建设而非破坏,选择理解而非对立,不仅关乎网络环境的清朗,更关乎我们能否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继续前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发声,更要学会如何辨别、如何沉默、如何倾听。
回到开头,这是我重点要强调的。面对谬误与诋毁,必须要旗帜鲜明的斗争。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斗争求认同,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发展。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聒噪的高音量,而是正确立场下充满正能量的观点交换,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理解。
至诚无息,为物不贰,以无间入有隙。
作者:毛粒子;来源:毛粒子Maons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