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美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颠覆性技术与未来战争中心(DTFW)首次举办大型专题研讨会,美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James Giordano博士专门刊文解读颠覆性技术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
一、操作性定义
一般来说,颠覆性技术可以被定义为任何从根本上改变能力现状以及经济、政治和军事霸权平衡的创新。如下表所示,颠覆性技术通过以下方式重新定义作战格局:一是创造新的交战手段,从而使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工具过时,并平衡原本不对称的实力关系;二是开发全新的工具来利用实力。
表:颠覆性技术的维度
类别
|
定义
|
示例
|
从根本上平衡实力的技术
|
那些使高端能力得以普及,使资源有限的行为体能够挑战更具优势的对手的创新
|
低成本无人机、网络系统、现有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
|
新兴技术
|
新的科学突破和技术工具,它们虽然仍在开发中,但具有重新定义未来冲突态势的巨大潜力
|
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
|
目前,颠覆性技术的五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是近期战争的核心;它们分别是:(1)大数据;(2)人工智能;(3)纳米工程和量子传感/传输;(4)生物技术;(5)无人驾驶运输系统。这些技术各自都很强大。然而,当这些工具以一体化融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最强大的效果,从而实现动能和非动能两种力量和效果。
二、大数据:新的“战略高地”
数据已成为一种力量和倍增能力,其价值可以说堪比过去传统战争中的地理制高点。现代作战通过传感器、卫星、网络、后勤系统和社交媒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流,而访问、接触和利用这些数据能够通过模式识别来预测敌方的态势和行为;将多域情报整合到统一的战场态势图中;并建立直接的后勤链,以实现任务的精确性和韧性。
然而,数据是一把双刃剑。信息的可访问性同样使实力相当的竞争者和对手能够利用商业平台、收集开源情报,并掩盖其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既可以成为一种平衡力量,也可能使相对优势地位变得复杂。因此,军事上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还要比对手更快速地整理数据,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并保护这些数据以及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和使用数据的系统免受对手的窃取。
三、人工智能:从辅助到决策伙伴
人工智能(AI)使大数据能够以具有作战意义的方式得到利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和生成式系统已经能够支持目标定位、侦察和网络防御。真正具有颠覆性的飞跃在于,人工智能作为决策伙伴在指挥与控制闭环中的潜力得到了逐步实现,从而能够建模和预测对手的行为,并以超过人类认知的速度推荐行动方案。
鉴于此,人工智能(AI)的两个颠覆性维度至关重要:(1)加速OODA(观察-定位-决策-行动)循环,使人工智能赋能的系统能够将决策时间压缩到秒级,从而提升任务能力,并减轻人类监控的负担;(2)风险与欺骗并存,即人工智能系统可能被对手(通过渗透性数据或禁用或定向算法)访问和操纵,从而在功能和/或信任方面造成漏洞。诚然,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如日益自主的无人机、纳米级传感器和/或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力量运用方面的颠覆性能力。正如我们所言,对于军事领导者而言,挑战(也是机遇)在于平衡速度与审慎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人类的指挥与控制始终明智、迅速且承担道德责任。
四、纳米工程与量子传感/传输
纳米和量子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拓展,为监控、通信和隐身开辟了新领域。纳米工程使人们能够开发出比沙粒还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探测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特征。这种“无处不在的传感”可能使隐蔽几乎无法实现,同时实现精确交战。量子传感与传输有望实现超精确导航和武器平台制导,以及不依赖GPS的授时;实现抗截获的安全通信;以及超越当前雷达或声纳系统极限的探测能力。
这些技术虽然仍处于使用和部署的初级阶段,但预示着战场应用的发展轨迹,旨在大幅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战争中的迷雾与摩擦。它们的颠覆性潜力在于创造非对称性飞跃,即部署量子安全通信的小国可能超越依赖传统系统、技术上享有优势的对手。
(一)生物技术:生物的武器化与防护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神经技术和生物材料,如下表所示,这些技术可用于进攻与防御。
表:生物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应用类型
|
描述
|
示例
|
进攻能力
|
使用基于生物的工具来削弱、破坏或操纵敌方功能或能力,通常不具有明显的致命性
|
精准设计的病原体、特制毒素、改变神经认知的生物制剂
|
防御能力
|
使用生物技术保护或增强己方力量,以便能够抵抗生物威胁,并在作战环境下提升表现
|
先进的诊断技术、快速疫苗研发、生物增强的作战人员
|
生物技术具有极强的颠覆性,因为它模糊了医疗保健工具、工业应用工具及可武器化实体之间的界限。事实上,那些可用于推进医学和农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同样可以被用于隐蔽、秘密或公开的军事应用。在这方面,生物技术是战术和战略层面最复杂(甚至具有挑衅性,如果不是争议性的话)的领域之一,因此也存在伦理问题。
(二)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机]系统
无人空中、陆地、海上(及水下)系统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其颠覆性影响源于三个主要特征:(1)成本不对称。例如,一架价值数千美元的无人机可以瘫痪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系统)。(2)作战持久性,即无人机集群可以渗透防御系统,压制雷达,并在对人类而言过于危险的环境中作战。(3)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即通过量子安全网络连接的人工智能制导无人机,结合大数据分析,可在电子战中实施精确动能打击或投送非动能载荷,以及/或散播生物技术开发的制剂。当携带爆炸物或生物制剂的无人机在冲突中被使用时,这种根本性的实力平衡效果尤为明显。当考虑到无人机如何能够运送新型生物技术(如药物、微生物、毒素、纳米材料、电磁武器)时,这一新兴领域变得清晰起来;而使用具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修复和自适应决策能力的自体生成无人机,则预示着一个新的自主作战时代的到来。
五、战略与道德要务:应对颠覆性未来
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样巨大。这些领域各自都具有颠覆性;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可以对战争的行为和性质产生革命性影响。例如,大数据流融合到人工智能模型中,指导无人机的集群行动;量子连接的纳米传感器提供实时的敌方特征信号;生物技术有效载荷在旨在削弱功能而非摧毁人员或基础设施的行动中实现精确投放。这种汇聚不仅增强了动能杀伤力,还增强了非动能形式的战争。网络生物破坏、信息操纵和/或认知影响行动,这些行动会影响作战人员(以及非战斗平民目标)的决策和行动。
鉴于颠覆性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的可能应用,在实施军事筹划和行动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适应性调整作战理论。对于那些模糊攻防界限并使溯源变得复杂的技术,传统的威慑、对等性和升级框架必须重新校准。
2.培养优化的人机融合能力。操作人员和指挥官必须做好认知准备,以便与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协同工作,解读量子增强数据,并妥善处理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困境。
3.实现国防部资产与国防工业基地和政策机构之间的紧密结合,以推动国际监督、治理和威慑计划的及时制定。国际规范、条约和核查制度必须与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保持同步,而军方必须积极参与和塑造,而不是仅仅对新兴的指导和治理惯例做出响应。
颠覆性技术正通过渐进式变革以及改变交战参数和规则,重新定义战争。未来几年,那些能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无人系统整合到连贯作战架构和交战中的军队,将在实现战略目标方面获得决定性的战术优势。然而,此类颠覆性技术所带来的优势是脆弱的,且取决于国防工业基础在国内以及与盟友合作时所赋予的力量,因为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和敌手正迅速将这些工具用于自己的手段和目的。不应将颠覆视为单一技术发展或使用的结果,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不断演变的持续状态,在此过程中,它可能会彻底改变战争的能力和特征。我们的任务是预测、适应并合乎道德地应用那些新兴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比历史上任何单一武器系统更深远地平衡、转变并塑造未来的战场(包括动能和非动能维度)。
https://inss.ndu.edu/Publications/View-Publications/Article/4291845
远望智库开源情报中心 尘封 编译;来源:战略前沿技术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