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由于在五六年前就此写过两篇文章,就没再发言。看了很多篇对抗战中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也有对毛主席《论持久战》对抗战作用的评价,总觉还不够味儿,主要是没有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提纲挈领地进行分析。于是把前面两篇文章汇总整理一下,赶在九一八前发出来。希望对研究抗战史和关心军事理论的朋友有所启发。
我把题目定为《是谁主导了抗日战争》,是因为觉得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有两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个是究竟是谁主导了抗战,谁的抗战策略有条件把日本赶出中国;另一个是《论持久战》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之所以说“没有解决”,一是因为毕竟是美苏的参战最终让日本在八十年前投降。而且一直说国民党军打了正面战场,牺牲的军人和消灭的日军也许更多。八路军负责敌后战场,虽然也消灭了大量敌军,但大部分是伪军。二是因为虽然共产党认为抗战是“持久战”,但国民党同期也有“积小胜为大胜”的提法。较起真来,还真叫各有各的理。
我觉得如果站得高一些,或者叫从上一层概念往下分析,也许能说得清楚些。
一、抗日战争主要是“反治安战”
说实话,战争理论到现在还没“反治安战”的提法,但“治安战”的提法和战法则在38年以后就有了。38 年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制定了《军占据地区治安肃正纲要》,开始了以“剿灭占领地区内之残敌、抗日武装并完全封杀其游击战法为目的” 的 “治安战”。华北方面军被指定的“治安军”。根据情况把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战后日本防卫厅把这一时期的作战就叫《华北治安战》。而且美军在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后对占领区持续的战争叫做“反叛乱作战”(COIN),其理论和战法与日军的华北治安战基本一致。既然占领军有治安战,反抗军就应该叫反治安战。或者对这种战争样式叫做“治安攻防战”。
分清战争样式很重要。不同的战争样式会在不同情况下产生,需要用不同的战法来应付。尤其治安攻防战中,占领军与反抗军由于目标完全相反,作战方法也完全不同。现在流行说法叫“不对称”。
从战争双方的战略目的上看,国家间战争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国(有时会双方)试图用战争手段从对方攫取有限经济、政治利益(包括边境争议领土),但不以永久或长期军事占领为目的。
另一类是强国试图用战争手段对弱国进行军事占领,用征服、统治(包括用傀儡政府)对方以获取永久的政治、经济利益。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征服为目的的战争与不包含这一目的的战争,战争双方的战略目标由此决定达成目标的作战样式会有显著差别。
实现第一类战争目标的唯一手段是彻底击败对方主力,作战样式只能是双方主力会战(会战:双方主力在一定地区和时间的决战)决定胜负。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以劫掠财富人口,获取岁币的战争;近代如中印、中越边境战。会战结束一方认输签订协议,战争就结束了。
第二类性质的战争经常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是通过双方通过主力会战打败和消灭对方主力。会战中入侵者在失败退出国境,战争结束。但入侵者会战获胜,实现了军事占领,其达成战略目标还需要第二个阶段,即武力镇压占领区的武装反抗,使当地百姓服从统治者(包括对傀儡政府)。第二段作战样式叫做“治安攻防战”。如果占领军彻底消灭了反抗军,实现占领区良好治安,像美军在伊拉克的目标:解决了核心不满,占领军或傀儡政府能够通过“合法”治理体系对其人口和领土行使政治控制,战争就结束了。如果反抗军和老百姓坚持不断袭击占领军,破坏治安。占领军攫取的战略资源或政治利益始终抵不上打治安战的消耗,最终被赶走或迫不得不逐步收缩直至撤军。战争也结束。
把战争分为两种性质并把后一种分为两种作战样式是符合历史上战争实际情况的。例子就不枚举了。
日本侵华战争大部分时间打的是治安攻防战。918日军几个月就通过会战占领东三省,然后打了11年治安战。1942年抗联撤到苏联算打赢了。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时间日军打赢了全部9场会战,根据1938年2月日本大本营制订“不再扩大战争范围”的方针,11 月又发布《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明确放弃“速战速决”,转而采取 “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此后对蒋军作战目的改为迫蒋和谈。此后日军对国军发动大的进攻,战略目标是一方面把华北华东作为占领区进行肃正实现良好治安。一方面通过对国统区的军事压迫促蒋和谈。威逼蒋介石投降以结束对华战争。1939年4月《汪平(沼)协定》达成,汪伪政府建都南京。此后日军对鄂西和湘中的进攻,以及威逼英法切断滇越、滇缅交通,都是为了迫降。武汉会战就成为两种作战样式的分水岭。
因此,武汉会战后中日战争主要是治安攻防战,辅助以属于第一类战争的“准边境战”。日军如果打赢了治安战,蒋介石又接受了和谈,以停战线为界,即使日军不再南下西进,侵华战争也算赢了。
一直到今天,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八路军在敌后战场,是对抗日战争的标准描述。用传统战争理论这样说没问题。按新的标准就不合适了。
首先看日军部署。在1939年以后,日军在关内的陆军兵力署为:中国派遣军62万左右,其中华北方面军(第1、12、43军)约20万;华中华南(第13、6军、23军)约20万;华中第六方面军(第11、20军)20多万。这里真正与与“边界战”相关的只有华中第六方面军20多万,其余40万主要任务是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和部分国军游击部队。这一时期日军在中国东北还有68万关东军,主要任务也不是野战而是保障治安。加上近主要对付共产党的100万伪军,抗战中期共产党在“敌后”面对的敌军约140万到200万(含关东军),国民党军“正面”的敌军,含缅北日军约26万。所以正面和敌后的称谓是要重新认识的。
如果把抗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的战争看成“治安攻防战”,战争的“正面”就不在鄂西-湘中一线,而是在整个日占区,即华北、华东甚至东北三省。如果非要画出个“战线”,那就是各个乡村与市镇之间、山地与平原之间、交通线与交通线两侧之间的那条纠缠在一起的“战线”。因为实际的战争主要是在这些地方打的,而且几乎天天发生战斗。39年以后,所谓正面战场大部分时间是双方僵持,除了豫湘桂战役,没有大的战斗。这就让正面和敌后显得不伦不类。
谁主导了抗日战争,应该从实际战果上看。
“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一直在防守,收复失地是没有的。一直到天皇发诏书投降,始终是日军蚕食国民政府防线,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甚至一次丢掉了4个省会146座城市6000万人口。
“敌后战场”的情况是:1938年秋日军完全占领了华北400多个县。三年后的1941年,根据日本编纂的《华北治安》统计,按日军标准的治安区只剩10%,准治安区占40%,未治安区占一半。再过三年,治安区只剩7个县,准治安区多达67%,130个县已无日军,完全由抗日民族政府控制。也就是共产党光复了晋冀鲁豫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国军丢掉146个县城6000万人口的时候,晋察冀边区解放了32个县758万老百姓。
我认为判断是不是共产党主导了抗日战争,不从抗日战争的性质和作战样式入手是说不清楚的。
二、《论持久战》论的是反治安战
共产党能够打赢反治安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把《论持久战》作为作战指导思想。那么《论持久战》论的是什么,只是告诉中国人抗日战争不会速胜而是一场持久战争,会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最后一定胜利吗?就这么简单?那为什么战略相持以后一定会是战略进攻而不是亡国呢?西方工业化后,英法德荷俄美日等列强在全球灭国无数,有哪个国家相持后反攻过?而且防御、相持、进攻内容太空,甚至没有“积小胜为大胜”的内涵丰富。
我觉得长久以来我们没把《论持久战》的内涵说清楚。这篇文章是在讲武汉会战后,中国人将要打的战争是反治安战。而且把为什么要打反治安战;打赢反治安战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取得胜利最大的保障;反治安战基本作战方法是什么;反治安战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讲得一清二楚。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的老百姓就是按这个战略思想,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全解放了华北三分之一的县域,三分之二的人口,让日军治安战的消耗远大于掠夺的趋势不可逆转。下面我尝试反治安战角度对这篇文章做个分析。
这篇文章的持久战实际是指反治安战。日军提出治安战的概念也是在一年以后,而当时持久和速胜是流行词。速胜靠会战,持久靠反治安战。教员是借用持久战这个能容纳反治安战的内涵词表达了他的抗战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的打反治安战?道理很简单:占领区治安良好日军才能攫取财富。因此必须让它们治安混乱才能阻止这一企图。教员讲:在被占领土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因此要趁“敌后空虚……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这里的保守完全可以换成治安。
那么打赢反治安战的条件是什么?教员讲了几点。
首先,要有相对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复杂的地形,有长期周旋的条件。“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其次,政府能够不投降,民众能够不屈服。上下都认输了结局就是亡国。教员分析了中国的政治力量不会认输。“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
接着他指出最关键的条件:“今天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也就是时代已经变了,中国已经不是清末那样社会结构了,列强不可能再支几门大炮就灭一个国家的时候了。
那么什么是取得胜利的最大本钱呢?他并未看中战争中其他资源,而是认为“兵民乃胜利之本”,指出“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只要老百姓不屈服支持抗战,兵就会有粮也不缺。敌人就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反治安战基本作战方式是教员最拿手的,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他说“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如同现在山西的榜样。”而对红军出身的八路和老百姓来说,学会正规战不容易,什么是游击战不用教,不就是用歪招么(现在叫非对称)?所以后来什么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掀帘战……无奇不有。
反治安战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教员的标准一点也不虚:“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也就是收复国土,解放同胞,让敌人攫取资源扩大战争的条件越来越差。最终滚回老家去。相比之下,“积小胜为大胜”就空洞多了。七年一寸国土没收复,一个百姓没解放,日军占领的土地和资源还增加了,何谈大胜?
这个角度看,论持久战一点没说与持久有关的内容,而是论了如何不战败亡国的道理,是如何就算被侵略军完全占领了也能把它们赶出去的招数。
不要以为教员38年5月讲的抗日战争要怎么打的道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实这一战略思想他在七七事变以后就成熟了,但并没得到党内军内多数领导的赞同。
七七事变一个月后,中共中央召开了史称“洛川会议”的政治局会议,讨论抗战战略问题。教员在这次会议上,对于红军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表述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15个参会人中,完全赞成教员主张的只有关向应、贺龙和聂荣臻3个人。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有的提出“运动游击战”,有的说应该“游击运动战”,还有一些强调红军要配合国民党多打大仗。毛泽东专门找彭德怀谈话,彭认为:红军的游击战与运动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建议在“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后面加上“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按理说,毛泽东游击战运动战都打得出神入化,只要不像国军那样死打硬抗,谁主谁次有那么重要么?怎么运动战三个字提都不让提了?教员认为这里差别大了。说这里最重要的区别是:“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则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独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也就是教员意识到弱国的反侵略战争不打“人民战争”是没戏的。发动群众比打赢几场仗重要得多。
关于“只有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才能取得胜利的认识,毛主席是在一年前就想到和坚持的。一直到1938年写论持久战时还没在党内解决。主要的是王明回来了。
1937年12月王明回国后,延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听取王明介绍共产国际指示,史称《十二月会议》。王明在会上对洛川会议以来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批评,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八路军要打运动战,成为全国打胜仗的模范。由于王明说他传达的是共产国际的指示,相当多与会者本来就犹豫,于是很多人认为八路军机械地进行山地游击战而不采用运动战是不对的。毛泽东在会议上,一时处于少数派的地位。加上王明马列主义说得头头是道,山沟里出来的土八路哪里听过这些(彭德怀回忆录里就承认当时也迷糊了)。用毛主席后来的话说,那段时间他的话“出了窑洞就没人听”。王明之所以最后没能严重影响八路军作战方向,最主要的是这时部队已经到了抗日前线,争论没能形成新的战略思想决议。
所以到现在关于论持久战究竟论了什么也没真正搞清楚。
三、是正确的反治安战思想和战法也能赶走侵略者
按标准的战争理论,只有通过主力会战才能彻底打败对手取得胜利。这意味着抗日战争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战略反攻阶段,一定是国共抗日军队发展壮大到拥有不逊于日军的飞机大炮装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通过会战打败日军主力才能把日本人赶出去。恐怕所有人都是这样想象“战略反攻”的。只有教员例外。
温习教员这段话:“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那时,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
显然,教员认为,游击战的战略目标是不断压缩日军的治安良好区,扩大游击区和根据地。日本治安良好区缩小一点,其攫取物资和人力支持治安战战的能力就缩小一点。八路军武工队拔掉甚至逼日军撤出一个炮楼,这一大片中国的资源就不属日本管而归八路军管。甚至一个“村长”变成白皮红心儿,日军力量就消耗一点。而数十万八路军和上百万民兵天天干点这事儿。日军撤出一个县城,八路军就光复一个县城。在日本投降前,华北大部分失地是这样被光复的。
我是从教员特别赞赏晋察冀边区抗战体会到这一点的。1938 年 10 月 5 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在致聂荣臻等人的慰问电中称:你们 “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教员在为聂荣臻撰写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所作的序言中称赞,“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
教员为什么特别赞赏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呢?应该是晋察冀边区执行反治安战战略思想最坚决。
几个主要边区中,晋察冀边区条件并不算好。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撤离五台山,115师主力调到晋西南,留副师长聂荣臻负责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108个县治抗战。给了他多少兵呢?只有115师留下的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和两个连,加上军政干部不过2000人。同期成立的晋绥边区有120师有4个团,晋冀鲁豫边区有129师4个团,115师的334旅两个团也在这里作战。1939年新四军有10个团。都比晋察冀实力强。
说起来晋察冀还真没打过大仗,出名的只有灵丘伏击战击毙日酋旅团长常岗少将,黄土岭反扫荡占击毙日酋阿部规秀少将。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只打两种仗,一是“反扫荡”,二是“破袭战”。别说运动战,1941年日军大扫荡后,边区正规军已经很少集中,平原地区全部化整为零成了“武工队”(武工队战法就是晋察冀发明的)。除了杨成武、吕正操外,还真数不出来几个“名将”来。出名的有狼牙山五壮士,放牛娃王二小,地道战,雁翎队,回民支队等故事。如何“消灭敌人”的故事,远没有如何“保存自己”的故事多!
但是从反治安战战果算,晋察冀是拔尖的。到1944年底,正规军从7年前的2000人扩大到32万人,占据了110个县城。相比之下,同期晋冀鲁豫边区占据县城14个,正规军24万人。山东军区占据县城18座,正规军15万人。新四军占领县城比较多,52座,正规军发展到21万。晋察冀一个边区比其他三个边区解放的县城加起来还多。正规军也是最多的。
模范边区的八路军和民兵7年打了3万多场战斗,用“小胜”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平均每战10人)。这些数与国民党的“积小胜为大胜”不同,边区的“大胜”体现在光复了辖区三分之二的国土,掌握了战争主动权。1945年日本投降前,近一半县城由边区政府管辖,5万余日军主要龟缩在平津唐张家口等几个城市里和沿铁路线的几个县城里。彻底夺取了治安攻防战的主动权。这种局面下,日军不得不撤离晋察冀边区是完全可能的。
从晋察冀边区抗日过程看,教员应该有“即使没有组成与日主力决战的条件,打赢治安战照样能把日本人逼走”。别管晋察冀部队解放战争头几年会战打得咋样,抗战期间反治安战肯定没说的。
教员这种想法不现实吗?不见得!
看看二战后周边几个国家怎么把殖民者赶走实现独立的?通过把武装力量发展到用正规战打赢侵略者的大概只有北越的奠边府战役。越共在南越没打赢一场会战美国就撤军了。印度尼西亚人民与荷兰殖民者不间断打了4年,正规战场场惨败,照样在1950年实现独立。老挝从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过程也近似。非洲四十几个殖民地的独立没有一个打赢过会战。一直到今天,无论伊拉克还是阿富汗的的反抗军,早就没打算与美军在战场上见个高低。连游击战都不用,只管不断骚扰,照一百年骚扰。美军一直哭着闹着要与塔利班谈判撤军。但这群光脚汉还上了劲儿了,连美军要求个“胜利撤军”的面子都没给!
——还不都是《论持久战》闹得!?
一个弱国如何打败侵略者,一个被压迫民族怎么赶走外来压迫者,一个被压迫阶级如何推翻压迫阶级,这方面的军事理论,孙子没研究过,克劳塞维茨不懂。这个战争理论完全是教员建立,八路军新四军通过战争实践完善的。
除了是反治安战的祖师爷,教员在国内与政府军打游击战打得星星之火就要燎原,三年解放战争用小米加步枪通过野战消灭了八百万国民党军。在朝鲜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打正规战没输一阵,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中印边界反击战还发明了打败侵略军深入对对方国境后主动撤军的“边境战”法。
来源:邋遢道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