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胜:今天我们怎样构筑了尊崇保护英烈的文化长城 - 昆仑策
-
吕景胜:今天我们怎样构筑了尊崇保护英烈的文化长城
2025-10-01
近日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三集专题节目《狼牙山:不能忘却的纪念》百感交集,当年笔者十分关注此案,向所有维护英烈参与此案的学者律师致敬。
笔者2016年8月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参与了《英雄烈士保护法》的论证研究及起草。让笔者感触的是当年20多位英烈遭历史虚无主义及恶浊社会风气的糟蹋,时隔十年,今天我们构筑了怎样的文化长城,呵护爱戴捍卫英烈?
一、国家引领示范,
政策法规构筑法治屏障保护尊崇英烈
除了2018年的《英雄烈士保护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以下三个法律法规:
2019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总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要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按照统筹安排、着眼长远的原则,切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着力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组织实施提质改造工程,完善设施设备,加强服务能力;优化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方式,提升整体效能。
2021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列为一种罪名,纳入刑事责任追究,且可以展开境外网上追逃。
202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烈士公祭办法》已经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公祭时间,规定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应举行公祭活动。规范仪式程序:对公祭活动的场地布置、仪式流程、参加人员等作出了详细规定。确定责任主体: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组织烈士公祭活动中的职责。
国家践行尊崇保护英烈还有两个标志性事件,此两事件是英烈文化厚植的最好国家引领与示范。一是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二是每年从韩国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活动,自2014年起,中韩双方每年实施一次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2025年为第十二次,累计归国烈士遗骸达1011位。每年沈阳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活动,战机呼啸护航,沈阳大街道路清空,庄严肃穆,礼宾车开道,市民驻足,老人妇孺老战士皆伫立街头完成着与英烈的时空交汇。
二、民众参与,
英烈文化扎根于民间百姓
英烈文化在民间有深厚基础,每到重要时点缅怀英烈话题不断,尤其近年的网络视频自媒体等。如清明、端午、七一建党、七七事变、八一建军、8月15日军投降日、9月3胜利日、九一八事变、9月30烈士纪念日、12月13国家公祭日等,百姓自发纪念英烈,网上纪念英烈视频作品不计其数,感人至深。
2021年3月初,山东菏泽某小区“撤下明星广告牌,换上戍边英雄照片”,全网刷屏,网友直呼“这是最好看的广告牌”。 除了山东菏泽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广告牌也都更换成了5位戍边英雄的照片,大家在用这种方式向英雄致敬,高楼大厦的“广告牌”。
地铁车厢撤掉明星广告,全部换成英雄照片!网民怒赞这样的宣传,这个时代该做出改变了,孩子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网友称:建议全国推广,致敬英雄。
全国多地火车站机场,宣传大屏更换上英雄烈士照片,运行在四川成都地铁6号线上的红色主题车厢所有广告位都挂上了解放军十大英模的海报,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2022年10月初,南宁的地铁长廊,明星广告海报全部被撤下,换上了100名革命烈士照片及其生平事迹!许多高铁、长途客运、机场、公交车站也是如此。
学校英烈精神教育的里程碑事件,自1995年起,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的初一新生,每年在清明节前后,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徒步前往位于彭阳县古城镇的任山河烈士陵园,为安葬在那里的革命先烈扫墓。从学校到陵园的往返路程约为54公里(约108里),因此被称为“百里徒步祭英烈”。整个行程通常需要超过15个小时,学生们在凌晨四五点出发,深夜才能返回学校。二十多年来,累计已有近3万名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
学生们会亲手为每一位烈士擦拭墓碑,并大声念出墓碑上的名字和籍贯。当他们发现很多烈士牺牲时只有十几岁,比他们自己大不了几岁时,会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通过“行走”和“触摸”,抽象的“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变得具体而鲜活。这不仅仅是一次体能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价值观教育。这项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传统,在近年通过媒体(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的报道后,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浩若烟海的感人缅怀英烈中需提二件事,一是网民念念不忘空军英烈王海,凡到清明、王海牺牲日、新机试飞,航母有进展了,网上都会响起“81192,请你返航”,“我已无法返航,请你们继续前行”的时空对话。今年9月3日大阅兵,王海的妻子和戍边英烈陈祥榕的母亲都在天安门,王海的妻子在天安门拿出新战机照片告慰英烈王海。
二是安徽合肥的“延乔路”,该路是为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每到纪念时刻,市民自发在延乔路路牌下插上国旗,摆放鲜花、卡片。有一次花束中夹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延乔路虽短,但尽头却是繁华大道。这短短的路途,却经历了一百年的艰苦奋战。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盛世,我们会是你们的双眼,替你们看遍。很多年轻人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对英烈有了跨越时空的感触,这也是英烈文化在古老民族传承的历史韧性。
三、影视作品大力弘扬深刻表达英烈精神
弘扬英烈精神的主要影视作品类型有:
1、宏大叙事与史诗巨制,这类作品聚焦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壮阔的场面和群像刻画,展现英雄烈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历史必然性。代表作品如《长津湖》系列、《建军大业》、《建党伟业》。
2、个体叙事与深度挖掘,这类作品通过聚焦单个英雄或小团队的故事,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实现与观众的情感深度绑定。代表作品如《觉醒年代》、《功勋》、《狙击手》。
3、类型化探索与商业融合,将英烈故事与商业类型片(如动作、谍战、灾难片)相结合,以更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吸引年轻观众。代表作品如《悬崖之上》、《革命者》、《烈火英雄》。
近年来的英雄烈士题材影视作品,通过人性化的叙事、精湛的工业制作、多元的类型探索,成功地将英烈精神从历史课本和纪念碑上“请”了下来,使之成为可感、可知、可学的生动教材。它们不仅履行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主流价值的文化使命,更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标志着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成熟和富有活力的新阶段。
四、三首流行歌曲《铭记》《绽放》《如愿》
在表达英烈精神方面有意外的社会效果
不要低估思想内容及艺术感染力俱佳的流行歌曲对年轻人的心灵冲击,三首歌曲在网上的点击量惊人,尤其年轻一代特别喜爱。
《铭记》弘扬了历史的丰碑与集体的敬仰,精神内核是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与庄严承诺。歌曲着重强调“每一个足迹”都值得铭记,直接将英雄的牺牲与今天脚下的“万里山河”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付出的惨烈感。英雄事迹的丰碑不仅在物理空间(山河)上,更在精神空间(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强调英雄事迹必须被代代相传,不容遗忘。
英雄形象是历史的奠基者、集体的象征。他们的形象是崇高的、整体的,是构成民族精神谱系的伟大名字。
《绽放》是个体的抉择与生命的礼赞,精神内核是以生命赴使命,将瞬间化为永恒的绚烂。她将英雄的牺牲不是描绘为凋零,而是如同烟火或花朵般最极致的绚烂,是生命价值在关键时刻的彻底释放。歌曲更多地从英雄个体的内心世界出发,刻画他们的“梦想”与“信仰”。他们的牺牲源于内心的那束“光”,是为了守护所爱的“远方”。
英雄形象是有梦想、有热血的个体生命。英雄们是具体的、鲜活的,他们的牺牲因其对生命的热爱而更显伟大。
《如愿》是愿景的承接与时空的对话,精神内核是穿越时空的告慰与未竟事业的实现。整首歌构建了一个动人的场景:今天的我们(“我”)与过去的先辈(“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这是最深情的告慰。歌曲清晰地回答了“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他们所向往却“未见的世界”,是为了他们所“挥霍”的、本属于自己的“明天”(即生命)。这赋予了牺牲最具体、最温暖的意义。
歌曲强调传承的接力,精神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用来继承和践行的。“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直接点明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将他们的梦想变为现实,并继续开创未来。
英雄形象:我们的父辈、先驱。他们是有着未竟之志的亲人,他们的形象是温暖的、可触摸的,与我们血脉相连。
最终,这三首歌共同呼吁:对英雄烈士最好的纪念,不仅仅是铭记他们曾经的绽放,更是用我们的双手和奋斗,去让他们和我们都如愿,见证并建设一个他们所期望的、也属于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未来。这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英雄烈士精神最深刻、最动人的诠释。
五、修缮英烈纪念设施,
每一个设施都是英雄赞歌的雕塑
近年我国在修缮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具体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1、全面摸底与统一管护:对全国范围内(包括县级及以下)的数万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了全面的信息采集和核实,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实现了“一处一档”。
推动“零散烈士墓集中管护”,将原本散落在田间地头、深山老林的烈士墓,在充分尊重烈士亲属和当地习俗的基础上,集中迁移到条件良好的烈士陵园进行统一管理和瞻仰。
2、大规模修缮与提质改造:
硬件修缮:对存在破损的纪念碑、纪念馆、墓区、道路等进行全面修缮和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例如,对多处早期兴建、现已老化的陵园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升级。
环境整治:提升纪念设施的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营造庄严、肃穆、清净的瞻仰氛围。
展陈升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影像、VR/AR、智能讲解等)对纪念馆的展陈方式进行升级,使英烈事迹的讲述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吸引年轻一代。
3、分级保护与标准化管理:对烈士纪念设施实行分级保护管理,被核定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县级的不同级别的保护单位,对应不同的管理标准和资源投入。
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单位往往成为红色地标和教育基地,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其保护和修缮标准最高。
4、数字化与“云祭扫”:顺应数字化趋势,许多烈士陵园建立了网上纪念堂,开通了“云祭扫”平台。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网络献花、留言,缅怀先烈。这极大地拓展了纪念的时空界限,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无人机航拍、3D建模等技术对纪念设施进行数字化存档,为永久性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近年来,我国对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与保护,是一场由国家主导、法律保障、财政支持、全民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物质性修复,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重塑。通过将散落的红色记忆“串珠成链”,并赋予其时代化的表达方式,这项工作成功地强化了国家的集体记忆,凝聚了民族情感,并为社会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这标志着我国在守护自身英雄历史和文化根脉方面进入了更加成熟和自觉的新阶段。
风雨中华英魂激荡,沧桑祖国英烈不朽。英烈从未远去,时刻与祖国风云际会砥砺前行。今天共和国所取得的每一份成就与辉煌都让我们深切回忆和温暖感念那些遥远而伟大、难以计数而平凡的牺牲。所有英烈将被永远铭记和缅怀,所有英烈不可被侮辱与诋毁,所有公民不该逾越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