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培养干部,多下基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 昆仑策
-
胡懋仁|培养干部,多下基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025-09-19
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灭亡,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不能算最重要的原因,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干部的任命,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出来,直接进入党政机关。然后在机关内部不断得到提升,再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党政机关任职。过去,这种干部被称为“三门干部”,即从家门进学校门,再从学校门进机关门。这样的干部基本上就比较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只知道从书本上来获取知识。他们得到的指示都是来自于上级领导或者上级机关。书本上的知识固然也是知识,但只是人类知识当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三门干部”除了只会死记书本知识之外,并没有真正掌握他需要掌握的真知。这一类干部在很可能上会误民、误政,最终会误国。
中国人都知道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这一类“三门干部”就像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上的任何问题。这样的干部怎么可能不误民、误政和误国?
客观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有不少干部是从基层里摸爬滚打上来的。他们在基层工作多年,有很多人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干部在工作中能够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也能够真正关注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而且也会尽最大力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们仍然还是有一种干部,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干部,真正在基层上摸爬滚打过的经历很少,甚至完全缺乏。这样的干部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三门干部”。他们虽然也通过“考公”,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缺乏与群众进行广泛和深入接触的经历。他们在机关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委派他们到其他地方担任一些职务。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下到基层了。但这样的基层往往也只是县处一级的基层,距离真正的基层还有较大的距离。他们担任县处级干部,工作上以开会、听汇报为主。虽然他们也有机会下到基层视察,但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走马观花,未必能了解到基层真实的情况与信息。而且他们一旦担任了拥有一定职权的职务,就会有很多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很多事用不着他们亲历亲为。这对于助长他们身上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具有较大的风险。
在这种处在“半空”中的基层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只要他们自身工作没有出太大的问题,很可能就会得到提升,到其他党政机关担任更高的职务。但是他们的工作作风没有改变,他们的工作方法也没有改变。但是他们手里的权力会更大了。拥有这样大的权力,却缺少真正为人民做事的良好风气,这样的干部确实非常危险。
这样的干部很懂得让上级领导满意,他们也知懂得如何迎合上级领导的爱好,这就更有利于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当工作要求他们到群众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敷衍塞责,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任务,至于是不是真的解决了群众的问题,他们并不关心。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也确实让人们非常担忧。
这类很少下基层,甚至根本就没有下基层经历的干部,有很浓重的“机关气”。这种机关气就是官僚主义的臭气。这种习气让群众非常不满,也非常厌恶。但是这一类干部对于群众的感受往往浑然不觉。在他们心目中,只要上级领导对他们提不出什么不满的意见,那就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他们心里没有群众的位置,眼里看不到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谁会相信这样的干部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在政治立场上,他们会选择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吗? 这非常可疑。如果他们不能真正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不懂得如何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在境外敌对势力要求他们放弃原则立场,为境外敌对势力服务,他们有可能拒绝吗? 他们有可能识别出来吗? 他们有可能坚决抵制吗? 他们有可能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吗? 估计以上的可能性,他们都不具备。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我们的国家就非常危险,对我们的人民事业也非常危险,这样的情况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吗?
或许这种情况在这样里说得有点太过极端。然而任何一点这种危险的蛛丝马迹,都是对我们国家安全的威胁。要想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任何一点这样的风险就必须扼杀在摇篮之中。
我们的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在准备给他们安排新的工作岗位之前,都要进入各级党校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当然,干部进党校学习非常重要,然而有一种学习更为重要。那就是把我们的干部送到基层去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现在送干部进党校学习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同样,把干部送到基层向群众学习和向实际学习,也需要形成一种制度。
干部进党校学习,一般就会被培训几个月。但是要送干部到基层学习,几个月的时间显然不够。每次下基层至少应该需要一年的时间。或者有人会说,一年时间是不是太长了。严格说来,一年时间虽然不算短,但也实在不算太长。如果经过一年的深入基层,有利于干部培养出良好的作风,那么这一年时间就非常值得。在干部工作期间,不能只让他们下一次基层。在他们工作期间,至少要下三次或者以上次数。干部下基层,可以去任职,如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也可以不担任职务,就作为普通干部协助工作。而且这种下基层,即使任职,也不能担任科级以上的职务。在干部下基层结束时,需要由所在地的群众撰写评定意见。在评定意见中,要写清楚干部在基层中的各方面的表现。其中有做得比较好和比较突出的方面,也要包括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缺点。某些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干部,在一段时间内,不应考虑对其提拔或者担任新职务。
派遣干部下基层的上级机关,要对已经下到基层的干部,在基层中的表现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对于群众做出的评定意见,也需要上级机关向群众进行核实,防止用任何虚假和不实的意见来应付差事。对于干部下基层工作,以及所产生的实效成果,上级机关一定要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对待。更上一级的组织部门对这项工作必须加大监督力度。
对于公务员入职考试,如果有条件,需要报考的人员提供在此之前有无下基层工作的经历。在什么地方下基层,在基层做过哪些工作。如果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被录取为了公务员之后,短期内就应该被派遣下基层。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对于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改造,毛主席一直都在对这个问题殚精竭虑。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封建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也有在资本主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属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到底要怎样培养,还一直在摸索。在毛主席看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就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不可能真正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服务。毛主席要求知识分子或者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只是一种模式的探索。上山下乡运动,有其不成熟和存在缺陷的一面,但仍然有着积极的、可以汲取宝贵经验的一面。
毛主席还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干部培养过程当中,到底怎样把干部培养成真正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确实是一个复杂而且也很艰难的任务。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沿着毛主席制定的正确路线坚持不懈地继续探索下去,通过实践取得成功的经验。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