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下属的县级市偃师市,东邻巩义市,距巩义市30km;西接洛阳市郊区和孟津县,距洛阳市30km;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
偃师的名称来源于周武王在此息偃戎师的历史事件。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古邑名。商三亳之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相传帝喾及汤在此建都。春秋时为周尸氏邑﹐又名尸乡),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师因此而得名。
“偃师”的另一含义是古代巧匠名。“偃师”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西巡时遇巧匠偃师献技,其所造木偶能歌善舞宛若真人。后世以此典故代指精于傀儡技艺者,并引申为木偶戏表演艺人的统称,如《全唐诗》中“偃师歌舞明光殿”即指傀儡表演。
根据古籍描述,偃师技艺包含三大特征:仿生构造:木偶具备骨骼、毛发、内脏等拟真结构;动态表现:能完成歌舞、眼神交流等复杂行为;机关操控:通过精密机械装置实现动作控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使用“木牛流马”,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食。
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收录于《诸葛亮集》中,制法记于竹简并有附图。史料记载,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八年北伐中,木牛流马总共用过3次,就是从这里出发,走过250公里的栈道,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据当地人描绘,木牛流马是木头做的马头,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组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其中木牛形状是方形的肚子和弯曲的头部,有一个主轴和四个支撑脚。流马的肋骨的长度为三尺五寸,宽度为三寸,厚度为二寸二分,左右两侧相同。其原理是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重心移到前腿上,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把手把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于是木牛完成了行走。
偃师与诸葛亮的制作,搁今天看,其实就是原始机器人。由此足见中国古人的智慧。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