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军队数量上都远超共产党,占据着绝对优势。
所以,很多人至今都不理解,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为何会败得那么快?
除了民心所向,解放军勇猛无畏,毛主席在日本投降前做出的这5大布局,也堪称改写历史的神来之笔。
1945年8月10日晚,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5天,毛主席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随后紧急作出了这5大战略布局。
首先第一点,做出由兵力分散向兵力集中的战略布局。
众所周知,抗战期间,我军为了有效牵制日军,不被日军大规模消灭,采取了分散兵力、游击作战的策略。
如今,形势逆转,日军即将宣布投降,毛主席果断下令: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织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
这为我军集中兵力大规模消灭日伪军,迅速夺取战略要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做出由制止内战向坚决反击内战的战略布局。
1945年早在得知日本投降的当天,毛主席就曾指出:苏联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
蒋介石想要发动内战的阴谋已昭然若揭,我们该如何制止内战呢?
毛主席认为:制止内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坚决回击内战。
为此,毛主席在8月11日指示:各地对蒋介石绝对不应存在任何幻想,必须在人民中揭破其欺骗,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危险应有必要的精神准备;各解放区应有必要兵力防御国民党进攻,国民党一旦向我大举进攻,我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确实迫不及待地撕毁了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而毛主席的这一系列部署,不仅有效遏制了国民党的进攻势头,更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为后续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做出由分散占领向重点占领的战略布局。
抗战胜利前,中国很多地区被日伪占领,蒋介石则是躲进了“峨眉山”,国民党的主要势力自然也随之集中在西南地区,实力雄厚。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却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这些日伪占领区。因为他认为我军全面夺取日伪占领区,不现实,也不可能。相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才是正确方向。
于是,毛主席在3天时间内,接连下达了占领中小城市、广大乡村、交通要道、扩大解放区,创建新的根据地等4项重要指示。
这为我军日后迅速消灭日伪军、反击内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做出由拒绝原地待命向迅速缴械日伪武装的战略布局。
1945年8月10日深夜,朱德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时间内交出全部武装。不缴枪者坚决消灭。
然而,蒋介石却下令说:朱德发表的命令,是一种“唐突和非法之行动”。并命令八路军总部:“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
对于蒋介石的逆行,毛主席予以坚决反击。他在接下来几天时间内,接连写下《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等文稿及十三道命令,不仅揭穿了蒋介石的阴谋,及时制止了内战,还为之后彻底消灭日寇做足了充分准备。
图为朱德。
第五,做出由配合苏军作战向东北直接进军的战略布局。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毛主席致电斯大林,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毛主席在指示我军配合苏军作战的同时,迅速决策,派遣部队直接挺进东北。
8月12日,毛主席命令冀东三个军分区部队分别向承德、赤峰、沈阳进发,命万毅东北军迅速完成出发准备,待命开赴东北。
后来的决战东北也证明,毛主席进军东北的这一战略部署,成了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一大重要转折点。
纵观日本宣布投降前的这5天,毛主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一次又一次地迅速且精准地作出正确决策,在无声之中悄然改写中国的命运。
他惊人的精力,非凡的胆略,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得不让人惊叹、敬佩!
作者:卫泱;来源:卫泱公社微信号